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瞻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瞻对,藏名“呷绒”(藏语རྒྱལ་རོང་威利转写rgyal rong),地处川藏边界,相当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1]

地理[编辑]

清代由川入藏,都由打箭炉(今康定)出关,出关后可分南北两路到达察木多(今昌都),再前往西藏。南路由东俄洛向西行,经中渡(今雅江)、理塘巴塘江卡乍丫等地至察木多。这条路线沿途设有台站、塘铺、汛兵,故驻藏官员、清军全经此道,因而被称为“川藏官道”。北路由东俄洛向西北行,经泰宁(乾宁)、道孚章谷(炉霍)、甘孜德格江达等地至察木多。因沿途未设台站,官兵不走此道,只有来往贸易之商民行经,因而又称为“川藏商道”。瞻对北接甘孜、章谷;南连理塘、雅江;东界道孚,与明正土司接境;西北抵白玉、德格,与德格土司毗连,正好位于南北两条大道之间。“由瞻对北出石门坎、仁达沟,可扼北路商道之咽喉;南下雄辣山,可尽控理塘、雅江一带官道”,其地理位置是川藏的锁钥,控制了清朝对西藏的交通,因此清朝要经营西藏就要先控制瞻对。[2]

历史[编辑]

瞻对在唐朝时属于吐蕃,宋、元时由藏人管辖,明朝时属于乌斯藏。清初设立土司,在土司互相兼并后,剩下上、中、下三个土司,称为“三瞻”。[1]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设立上瞻对长官司与下瞻对安抚司;乾隆十年(1745年)设立中瞻对长官司。[3]乾隆十一年,瞻对之战结束,下瞻对土司班滚诈死逃走,清军告捷。[4]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发生波日·工布朗结之乱,后来道员史致康率清军拖延不前,同治四年(1865年)由藏兵平定此次民变,藏人因此索偿兵费十六万两,四川总督骆秉章递史致康禀,奏请用地补偿,达赖喇嘛任命梁茹基巧(即“瞻对总管”)管辖。[5][6]宣统三年(1912年)改土归流,设瞻对委员。民国成立,改设怀柔县。民国五年(1916年)四月改名瞻化县。[1]解放军入藏后,1952年改名新龙县。[3]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7]

相关文艺作品[编辑]

藏族作家阿来以瞻对历史为背景,写成历史小说《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有正体字与简体字版。[8][9]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孙子和. 西藏史事與人物.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5: 66–67 [2018-09-12]. ISBN 978-957-05-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2. ^ 张秋雯. 清代雍乾兩朝之用兵川邊瞻對 (PDF).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2年, (第21期): 263–264 [民国81年6月]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1). 
  3. ^ 3.0 3.1 瞻對的意思. 汉语词典. [201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4. ^ 乾隆时期的瞻对事件. 中国藏学. 2007年, (第三期)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5. ^ 清史稿·卷513·列传三百·土司二·四川
  6. ^ 周伟洲. 西北民族论丛(第十九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7月1日: 203 [2022年10月20日]. ISBN 97875201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2日) –通过Google Books. 
  7. ^ 【历史沿革】_新龙县_甘孜州_市州地情_四川地情. 四川省情网.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8. ^ 阿来. 《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 九歌. 2016-07-01 [2018-09-12]. ISBN 97898645006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中文(台湾)). 
  9. ^ 阿来. 《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01-01 [2018-09-12]. ISBN 97875411379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