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外埔石沪群
外观
后龙外埔石沪群 Āu-lâng Gōa-po͘ Chio̍h-hō͘ -kûn | |
---|---|
位置 | 苗栗县后龙镇外埔里合兴段 |
官方名称 | 后龙外埔石沪群 Āu-lâng Gōa-po͘ Chio̍h-hō͘ -kûn |
类型 | 登录等级:文化景观 登录种类:农林渔牧景观 |
评定时间 | 2015年11月4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后龙外埔石沪群(台湾话:Āu-lâng Gōa-po͘ Chio̍h-hō͘-kûn;台湾客家语四县腔:Heu liungˇ Ngoi puˊ sag fu kiunˇ),位于苗栗县后龙镇,为台湾中部地区主要的石沪群。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仅存合欢石沪与母乃石沪两座[1],2015年,中华民国文化部正式将其登录为文化景观[2]。
历史
[编辑]根据《诸罗县志.艺文志》中的“后垅港”记载“双溪奔流西入海,海势吞溪溪气馁,银涛翻逐绿波回,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归,竹箭穿鱼二尺肥,不事网罟,多筑石扈;潮退,以竹箭射取。少妇家中藏米酒,共夫倒酌夜炉围,得鱼胜得獐与鹿,遭遭送去头家屋”。文中纪载中港溪与后龙溪的河水向西流入大海;平埔族群道卡斯族已在此地落地生根,石沪建造者是本地的道卡斯族;从“番丁日暮候潮归,竹箭穿鱼二尺肥”意思来看,当时的构造较简单,“石沪”呈ㄇ字型,高度三尺多,没有排水口,退潮后“石沪”浮出水面,沪内的水量仍多,难以捕捉鱼只,故用竹箭射杀捕获之。而现今石沪退潮后水量减少,可轻易补获鱼虾。最早石沪应为道卡斯族人所建,随著福佬人到来,经营管理权渐渐转移至福佬人手中。福佬人由简单形式慢慢再修改至现在的模样,能使鱼虾无法回到大海,能轻易捕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