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热带风暴环高 (2015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热带风暴环高
Tropical Storm Vamco(英文)
9月14日环高达到巅峰,但结构仍然松散
9月14日环高达到巅峰,但结构仍然松散
路径图
热带风暴环高的路径图
热带风暴环高的路径图
概况
形成日期2015年9月13日
消散日期2015年9月16日
最低气压998 hPa
瞬间最大阵风95 km/h
影响
影响地区中国大陆海南)、越南老挝泰国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热带风暴环高 (英语:Tropical Storm Vamco,国际编号:151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192015)是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7个被命名的风暴。“环高”(Vàm Cỏ越南语Sông Vàm Cỏ)由越南所提供,是越南西南部一条河流,沿自柬埔寨。[1][2]

环高是一个典型的西进风暴,于南海中部形成后持续西移至越南,影响中国海南省及中南半岛各国。环高亦是一个拥有明显“季风低压”特征的热带气旋,环流遍及整个南海,以热带风暴而言规模甚大,其风力集中在外围而非接近中心,并与东北季候风共同影响下,为华南沿岸带来强风。而环高在登陆越南后数日仍未彻底消散,其残馀低压区持续为中南半岛带来恶劣天气。

发展过程[编辑]

2015年9月11日,一个低压区南海中部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在凌晨1时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5W,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上午11时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评级“低”[注 1]。华南较早前受到一股偏东气流影响,垂直风切变颇强,这令该低压区的螺旋性甚差、结构杂乱无章,发展缓慢;不过南海中部水温甚高,达到30 °C(86 °F)以上,支援该系统的发展。随著该系统的螺旋性在12日渐变明显,低层环流中心开始形成,日本气象厅在翌日(13日)下午2时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气压,更随即发出烈风警报。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在当日下午1时把上述评级提升至“中”[注 2] ,4小时后更上调至“高”,并同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注 3];该中心终在当晚8时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9W[注 4]香港天文台则在下午4时15分表示“南海中部气压颇低,一个热带低气压似乎在形成中”[4],并在下午6时半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气压[5]。当时该系统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约800公里处缓慢西移,路径指向越南。在一股东北季候风补充的影响下,垂直风切变仍然强劲,使该系统的组织持续混乱,但南海中部的炎热海水仍令该系统继续加强;而该系统亦呈现季风低压特征,环流大、风力外强内弱。

该热带低气压的低层环流中心经过整合后开始显现,日本气象厅在14日凌晨2时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环高,给予国际编号1519[注 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同步升格;香港天文台则直至早上6时半才跟随升格为热带风暴[6],事后更把这次升格撤销。风切变令环高的对流向西切离,低层环流中心局部外露,东面的外围雨带亦未能卷入中心;不过环高打开赤道方向的流出通道,大致抵销风切变对其结构的破坏。受到副热带高压脊支配,环高在当日早上以时速14公里向西南偏西移动,下午则采取西北偏西路径,加速移向越南中部。各部门对环高的预测非常一致,预计环高增强空间相当有限,继续西行并登陆越南后,数日之内就会减弱消散,这是考虑到垂直风切变颇大,环高难以进一步改善其结构,加上环高稳定西进,已经是登陆在即。事实上,环高在当晚9时50分左右已经在越南广南省沿岸登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紧接在晚上11时发出最后警报。入夜后环高恢复向正西移动,登陆越南后更再加速至每小时18公里,深入中南半岛和横过老挝,并于翌晨(15日)迅速而显著地减弱。香港天文台在早上6时10分把环高降格为热带低气压[7],3个多小时后于上午9时45分把环高再降格为低压区[8]。日本气象厅亦在早上8时40分把环高降格为热带低气压。环高的残馀低压区在随后数日仍然支配中南半岛以至南海,令该区天气恶劣;直至环高的残馀系统在9月20日彻底消散,中南半岛和南海中部的天气才有改善。

香港天文台在2015年10月12日发布“2015年9月热带气旋概述”,把环高的最高强度向下修订为热带低气压,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下调为每小时55公里[9]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纪录[编辑]

中国大陆[编辑]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 台风预警信号
上一热带气旋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2015-09-14 06:00-2015-09-15 06:00
下一热带气旋
超强台风天鹅 超强台风杜鹃

释义[编辑]

  1. ^ 当有2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某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低”。除非环境异常优良,否则该系统在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甚微。[3]
  2. ^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中”。一般而言,即使发展机会增大,系统过了24小时之后发展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才较高;但如果环境良好,系统亦可以在24小时内形成热带气旋。[3]
  3. ^ 当有3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一低压区将于未来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高”的评级,并同步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此时该系统于24小时之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极高,若气象因素特别有利,该系统更可于6小时内增强为热带低气压[3]
  4.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为所有于其责任范围内形成的热带气旋作出编号,由两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英文字母表示该热带气旋形成的区域,西北太平洋、南海、东海以W表示;而两位数字则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换言之“19W”即指环高是年内第19个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
  5. ^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负责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包括南海、东海)的热带气旋命名工作,每当该部门把一个热带低气压升格为热带风暴时,该部门亦会依照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上通过的命名表作出命名,同时给予4位数字的国际编号。前两位为当年公元纪年的最后两位数(2015),而后两位代表环高是当年被日本气象厅第19个评级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

参考资料[编辑]

  1.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2015-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4日). 
  2.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5-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 ^ 3.0 3.1 3.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7-13 [2015-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日语)
  4.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9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9-13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3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9-13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6.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58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9-14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7.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39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9-15 [2015-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8.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5-09-15 [2015-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9. ^ 香港天文台. 二零一五年九月的熱帶氣旋概述. 2015-10-12 [2015-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