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喜峰口战斗 (抗日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喜峰口战斗
长城抗战的一部分
日期1933年3月12日-3月24日
地点
结果

国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 日军以空中支援掩护一度占据喜峰口,不过最终不敌第二十九军的连日夜袭而撤退
  • 国军缴获大量日军的战争物资,包括多门四一式山炮
参战方
 中华民国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华民国 宋哲元
中华民国 张自忠
中华民国 赵登禹
中华民国 王长海
大日本帝国 铃木美通
大日本帝国 服部兵次郎
大日本帝国 武藤信义
参战单位

中华民国 国民革命军

 大日本帝国陆军

  • 关东军
    • 第八师团
    • 第四旅团
    • 独立混成第十四旅团

喜峰口战斗,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点则是在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交战一方守军国民革命军宋哲元领导的陆军第二十九军,另一方则为日军的关东军所辖第八师团第四旅团及独立混成第十四旅团。但最终日军于17日占领喜峰口,但于24日撤出。国民政府称此战斗为“喜峰口大捷”。

背景

[编辑]

1933年3月1日,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扣留军用汽车偷运鸦片至天津,3月3日夜竟率所部满载私物潜逃[1]:101。3月4日,日军以120名骑兵先头部队占领承德[2]:297。热河各地随之陷落[1]:101。随后日军进攻北京东北方向的长城各口。3月8日,政府通缉汤玉麟,命军政部长何应钦进驻北平,驰调国军北上增援[1]:101

经过

[编辑]

3月6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奉命防守东起冷口,西至马兰峪一线。由于装备不如日军,守军以奇袭夜袭对付日军。3月9日,日军抢占喜峰口。傍晚,奉军长宋哲元令,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率兵跑步驰援抵达战场;考虑到日军日间火力优势,但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擅长近战夜战,军长宋哲元遂派赵登禹带队夜袭,并将第三十八师董升堂团也交赵登禹指挥[3]。3月10日,第二十九军赵登禹旅在喜峰口与日军激战[2]:297。赵登禹接命后,从董升堂团及本旅王长海团挑出500名士兵组成“大刀队”,由他亲自带队,只带步枪、轻机枪、大刀和手榴弹,于3月11日深夜分两路踏雪夜行直插日军军营[3]。3月11日,当地猎户关仁景、于连贵等自告奋勇为向导,赵登禹率左翼大刀队袭日军步骑兵营地,第一一三旅旅长佟泽光率右翼大刀队袭日军炮兵阵地。3月12日凌晨,董升堂团首先到长城外小喜峰口之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埋伏,当夜一支日军骑兵部队正在酣睡,大刀队迅速解决日军哨兵,冲入营房扔手榴弹,用大刀劈杀日军[3]。王海长团也赶到狼洞子及白台子日军炮兵阵地,大刀队夺取日军阵地;此次夜袭共砍死砍伤日军逾千人,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枪36挺、飞机1架,500名大刀队员仅23人生还。日军骑兵与炮兵部队一夜之间被全歼,打破其不可战胜之神话,以致当时《朝日新闻》称:“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3] 国军夜击日军,夺回喜峰口,东出铁门关,西过潘家口,由山间小路迂回至敌后包抄日军,宣称歼敌数千,为喜峰口大捷。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2. ^ 2.0 2.1 武月星主编 (编). 《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5. 
  3. ^ 3.0 3.1 3.2 3.3 〈喜峰口:抗日第一勝仗 500刀勇夜挫日軍 破不敗神話〉. 《明报》. 2015-08-02: 新闻专题A9版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书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