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同汽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1981年6月24日
结束1984年9月1日
代表人物总经理:柯格德(G. H. Keuffel)
总部 中华民国
台北市松山区虎林街184巷120号
产业巴士卡车、柴油引擎及其零件制造业
产品巴士卡车、柴油引擎及其零件
实收资本额新台币900,000,000元(1981年6月)

华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美国通用汽车共同出资成立的卡车生产制造商,直到后者撤资才宣告解散。解散之后,其厂房与设备由国瑞汽车接收。

成立背景与历史[编辑]

华同汽车原名“华通汽车”,意为台湾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之公司。该汽车厂之历史可追溯至日据时期的“台湾铁工所”,几经变革改组后成为其前身“台湾机械公司”[1]。当时由于国内生产的柴油引擎性能不佳,关键技术都掌握在日本手上。而蒋经国总统曾于国防会议指示应以自制发动机为目标,于是为了供应军需,1977年(民国66年)5月财政部经济部国防部联合成立“重型车辆与柴油引擎发展小组”,打算引进其他外商的技术,提高引擎与货卡车之自制能力[2]。另一方面正值中山高速公路完工通车未久,国内对于卡车、货车及客运巴士的需求遽增,每年自日本进口约一万辆新车。

1979年(民国68年)8月公布“促进汽车工业发展方案”,11月23日时任经建会主委的俞国华在会议中拍板定案,决定“大汽车厂案”与美商洽谈的顺序为克莱斯勒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结果克莱斯勒当时陷入财务危机、福特要求的条件较高,至于通用汽车则因军车引擎多半出自该公司,汰旧换新比较容易,因此最后选择通用为合作对象。不过通用汽车在商言商,开出要求政府承诺保护市场以保证其投资获利,以及可以连本带利撤资等离谱的条件[3]。于是1981年(民国70年)6月24日华同汽车宣告成立,初期实收资本新台币9亿元中,通用占45%、台湾机械公司34.9%、中央投资公司14.8%、交通银行5%,另外中国钢铁、裕台、齐鲁各占0.1%[2]。初期先借用台湾机械公司的军车厂装配制造,并且在中坜建造引擎工厂,终于在1982年2月1日第一辆卡车装配完成并正式出厂。华同预计的产能为一万辆,产品范围从8.8吨、15吨、20吨至35吨[4],所预计生产的引擎可供卡车、巴士、载重车、装甲车轻战车及中战车使用。

按照经济部委托国立台湾大学薛琦教授所做的调查报告,华同的车价比日本车贵65%、较欧洲车贵25%左右[5],受到当时汇率大幅度变动的影响,华同的产品一开始在市场上即居于劣势。此外,耳闻即将暂停日本车进口之风声的日本车代理商早已提前申请到大约二万辆的进口签证,加上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82年(民国71年)对客、货车的需求量锐减,造成华同一生产即滞销的困窘局面,仅售出155辆而已。由于市场前景黯淡,身为股东之一的交通银行不愿贸然提供低利贷款,同年6月初中坜本厂的建设费用无以为继而被迫停工;7月28日通用汽车决定撤资,并索回1,200万美元的投资本息。1982年8月4日经建会开会决议华同汽车继续维持营运,并另觅合资对象。生产直至1983年6月才正式停工,成品大多由国防部、经济部等单位认购,尚馀近百辆未找到买主。

1982年下半年和泰汽车积极协助日本日野汽车重新编制重车厂投资计画书,并于1983年4月提出申请。同年6月日野投资案击败三菱扶桑五十铃,获得经济部投资审议会通过。和泰汽车原以新台币15亿元得标,但事后经济部要求商誉部分的计价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6],故以总价17亿元收购取得华同汽车中坜工厂的土地与厂房,并在1984年(民国73年)4月成立国瑞汽车

参考资料[编辑]

  1. ^ 参看台湾汽车历史:华同汽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一段。
  2. ^ 2.0 2.1 请见平心静气看华同
  3. ^ 参看台湾汽车历史:华同汽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五段。
  4. ^ 参看被遗忘的历史:华同汽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的型录。
  5. ^ 参考平心静气看华同
  6. ^ 参考《和泰汽车六十年》,第十一章〈安定经营之新里程-国瑞汽车之创立 (1984年)〉。

内部链接[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