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制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和平守护者弹道飞弹的惯性导引系统

飞弹导引是指利用不同的方式,选择飞行路线,将具有动力飞行的弹头移动一段距离之后,击中预先设定的目标。飞弹导引系统利用其中一种方式与适当的导引讯号来源(红外线雷达或者是可见光等),构成飞弹的控制中枢与大脑。常见的飞弹导引方式包括乘波导引指挥导引或者是惯性导引等等。

基本概念[编辑]

飞弹导引是利用预先设定的规则,在飞行与寻找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手段与导引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成为飞弹的头脑与控制中枢,也是飞弹能否精确命中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分类[编辑]

目前对于飞弹导引的分类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方式,一种分类的方式是归类成两类[1]

  1. 利用人为产生的电磁装置,像是雷达或者是无线电。
  2. 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讯,像是星光或者是地形。

指挥导引[编辑]

英国海猫飞弹是采用指挥导引的的舰用防空飞弹

指挥导引需要同时追踪目标和飞行中的飞弹,搜集到的资料会送入射控系统判断与计算,产生控制飞弹飞行的指令之后,传送到飞弹上(通常是透过雷达或者是专用的无线电频道)。也就是说,指挥导引下的飞弹不需要知道目标的位置与姿态,射控系统提供的指示告诉飞弹下一步要怎么飞行。

许多地对空飞弹系统使用指挥导引,他们基本工作模式都很类似:

  • 雷达A负责追踪目标。
  • 当目标接近到的有效射程之内,飞弹便会发射出去。
  • 飞行中的飞弹透过雷达B去追踪目前的航向、速度和姿态等变化。
  • 地面的指挥中心将雷达A与B获得的资讯加以比较,判断目前两者之间的差距。电脑利用这些资料计算出飞弹下一步应该要怎么改变飞行方式,才能在空中拦截到目标。
  • 修正的指令透过无线电传送到飞弹上。
  • 飞弹接收到指令之后进行修正。
  • 这项工作会反复进行,直到命中或者是错过目标为止。

由于指挥导引需要同时知道飞弹和目标的位置与轨迹变化,设计上得要有一到两套追踪系统(譬如追踪雷达)各自工作,比起乘波或者是归向导引,设备数量上较高。然而飞弹不必依靠自己携带的电脑计算各项资料,设计上比较简单。如果是安装在地面或者是舰艇上的射控电脑,在重量或体积方面的限制比较小,也可以采用运算速度与记忆容量较高的系统,以提升拦截能力。

指挥至瞄准线导引[编辑]

俄国AT-3飞弹是第一代的反坦克飞弹,使用的是人工瞄准至指挥线导引方式

瞄准线可以视作是发射器或者是射击控制系统和目标之间一条看不见的假想直线。当目标移动的时候,瞄准线也会跟著移动。指挥至瞄准线(Command to Line of Sight,CLOS)导引是让飞弹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在发射器的瞄准线附近一个很小的范围以内,发射器的瞄准线会持续跟随目标,飞弹也不停的修正与瞄准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果飞弹的位置与瞄准线之间有较大的角度差距,发射后还需要将飞弹修正到瞄准线的位置上。由于导引系统的复杂性较低,体积也相对较小,常见于各类反坦克飞弹上。

依照修正飞弹的形态,指挥至瞄准线导引又可以分成三种模式:

  • 手动指挥至瞄准线导引:瞄准线对目标的标定与修正,都是透过人工操作来进行。操作人员需要同时追踪目标的运动,以及飞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然后以手动将修正讯号传给飞弹。
  • 半自动指挥至瞄准线导引:半自动模式同样以人工来标定和追踪目标,但是操作人员只需要让瞄准线跟随目标移动,射控系统内的电脑会去自动计算并且将修正讯号传给飞弹。这样一来,操作人员只需要追踪目标,减轻射击时的负担,增加命中率。
  • 自动指挥至瞄准线导引:自动模式进一步将修正瞄准线的工作也以电脑和驱动机械进行,省去需要操作人员以手动方式追踪目标的麻烦。

乘波导引[编辑]

瑞典RBS 70便携式防空飞弹采用雷射乘波导引

乘波导引(Beam Riding)是朝目标发射一道导引波束(雷达或者是雷射光等),飞弹在发射之后会根据预先设定的路径去寻找导引的波束,然后像是骑乘在这个波束上面前进。当波束随著目标移动的时候,飞弹后方的接收器会感应到变化而自动进行修正,让自己在回到波束中央的位置上。

乘波导引和指挥至瞄准线导引类似,因为飞弹会自动修正与导引波束之间的差异,可以算是半自动指挥至瞄准线导引的一种衍生型。绝大多数使用乘波导引的飞弹系统是利用雷达来发射波束,仅有少数是利用雷射光。

以下雷达乘波导引为例,说明乘波导引的基本工作方式。

  • 飞弹系统需要发现并且追踪目标。
  • 当目标进入有效射程之后,雷达会对目标发射导引波束。在射控系统确定导引用的雷达波束照射在目标之后,飞弹便可以发射。
  • 飞弹会根据发射前输入的资料,进入导引用波束之内。
  • 导引用波束会跟随移动的目标而改变方向。这时候飞弹上的电脑会依据侦测到的波束变化,经过计算之后,修正飞弹的航向或者是姿态,让飞弹保持在波束以内,不会跑到外侧而失去讯号。
  • 雷达波束会持续改变,直到飞弹命中或者是错过目标为止。


这种导引方式多半使用在地对空飞弹上,仅有极少数空对空飞弹采用这种导引模式,主要的原因在于飞机本身也是高速运动的物体,想要将导引波束稳定的照射在另外一个同样是高速运动的物体上,对于飞行员的操作负担太大,尽管乘波导引系统比较简单,使用在地对空飞弹上较为常见。不过这种导引模式面对远距离的目标,会因为导引波束的扩散,增加波束尾端涵盖的面积,对于中小体型的飞机来说,误差会大于飞弹弹头的有效杀伤范围,换句话说,距离愈远,飞弹的命中率就愈低。当半主动归向导引(以雷达波为主要运用型态)使用在空对地飞弹上的技术逐渐成熟之后,乘波导引也慢慢退出主流市场,由半主动归向导引取代。

归向导引[编辑]

美国AGM-65小牛飞弹是一种使用光学,红外线或是雷射归向导引的空对地飞弹

归向导引(Homing Guidance)是利用来自目标某种明显的特征,作为控制飞弹和追踪目标的依据。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目标特征包括雷达波、红外线雷射或者是可见光等。飞弹需要可以接收(发射或者是反射自目标)的讯号,判断两者之间的水平与垂直轴上的差距和变化,透过计算之后来控制飞弹的姿态与运动。接收装置可以利用马达驱动改变面对的方向,或者是以多个侦测器组合成固定阵列。

归向导引又分成主动归向半主动归向以及被动归向三种,这是以飞弹接收到的讯号来源作区分。

  • 主动归向:由飞弹发出导引用的讯号(雷达或红外线等),透过目标反射而获得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与相对距离的变化。
  • 半主动归向:由发射载具发出导引讯号,飞弹上的侦测器只负责接收与计算,获得的资料作为修正的依据。半主动导引与乘波导引类似,都是依靠额外的发射装置产生的讯号来跟踪目标。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乘波导引是利用飞弹后方的装置(像是雷达天线接收讯号,半主动导引则是利用飞弹前方的装置,接收反射自目标的波束。这种导引方式比较复杂,设备的重量与体积都会比乘波导引的飞弹高。
  • 被动归向:依靠目标自己发射出来的讯号(雷达或者是红外线)作为导引的依据。发射载具只需要在发射前确定讯号来源,并且告知飞弹在发射之后要寻找的讯号特征,不必依靠飞弹或者是发射载具去产生与发射讯号。这种导引方式的缺点在于,如果目标发出的讯号受到干扰或者是中断,飞弹将无法继续维持导引,很可能会错失目标。

TVM导引[编辑]

主条目:飞弹自主追踪英语Track-via-missile

TVMTrack via Missile的缩写[2],也可以说是透过飞弹导引。这是一种比较新的导引模式,融合指挥导引半主动归向导引两种导引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至少一台地面雷达站来配合导弹,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 导弹发射并接近目标。
  • 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
  • 雷达发射的波束在目标身上产生反射,由导弹自带的电磁波传感器进行接收。
  • 导弹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送回雷达站。
  • 雷达站计将计算后的控制信息返回给导弹,导弹进行对应的路线修正。

这种方式与归向制导相比,导弹无需搭载复杂的雷达发射装置,目标也只知道自己被雷达站照射,不容易察觉自己正在被导弹追踪;与指挥制导相比,由于导弹离目标更近,探测与制导也更为精准,雷达站也可以与导弹配合同时接收信号,进一步提升准确度。TVM制导目前仅使用在极少数的防空飞弹系统上,包括美国爱国者飞弹俄罗斯S-300飞弹系统。

预设导引[编辑]

德国V-2飞弹使用预设导引

预设导引(Preset Guidance)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导引模式。所有关于飞行的资料,包括不同时间的高度,速度,航向等等,都在发射前输入飞弹。发射之后,飞弹就在指定时间内,按照这些设定飞行。

尽管飞弹上会有气压变化侦测装置,以便提供高度和速度等飞行数据来修正,但是这种导引模式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精确度很低,同时也无法对付移动目标,因此很快就被其他精确度更高的导引模式所取代。

惯性导引[编辑]

苏联SS-15弹道飞弹与大多数的弹道飞弹一样,都是使用惯性导引

惯性导引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是利用加速仪量测飞弹的加速度,经过一次积分求得速度,再积分求得距离,计算出飞弹所在位置,与发射前估计的位置相较,再发出命令修正飞弹航线。由于只定位自己,不定位其他物体,惯性引导系统不接受外界的讯息,是一种封闭性的导引系统。因此采用此导引系统之武器,必定具备射后不理的能力。

地形比对导引[编辑]

地形比对导引较为特殊,其运作原理在于利用数值高程模式或影像化模式,将目标区附近的地形或标的物进行数值化,并储存与飞弹内亦可于飞弹发射后再行上载或变更,此类导引方式的飞弹通常内建光学或电磁感测器,当飞弹进入接战区域后会对地面进行测高或撷取连续影像来和内部数据比对,以确认弹体是否于预设航道内,在终端区时也会进一步确认目标,这类型的飞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射后不理的性质,由于数值模型和影像大多于作战前拍摄因此多用于对固定目标的对地导弹,常为人所道的例如战斧飞弹,过去美军使用的潘兴弹道飞弹在终端会使用雷达扫描目标区地形以提高命中率,因此被部分归类于终端地形导引系列

星光导引[编辑]

星光导引是源自古老的海上导航技术,透过预先选择一些相对于地球是处于固定位置的星体,加上长期观测所得的资料,就可以得知目前的位置并且加以修正。这种导引方式需要能够直接观察到预设的星体,而且必须降低大气扰动与天候环境的影响,因此多半使用于飞行高度较高的飞弹系统上,像是弹道飞弹。星光导引与惯性导引类似,都无法得知目标是否移动,只能够对付固定或者是在命中前座标不会改变的目标。

复合导引[编辑]

复合导引是将两种以上导引模式整合在一套飞弹上面。譬如惯性与半主动归向导引或是指挥、惯性与半主动导引的结合;更进一步的也指不同导引媒介的使用,例如红外线 及紫外线波段的双重比对或电波及光学复数制导。复合导引是为弥补单一导引模式的缺点,提升飞弹的性能,或者是克复自然环境的影响。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David R. Frieden, Principles of Naval Weapons Systems, p434
  2. ^ 外文軍語統一譯名通報九十九年增訂本.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参考资料[编辑]

  • R G Lee, Introduction to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 Technology, Brassey's, ISBN 0080311989
  • David r. Frieden, Principles of Naval Weapons Systems, USNI, ISBN 087021537X
  • George M. Siouris,Missile Guidance and Control System,Springer,ISBN 038700726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