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扬·维科莱英语Jan Verkolje所绘
出生(1632-10-24)1632年10月24日
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荷兰伯国代尔夫特
(今尼德兰王国南荷兰省代尔夫特)
逝世1723年8月26日(1723岁—08—26)(90岁)
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荷兰伯国代尔夫特
(今尼德兰王国南荷兰省代尔夫特)
国籍荷兰伯国(今属尼德兰王国
知名于微生物光学显微镜
签名

安东尼·范‧雷文霍克荷兰语Antoni van Leeuwenhoek荷兰语发音:[ɑnˈtoːni vɑn ˈleːuə(n)ˌɦuk][1];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是出身荷兰共和国代尔夫特博物学家显微镜学家。

他率先发现了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单细胞生物,因此被传记作家称为“原生动物学细菌学之父”。[2]他描述了精子的发现,并在许多动物物种中检查了它们。他的观察使他成为自然发生的反对者。与他那个时代的其他研究人员同时,他发现红血球微血管循环系统中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联系。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从医学植物学的广泛领域。

列文虎克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布商,并于约 27 岁起在家乡代尔夫特担任市政公务员。他没有受过任何科学技术训练,而是自学理解如何制造和使用显微镜。当时,他透过 300 多封向伦敦皇家学会和许多其他欧洲人士传达他使用显微镜所做的观察。

早年生涯[编辑]

雷文霍克于1632年10月24日出生在荷兰共和国代尔夫特,并在同年11月4日受洗。他的父亲菲利浦‧安东尼(Philips Antonisz van Leeuwenhoek)是一名制作篮子的工匠,在雷文霍克年仅五岁时过世。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ha Bel van den Berch)不久后和画家雅各‧詹斯‧莫林(Jacob Jansz Molijn)再婚。 [3]

雷文霍克在沃蒙德(Warmond)短暂接受教育,接著搬到本特赫伊曾(Benthuizen)和担任警长的叔叔同住。他很有可能在这段期间内跟随叔叔学习荷兰司法系统。[4][5] 在雷文霍克大约十六岁时,他被送往当时荷兰的政经中心阿姆斯特丹,成为当地一间亚麻制品商店的学徒,后来更升任为收银员和帐本管理者(book-keeper)。他在阿姆斯特丹结识了同样爱好显微镜学斯瓦默丹[6]

雷文霍克的学徒生涯持续了六年,他在1654年返回代尔夫特,并于7月29日迎娶芭芭拉(Barbara de Mey),他的第一任妻子。他们共有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Maria)活到成年。[7] 1655年,雷文霍克在代尔夫特购买房屋(Gulden Hoofd,位于Hippolytusbuurt区3号),并在此处度过馀生。[8][9]

科学贡献[编辑]

他经由手工自制的显微镜,首先观察并描述单细胞生物,他当时将这些生物称为“animalcules”。此外,他也是最早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微血管血流的科学家。雷文霍克观察自己的精液,在显微镜观察下从中发现精细胞,他自认这是他生涯中的重大发现,并观察两栖类软体动物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的精细胞,获致一个新的结论,受精就是在精细胞穿进中而发生的[10]

在他的一生当中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

雷文霍克去世后,因无人追随其研究,微生物学进入黑暗时期。对微生物学兴趣降低原因:

  1. 缺少学习微生物的技术;
  2. 大多数人相信微生物仅是稀奇的,但对社会的影响极微或无影响。

参考文献[编辑]

书目
  • 卜正民(Timothy Brook), 《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十七世纪全球贸易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远流出版,2009年
  • Dobell, Clifford. Antony van Leeuwenhoek and his "Little animals", John Bale, Sons and Danielsson, London 1932; Nachdruck: Dover, New York 1960.
引用
  1. ^ How to pronounce Anton van Leeuvenhoek. howtopronounce.com. 2018 [201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7). 
  2. ^ Dobell (1960), pp. 362.
  3. ^ Dobell (1960), pp. 19-22.
  4. ^ Dobell (1960), pp. 23.
  5. ^ Apprenticed with his uncle in Benthuizen. Lens on Leeuwenhoek. [2024-05-21]. 
  6. ^ Dobell (1960), pp. 23-24.
  7. ^ Dobell (1960), pp. 24, 27-28.
  8. ^ Dobell (1960), pp. 29.
  9. ^ Hippolytusbuurt 3, Leeuwenhoek's Home and Laboratory. Lens on Leeuwenhoek. [2024-05-21]. 
  10. ^ BBC History《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 - 1723)》. [201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相关条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