跳转到内容

铃声比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铃声比丘,又称呗比丘妙声尊者,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一,声音极佳,但相貌丑陋,他唱诵梵呗的声音,能够感动人畜,为佛门中著名的公案之一,典故出自于《贤愚经》第11卷.无恼指鬘品第四十五[1][2]

内容概要[编辑]

当时,波斯匿王带兵路过祇园精舍(亦称祇树给孤独园)时,精舍中有一位比丘,相貌极丑,但声音美妙,此时正在唱诵著梵呗之音,美妙的声音让大军不禁止步,所有军士、象马都屏息聆听著这圣洁高雅的音声,波斯匿王询问部队为何停止前进,侍卫禀告:“是因为美妙的梵呗之声,使得马匹和大象都停下来仔细聆听的关系”,波斯匿王道:“连畜牲都喜欢听,更何况是我们人类”,于是带领大众至精舍敬礼释迦牟尼佛,并向佛陀请示:“刚刚所听到的梵呗之音,清妙和畅,能否亲见这位唱诵美妙之音的比丘,希望能供养他十万钱”,佛陀幽默地回复,希望大王先行供养,否则见到了铃声比丘后,恐怕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了。波斯匿王见到铃声比丘后,果然如同释迦牟尼佛所言,于是波斯匿王进一步向陀佛请示,铃声比丘是何因缘,往昔之中造做何业,让他的长相如此其貌不扬但声音却如此的美妙。

释迦牟尼佛便向波斯匿王开示铃声比丘过去世的因缘。在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时代时有一位叫做机里毘的国王,当时迦叶佛刚进入涅槃,这位国王收取了佛陀的舍利子准备造塔来供奉,这时龙王化为人形前来共襄盛举,龙王告知国王造塔所需要的种种珍宝可以到四边城门的四口大泉井各自取其泉水及泥,经过加工后即可分别造出青琉璃、黄金、银、白玉四种材质的砖头,国王听了非常的开心,便命令四位监工来各自负责一边的营造工作,后来三位监工负责的工作已接近完成,唯独其中一位监工怠慢工事,不愿意配合,国王看见了便责难他,如不配合便要罚他,这位监工则心生埋怨道 :“这塔太大了,何时才能完工!”但后来还是在国王的压力下日夜赶工完成了佛塔的建造工程。

这位监工见到盖好的佛塔宝光晃耀、高耸宏伟,有著说不出的欢喜,因此为自己先前在造塔时心里生起不恭敬的心态深感忏悔,于是他拿出一支金铃悬挂在佛塔上供养佛塔,并且发愿:“愿我来世音声极好,令一切众生听者欢喜,并未来释迦牟尼佛时代,见佛得度,脱离生死”因为这位监工先前心生不敬,嫌佛塔过大的关系,感召了五百世的肤疮面陋,令人嫌恶,但也因为他诚心的忏悔、至诚的供养以及发愿,让他在五百世中音声清净动人,而在此世得以见到释迦牟尼佛并且于祂座下出家证道[3][4]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No.0202 賢愚經第11卷. 
  2. ^ 佛光大辭典. 
  3. ^ [《贤愚经》第11卷无恼指鬘品第四十五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02_011]:时波斯匿王,大合兵众,躬欲往讨鸯仇摩罗,路由祇洹,当往攻击。时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极痤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音极和畅,军众倾耳,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怪,顾问御者:“何以乃尔?”御者答言:“由闻呗声,是使象马停足立听。”王言:“畜生尚乐闻法,我曹人类何不往听?”即与群众,暂还祇洹。到下象乘,解剑却盖,直进佛所,敬礼问讯,彼呗比丘,呗声已绝。王先问言:“向闻呗音,清妙和畅,情豫钦慕,愿得见识,施十万钱。”佛告之曰:“先与其钱,然后可见。若已见者,更不欲与一钱之心。”即将示之。见其形状,倍复痤陋,不忍见之,意无欲与一钱之想。王从座起,长跪白佛言:“今此比丘,形极短丑,其音深远声彻乃尔。宿作行,致得斯报?”佛告王曰:“善听著心!过去有佛,名曰迦叶,度人周讫,便般涅槃。时彼国王,名机里毘,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时四龙王,化为人形,来见其王,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那得使成?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极使高显可观。’龙王白言:‘我非是人,皆是龙王,闻王作塔,故来相问,苟欲用宝,当相佐助。’王喜言:‘能尔者快。’龙复语言:‘四城门外,有四大泉,城东泉水,取用作墼,成绀琉璃。城南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皆成黄金。城西泉水,取用作墼,墼成就已,变成为银。城北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变为白玉。’王闻是语,倍增踊跃,即立四监,各典一边。其三监所作工向欲成,一监慢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便以理责:‘卿不用心,当加罚谪。’其人怀怨,便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去之后,敕诸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晃昱庄校雕饰,极有异观。见已欢喜,忏悔前过,持一金铃,著塔枨头,即自求愿:‘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如是大王!欲知尔时一监作迟怨塔大者,此比丘是。缘彼恨言嫌其塔大,五百世中,常极痤陋;由后欢喜施铃塔头,求索好声及愿见我,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见我,致得解脱。[失效链接]
  4. ^ 鈴聲比丘. 中台世界.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