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密土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密王国
ཀཿགནམ་རྒྱ་པོ
约公元500年—1928年
首都噶朗(今西藏波密县古乡噶朗村)
常用语言藏语
宗教藏传佛教
政府君主制
噶朗第巴 
• 约公元500年
恰墀(首)
• 1928年
旺钦顿堆(末)
历史 
• 建立
约公元500年
• 终结
1928年
前身
继承
上丁二王
西藏 (1912年-1951年)
今属于 中国

波密土王藏语ཀཿགནམ་རྒྱ་པོ威利转写ka: gnam rgyal po),藏语称为噶朗第巴噶南木第巴,也译作甘南木第巴,是1928年以前西藏波密的政权。

起源[编辑]

根据藏族传说,波密土王家族出自吐蕃赞普。早在雅隆地区的悉补野部落建立吐蕃政权时,博窝(波密旧称)地方已形成了独立的部落。吐蕃止贡赞普被杀后,其子恰墀逃到博窝。十几年后,悉补野族人从博窝迎立恰墀(补代公杰)为赞普。波密则由止贡赞普的后裔[注 1]统治。

沿革[编辑]

清朝初年,波密地区维持著半独立状态,仅在名义上臣属于西藏政权。波密土王的统治范围包括今天波密县墨脱县林芝县的部分地区,势力最大时控制十八个。其统治中心在今波密县古乡噶朗村,故又被称为噶朗王。今其地有噶朗王宫遗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汗国军队入藏,烧毁了噶朗府邸,波密土王迁至索瓦卡。

雍正乾隆年间设立了驻藏大臣噶厦,使拉萨的政府对卫藏各地的统治力空前加强。噶厦在下波密地方设置了博窝、波堆、倾多等宗,并向各地征收赋税、支派乌拉差役

道光元年(1821年),波密土王尼玛结布病死,无子嗣。其下土官扎布、曲杰·旺秋饶丹各据一方,并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归顺朝廷。但是到了次年,扎布自恃地险,率众抢劫商旅,并袭击边坝、硕般多等处驿站。道光十六年,清兵剿灭了扎布势力,同时封旺秋饶丹为“噶朗第巴”,承认了波密土王的势力。此后,清廷允许波密地方仅向噶厦交付酥油差。

嘉庆年起,波密土王共历七代:

  • 尼玛结布
  • 曲杰·旺秋饶丹
  • 第巴·桑阿
  • 第巴·墀甘
  • 扎布·索南央坚
  • 白马策旺
  • 旺钦顿堆

历代土王并非都是父子相传,如白马策旺为索南央坚之入赘女婿,旺钦顿堆亦为白马策旺之赘婿。

灭亡[编辑]

清末,波密部众经常剽掠过往商旅,并与川军发生冲突。“同治年间及光绪五、六年皆屡次投诚,屡次背叛。自恃地险民悍,不时出剿抢劫,焚杀重案,无岁无之。”[1]

宣统二年(1910年),驻藏大臣联豫派协统锺颖率驻藏新军征讨波密。然而锺颖是皇亲,素无指挥之才,驻藏新军又无实战经验,故兵败于东久(在今林芝县)。联豫遂起用左参赞罗长裿,又奏调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川军助剿。赵尔丰部下傅嵩率军攻占波密,与罗长裿在易贡(今属波密县)会师。波密土王白马策旺逃往墨脱。罗长裿率军由多雄拉山口入墨脱,直抵崩崩山。赵尔丰部西军中营帮带刘赞廷引兵由金珠拉山口入墨脱。墨脱宗宗本(相当于县长)道布(门巴人)设计诱杀了波密土王。二路清军消灭了其馀波密头领,并留兵驻守。赵尔丰意欲于波密置改土归流,但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计划搁浅。

1911年辛亥革命后,驻扎西藏各地的清军先后哗变溃散,新军撤出波密。白马策旺之婿旺钦顿堆(一名索南旺杰)返回波密称王,刺杀了墨脱宗本道布,并报复当年支持清军的各族头人。不久旺钦顿堆之妻病故,西藏噶伦擦绒将女儿次仁卓玛嫁给旺钦顿堆,并于1924年写信邀请旺钦顿堆夫妇赴拉萨“省亲”。在去拉萨途中,旺钦顿堆察觉情形有变,返回波密,次仁卓玛则携大量财物逃奔拉萨。此后,波密与拉萨矛盾日深。1927年,藏军第七代本率兵进入达兴,为旺钦顿堆所杀,双方正式开战。1928年,噶厦派出五路藏兵进攻波密,旺钦顿堆逃往英属印度,被英国人软禁。其后英人声称旺钦顿堆中暑死亡。1932年,噶厦政府完全控制波密地区。

波密平定后,因色拉寺倾多寺松宗寺有战功,噶厦准许其建立波密宗倾多宗波堆宗,并各自委派宗本管理,直至1959年波密建县,即波密县

注释[编辑]

  1. ^ 关于止贡赞普诸子统治工布、娘布、博窝的传说版本繁多。一说恰墀为止贡赞普次子,其长子、三子或留在波密为王。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刘赞廷,《波密县图志》,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62年油印本。

来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