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身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歌仔戏身段歌仔戏中具备严格规范的程式化表演方式。歌仔戏演员运用眼神、手势、脚步等肢体动作,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或特定情境[1],民间一般称为“脚步手路”[2]

特色[编辑]

歌仔戏一开始的身段源自车鼓戏,后来吸收京剧乱弹戏九甲戏新剧等其他剧种的精华,其中以京剧影响最大,但歌仔戏身段较京剧简化,身段名称也和京剧不同。[3]另外,受到新剧的影响,歌仔戏身段虽然有固定程式,但应用上较为活泼自由[4]

歌仔戏身段具有美的性质,是欣赏歌仔戏艺术的重要部分。演员藉身段来表现所诠释的行当,例如“”动作较夸大,“”较秀气,也可透过身段表达角色的情感或情境,例如表达抑郁愁苦、心里已有对策、说明事情始末、刚睡醒等等,均可透过程式化表演来呈现[1]。歌仔戏舞台空间及布景道具有限,因此身段具有传达象征意义的功能,例如透过身段来表现骑马、乘舟等[5]

内涵[编辑]

依据廖琼枝女士以生、旦为主的教学示范,包含“跤步”(脚步)、“手路”(手势)、“袖尾”(水袖)、“姿势”及“做功”。

跤步、手路、袖尾为基础动作,而“姿势”是基础动作搭配“观目”(眼神)组成亮相;“做功”为一连串动作的组合。[6]

  • 跤步:塌跤、换跤、半屈跤、屈跤、夯跤、小曲跤、小旦步、跤尖步、研步、促步、蹒步、大跳
  • 手路:观音指、姜芽指、含蕊指、暴芛指、转轮、轮手花、反转反、凌波手、平排手、拱手、观音指合、观音指分、运环
  • 袖尾:落袖、收袖、翻袖、转袖、拨袖、掠袖、弄袖、飘袖、斾袖、披袖、卷袖
  • 姿势:
    • 空手姿势:汝、我、伊、无可奈何、情投意合、劳燕分飞、淡扫蛾眉、前思后想、叉手含嗔、闭月羞花、出水芙蓉、赞叹无双
    • 袖尾姿势:婷婷玉立、扬手回眸、西施捧心、凤凰于飞、愁肠百转、揽月入怀、摇曳生姿、彩蝶起舞、顾影自怜、惊鸿照影、遥指蓬莱、泪下霑襟
  • 做功:穿袖研步、弄袖微步、转轮研步、凌波微步、跨户定、上楼、下楼、出水、入水、看双爿、袖尾落台、蝙蝠坐、鹞子翻身
  • 其他:宓喙、戚气、哭、抢伞排尪仔架(益春)[7][8][9]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陈, 玟惠. 曲韻悠揚: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 台北市: 丽文文化. 2010: 47–49. ISBN 978-957-748-422-2. 
  2. ^ 林, 茂贤. 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 台北市: 前卫. 2006: 38. ISBN 978-957-801-503-6. 
  3. ^ 林, 茂贤. 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 台北市: 前卫. 2006: 38–39. ISBN 978-957-801-503-6. 
  4. ^ 林, 鹤宜. 臺灣歌仔戲. 台北市: 行政院新闻局. 2001: 24. ISBN 957-02-6114-5. 
  5. ^ 陈, 玟惠. 曲韻悠揚: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 台北市: 丽文文化. 2010: 114–116. ISBN 978-957-801-503-6. 
  6. ^ 林, 鹤宜. 臺灣歌仔戲. 台北市: 行政院新闻局. 2001: 23. ISBN 957-02-6114-5. 
  7. ^ 黄, 雅蓉. 臺灣傳統歌仔戲藝術薪傳計畫身段教材.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7: A–F. 
  8. ^ 廖, 琼枝. 歌仔戲小旦基本身段.步法.指法.水袖(上). 台北: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 2000: 1–3. ISBN 957-02-7163-9. 
  9. ^ 廖, 琼枝. 歌仔戲小旦基本身段.步法.指法.水袖(下). 台北: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 2000: 1–3. ISBN 957-02-7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