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贵霜帝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贵霜帝国
कुषाण राजवंश
Kuṣāṇ Rājavaṃśa
30年—375年
2世纪初的贵霜帝国
2世纪初的贵霜帝国
首都白沙瓦
迦毕试
塔克西拉
马图拉
常用语言巴利语
大夏语
梵语
希腊语
吐火罗语
宗教
印度教
佛教
祆教
耆那教
希腊式佛教
古希腊宗教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约60年 - 约80年
丘就却
• 350年 – 375年
Kipunada
历史时期古典时代
• 丘就却统一月氏
30年
• 灭亡于笈多王朝
375年
货币贵霜币
前身
继承
印度-希腊王国
印度-斯基泰王国
印度-帕提亚王国
笈多王朝
萨珊王朝
今属于 阿富汗
 中国
 吉尔吉斯斯坦
 印度
 尼泊尔
 巴基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贵霜帝国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Κοσσανῶν巴克特里亚语Kushano梵语कुषाण वंश婆罗米文 Ku-ṣā-ṇa;佛教混合梵文:Guṣāṇa-vaṃśa安息语𐭊𐭅𐭔𐭍 𐭇𐭔𐭕𐭓Kušan-xšaθrΚυϸανο;英语:Kushan Empire) 是曾存在于中亚南亚的古代国家(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千万,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罗马安息三个同一时期的帝国并列。

建立

[编辑]
公元200年贵霜帝国的领土

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夏,把大夏分给五个部族,每个部族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1],前一世纪初,大月氏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16—65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2]

强盛

[编辑]

丘就却死后,其子阎膏珍(65—75年)继位,又南下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行统治,帝国仍定都中亚,当中《汉书》说是监氏城[3],《后汉书》说是蓝氏城[4],具体地点不详,有说即是大夏首都巴克特拉。阎膏珍还铸造金币,从货币上的人像看,他是信奉印度的湿婆神

之后,迦腻色伽一世(约78—102年)继位,他是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君主,根据罗巴塔克铭文记载,他是阎膏珍之子。迦腻色伽一世时,又南征印度,占领了娑枳多(Sāketa)、桥赏弥(Kauśāmbī)和华氏城(Pataliputra)并远至室利瞻波(Śrī-Campā)。令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迦腻色伽一世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在100年时贵霜帝国的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020万人,在180年时贵霜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80万人。

迦腻色伽一世曾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 班梁列传》所载,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贵霜副王率兵七万人攻班超,汉军人少,坚守不战,谢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所得,粮草出现问题。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谢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求援士兵全被杀掉,班超将消息告知谢,谢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放还,班超同意,两国关系又重修好,自此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两国保持和平关系。[5]

经济和文化

[编辑]

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中转站。从其铸造的金币可以知道其与罗马帝国的商业关系。另外,这些金币所表达的各种希腊宙斯和胜利女神奈基罗马祆教祭坛、耆那教的公牛、印度教佛教神祇可以证明贵霜对发扬于当地的宗教和艺术的宽容和融合的关系。凭借贵霜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他们也为发源自古代伊朗摩尼教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会东传中国开通道路[6]。语言文字方面,早期使用希腊文字和语言,后来创制自己的婆罗米文吐火罗语。一些学者认为,贵霜皇朝是希腊后裔建立的帝国。

贵霜人石像

贵霜帝国前三位国王,丘就却佛教阎膏珍婆罗门教迦腻色伽一世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的支持和宣扬最大。由于迦腻色伽一世是透过暴力使帝国达到极盛期,为了巩固统治,需要缓和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因此强调种姓的婆罗门教就不如不承认种姓差别的佛教有效,又因为迦腻色伽一世不是印度贵族出身,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不能占有适当的位置,因此迦腻色伽一世就选取以佛教管治帝国。迦腻色伽一世下令修建富楼沙的大讲经堂,还雕刻了一批佛像,又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到自己身边,包括胁尊者世友众护马鸣等。迦腻色伽一世又在胁尊者的提议下召开了一次佛教结集大会,因为当时佛教内部已有许多不同学派,对教义解释不尽相同,这次会议由世友主持,经过讨论,对经、律、论三藏都重新作出了解释。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了佛教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东方汉代中国有密切商业来往,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贵霜帝国时期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由于皇家鼓励书面写作和文字文学,大量之前一直以口诵传承的经典开始书面化。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为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基础。此时大乘佛教兴起成为佛教主流。然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采取各派兼容的政策,其中世友尊者就是说一切有部的佛教学者,马鸣菩萨则是大乘佛教学者,佛教从贵霜帝国传入中国时也是说一切有部和大乘佛教一同传入。不过,总而言之,以后大乘佛教主要从北方传入中国,再进而传到朝鲜日本,而上座部佛教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再而进入东南亚诸国。

衰亡

[编辑]
世界遗产Takht Bhai(译作塔克特依巴依)佛寺遗迹
贵霜佛教文物

贵霜帝国内有著许多社会结构不同的地区,包括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有农业及游牧的地区,贵霜帝国面对不同地区,只得采取不同统治方法,对中亚的一些小邦,如花剌子模,只要其纳贡称臣,就允许其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对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各邦,征服后往往杀其君长,再命副王统治,可见贵霜帝国本身不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实体,要靠经常的反复征服来维持。迦腻色伽一世晚年时欲北进,然而国内人民已对战争政策无法容忍,相传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用被闷死了他。迦腻色伽一世死后,贵霜帝国实力大减,在2世纪时,帝国仍勉强维持统一,3世纪时,受到萨珊王朝攻击和印度北部的地方势力兴起而渐渐衰弱,最终帝国瓦解成若干小邦。现在印度贾特人是他们后人。

历代君主

[编辑]

由于过去历史学家不能解读佉卢文,而各国的史料的内容又有矛盾,所以,过去一直都未能就贵霜王朝的各个君主整理出一个有系统的列表出来。

在贵霜帝国货币上出现的神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 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馀万,故彊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去都护二千八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二曰双靡翕侯,治双靡城,去都护三千七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七百八十二里;三曰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四十里,去阳关七千九百八十二里;四曰肸顿翕侯,治薄茅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六十二里,去阳关八千二百二里;五曰高附臓侯,治高附城,去都护六千四十一里,去阳关九千二百八十三里。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
  2. ^ 后汉书·西域传》: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驸顿、都密,凡五部臓侯。后百馀岁,贵霜臓侯丘就却攻灭四臓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馀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3. ^ 汉书·西域传》: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罽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出一封橐驼。
  4. ^ 后汉书·西域传》:大月氏国居蓝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东去长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里,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馀万人。
  5. ^ 《后汉书·班超列传》: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攻超。超众少,皆大恐。超譬军士曰:“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领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谢遂前攻超,不下,又钞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遮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6. ^ Gorshenina, Svetlana; Rapin, Claude. Chapitre 5 : Des Kouchans à l'Islam – Le monde religieux. De Kaboul à Samarcande : Les archéologues en Asie centrale. Collection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 (nº 411). Paris: Éditions Gallimard. 2001: p. 100. ISBN 978-2-070-76166-1 (法语). Les Kouchans ne sont monothéistes ni dans leurs approche de l'Inde, ni dans celle de l'Iran. C'est grâce aux routes qu'ils ouvrent que manichéisme iranien et christianisme nestorien remonteront jusqu'en 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