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本经济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日本の経済史
假名にほんのけいざいし
平文式罗马字Nihon No Keizaishi

本条目对日本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进行简要概说。

大化革新前

[编辑]

公元前3世纪,日本列岛进入“绳文时代”,居民主要从事渔猎,并开始出现手工业制品(绳文陶器,须惠器)。至纪元2世纪,随着亚洲大陆移民的不断迁入,日本开始出现水稻种植、畜牧等农业部门,并发展了手工业,出现弥生陶器。但生产的不发达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古代

[编辑]
奈良时代的铜币。

农业的发展和最初的货币经济

[编辑]

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以中国唐代均田制班田制及对应的户籍制度为蓝本,开始实行公民公地制,由此日本古代国家正式建立。此后的奈良时代,国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当时,日本由中国引入了大量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如水车、大型锄、草木灰肥料等等,提高了农田的单位产量。纺织、刀剑铸造、陶器等手工业也开始发展。随着奈良朝廷修建完成“国内七道”,交通大为改善。此后开始出现商品经济,在畿内地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市集

交易规模的增高使得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不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683年(天武天皇十二年)日本朝廷首次铸造了金属货币富本钱日语富本銭。然而富本钱流通范围仅仅限于大和盆地的飞鸟地区,并未成为广泛地域的通货。后于708年(元明天皇和铜二年),铸造了第一种全国性金属货币和同开珎。和同开珎在日本各地流通并流出海外。

日本的国际贸易于奈良时代初现规模。遣唐使除学习中国唐朝的制度、文化、技术外,也担负官方贸易团的角色,负责采买宫廷、官方需要的唐朝商品,如文具书籍、奢侈品等等,也向唐朝输出和纸等商品。日本也仿照唐朝于九州筑前国太宰府鸿胪寺负责外交和贸易。另外,东北亚地区兴起的渤海国也同日本展开贸易,向日本输出蜂蜜人参毛皮等商品。

中世

[编辑]
十六世纪日本长崎之海路贸易。

平安时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和平时期,但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因大化改新时期建立的国有土地制度(班田制)被破坏及由此带来的庄园的兴起而变得转向以农业为主,贸易转弱,基本成为一个农业国家。由于政府财力因国家对经济控制能力削弱而减弱到公元1000年左右,政府甚至不再发行货币,货币逐渐消失。当时大米甚至是人们主要的交易媒介。

随著人丁之增长,商业才于十二世纪才开始复兴。而农业、工业技术也有所提高。至十六世纪,日本已开始与安南吕宋等地进行贸易(参见南蛮贸易。时欧洲西班牙葡萄牙东来,亦有与日本贸易。

丰臣秀吉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认为对外贸易可能会为日本政府自身带来威胁,乃先于1633年正式颁布锁国令,再于1639年,只容许日本人在长崎出岛进行贸易。

江户时代

[编辑]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方便掌控大局,极力限制阶级的流动性,以及人民的地区流动性。所以德川幕府重视农业,希望绝大部分人民维系在他们的农地上,并且限制商业,任意强令商人向幕府捐献。而当时幕府的最主要收入是田赋,对外支出也使用大米,而不用黄金,可见它对商业经济的否定。

近代

[编辑]
1871年日本东京的工厂
1920年代长崎三菱造船厂

江户时代早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但因农业收益低,一到艰难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在十九世纪,日本已逐渐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工商业人口,足以抗衡德川幕府之势力。而地方一些藩士在这段期间,与西方有过交战经验,逐渐产生维新思想。这些藩士与一众工商业人士,开始组织起来,于1866年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张倒幕。1867年,新继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准许倒幕的密诏。

文明开化

[编辑]

明治天皇取得控制大权后,为巩固其政权,开始大力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明治维新改革。日本开始走入工业化阶段,走入强国之林。

明治时代的维新,主要内容如下:

  •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
  •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
  • 统一关税;
  • 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
  • 兴建新式铁路、公路,改善各地交通。

当时日本开始出现了数个影响日本经济深远的巨无霸公司:三菱三井住友。它们直到今天,对日本经济仍有著深远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

[编辑]

爆发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军需大幅增加,提振了日本经济。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计起的首次贸易顺差;而到了1920年代,制造业和矿业在GDP中占的比重为23%,首度超越农业(21%)。

但1929年,发生了全球性的大萧条,世界经济混乱,连带日本经济也深受牵连。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开始实行军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亚洲诸国,企图通过军事工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当时日本制造业和矿业总值,戏剧性地占日本GDP超过30%。这是有赖于军事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战后

[编辑]
神武景气时代日本生产的电视
行走日本城市街上的电车

复兴期

[编辑]

但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之侵略战争陷入胶著状态。其时通货膨胀急速,货币大幅贬值;而因为日本大量资源被投入军工生产,日本国内物资严重短缺。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经济终告陷入崩溃境地。

自1945年起美国开始向日本提供财政支援,协助日本重建战后之经济。这段期间日本致力重建工业,包括钢铁、化工等等。1954年“神武景气”开始,工业生产开始回复到战前水平。而在1953年到1965年间,日本GDP每年以约9%的速度增长,进入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这时日本的制造业重心有所转变,尤其是汽车制造和电子等等,都逐渐在日本经济取得重要位置。

高速经济成长期

[编辑]

安定成长时期

[编辑]

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日本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负成长,并且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时日本制造业重心再转移,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之产业因为能源效益相对较高,而急速成长。只不过这些新兴产业并未能改变日本经济减速之趋势。由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每年仅4%左右,低于六十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时期宣告结束,但在世界经济体中,日本排列前第二位。

同时,日本长年贸易顺差,故此日本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加。1985年9月22日,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1980年代后期,日本转入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成长期,股票价格与土地价格持续大幅上升,是为所谓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

[编辑]

随著日元大幅升值,引发日元升值萧条。日本政府为了解救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日本人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海外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昂贵的艺术品,以及名贵的奢侈品等等。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最高38957.44点。

长期衰退

[编辑]
1985年—1995年日经平均股价变动简图

进入1990年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泡沫经济崩溃,景气急速恶化。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消费陷入萎缩。而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整个1990年代,日本经济都受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困扰,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格差景气

[编辑]

自2002年起,在外需的提振下,经济景气出现好转,实现了景气扩张期的最长记录。但另外一方面,大部分民众并没有切实的感受到景气回复。因为一些人称这次景气扩张为“格差景气”。

现在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