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划花芭蕉湖石执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泉窑 青瓷 划花芭蕉湖石执壶
年份明初(西元1368-1435年)
类型陶瓷器
尺寸31.8 cm × 8.1 cm × 11.0 cm(12.5英寸 × 3.2英寸 × 4.3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瓷016957N0000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划花芭蕉湖石执壶,年代为明初洪武永乐(约为14世纪),属于龙泉窑出土的青瓷。全器釉层肥厚,瓶身呈现青润光泽,多处细微长开片。

瓶身似玉壶春瓶,颈部修长、腹部宽大,一侧为曲拱起的板状长柄衔接颈与腹部,另一侧则为稍粗的长微弯流口,并在器身相间横接处有一云形板片,做维持坚固的功用。整体以刻花方式装饰纹路,使得立体及阴影的呈现较为明显。

从瓶口延伸至瓶底,主要的腹部景观为一幅由栏杆、芭蕉、湖石组合而成的庭园写生景,器瓶其他区域则搭配如意云纹、莲花纹等形式绕著瓶身装饰,而在瓶底部分,圈足足缘切削无上釉,色呈朱褐色。

功能上,以执壶命名,是为一种用于宴会时秉持斟酒的酒壶盛装器。

历史[编辑]

  • 年代:明初 洪武到永乐(约为14世纪)
  • 出产地点:此执壶出产于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的名窑,因在中国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开创三国两晋,南宋到达鼎盛,元代开始往海外运输发展,而明代继续烧造,至清代没落。

器型[编辑]

瓷器外型[编辑]

瓶身如玉壶春瓶式,具有撇口、束颈、垂腹、圈足的特色。此器瓶瓶口有如牵牛花朵般向外扩展的造型,并还外加了一层围在外壁口的圆圈壁,以变化的弧线修饰颈部线条,呈现柔和流畅感,沿著颈部下来在腹部的部分则是较为宽大,形似啤酒肚在腹部的尾端较为凸出,而最后则是圈足部分的收口。

而两侧分别为曲拱起的板状长柄和长湾流口。板状长柄衔接颈与腹部,有著如耳朵般的弯曲的形状,而另侧的长湾流口,只有细微的弯度并与器身间横接云形板片,可做为维持固定的效果。

  • 尺寸:高31.3公分 口径8.1公分 底径11公分
  • 功能:酒器,盛装器。通常用于宴会时秉持斟酒。

装饰设计[编辑]

整瓶体外壁布满花纹且有细微的长开片,颈部有蕉叶上仰,并有回纹、转枝灵芝花环绕瓶身各一周,腹部以一幅栏杆、芭蕉、湖石组成生动的庭园写生景,芭蕉位置在腹部中间,占据了主角位置,并由湖石及栏杆衬托景色,另外一旁的流线、几何形、波浪状式花纹也增添此景致的活泼生动感,另外正反两面景致呈现重复。在近底处有莲瓣纹环绕一圈。除了足圈有如意云纹的刻划,流口的周壁亦有数道转枝花的纹路。

装饰技巧主要有刻划、模印、镂雕等,到了明初,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已较少见。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花纹装饰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饰有回纹、S纹、竹节、莲瓣、菊花、蕉叶纹、缠枝花,而龙、凤、鱼、以及吉祥动物纹则罕见。)

刻花在青瓷装饰中广为采用,指的是以竹制或铁制工具在半干的坯胎上刻划线条、图案的方法。主要包含两种:

  1. 半刀泥:刻刀采用斜角进入,只是倾斜的角度不同。所刻出的刀痕内深外浅、宽窄不一,烧成后由于刻痕使釉厚薄不一,颜色浓淡不同,使所刻花纹得以显现。
  2. 浮雕:先用铅笔将要刻的图案画在坯体上,用刻刀沿铅笔线条将其刻一遍,再来将外部的泥料刻去,使育呈现样式的外形显露,按照一定顺序将它刻出,刻好后如果觉得不太满意,线条有些不流畅,可利用毛笔沾水修饰。

装饰方法发展[编辑]

刻划花装饰其实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并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转向注重釉色上的使用,相对纹饰的装饰在比例上较少量。南宋主要是多次上釉,因此釉层也较厚,而当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因应转变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才可以兼得,而到了明代,龙泉官窑器更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

青花瓷、凤纹搭配缠枝花卉纹及单色瓷釉器,是明初官窑的典型作品。此青瓷器具官样风格,其使用的纹饰较为常见,低调却不失奢华感。在材质方面,品质较好,属于精品。所谓的官样模式主要是因为明初时,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都是陶瓷产业的主流,产品行销全球各地,广布海外市场,同时也供应官方的使用。

而此时的官窑,政府直接发下样式遣官管理,常制下品质与产量都有一定的控管,成品拣选后会直接送至朝廷供皇室与官府使用,由于是官方决定并发放几个固定形式,因此会看到相当大量烧制的成品拥有类似的造型纹饰。另外宣德年间开始,在官窑瓷器上书写皇帝年号成为定制。

色泽[编辑]

此青瓷器施罩青绿釉色并带点墨绿色,温润柔和,带给观看者舒适感。整体表面带有光泽、透明度好,似玉般光洁圆润的质感,为品质上较为良好的精品。 圈足方面,底缘无釉,使其烧后呈现朱褐色,造成此种现象是因为,明代烧制技术的改变,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因此外底无施釉。

明初早中期龙泉窑产品大量外销海外,且也作为朝贡贸易的赏赐品,有官方在监督并会送瓷器给皇宫使用,所以会有品质相对优良的精品青瓷,且通常较精致,做法上则延续元代多次施釉,因此釉层丰厚,并保有玉质感。但至明代晚期后,走向衰弱,多数产品仅施一次釉,釉层较薄且较劣质。

相关器型比较[编辑]

龙泉窑青瓷划花芭蕉湖石执壶 釉里红竹石图玉壶春瓶
  • 玉壶春瓶

此青瓷外型似玉壶春瓶,只要将流口、板状常柄去除,基本的撇口、束颈、垂腹、圈足它都有,十分类似玉壶春瓶的型态。 这件青瓷执壶在故宫博物院里,是与一件明洪武年间,釉里红芭蕉竹石图玉壶春瓶放在一起,这样的安排方式除了有器型、年代相近上的原因,也是因为其可作为两种瓷器的互相对照。

明洪武年间的玉壶春瓶,瓶身的装饰图案与此执壶其实非常相像,腹部中心也以芭蕉为主,还有类似的植物、石头也出现在此瓶上,有此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明朝早期的官方用瓷优先使用景德镇、龙泉窑做为供应官府用器,因此也可以在其中看到许多相似造型的装饰纹样设计,而另一方面则是像是由官方直接下发模型的“定夺样制”及“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措施的执行。

两件瓷器的相似/异之处

瓷器名称 划花芭蕉壶石执壶 釉里红竹石图玉壶春瓶
瓶身图案 栏杆、芭蕉、湖石... 芭蕉、竹、石...
瓶身花纹 如意云纹、莲瓣纹、转枝花叶纹、蕉叶... 如意云纹、莲瓣纹、转枝花叶纹、蕉叶...
圈足 无施釉 无施釉
颜色 温润青墨色 白底红釉,虽然为红釉但呈现出灰黑色
花纹装饰方式 刻花呈现立体手法 平面图画

参考资料[编辑]

  1. 国立故宫博物院 数位典藏知识库整合型检索 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元至明初 龙泉窑 青瓷划花芭蕉湖石执壶
  2. 国立故宫博物院 数位典藏知识库整合型检索 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明 洪武 釉里红三友玉壶春瓶
  3. 余佩瑾(主编)余佩瑾、黄兰茵、张敬昕(作品说明).抟泥幻化:院藏历代陶瓷.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08
  4. 蔡玫芬.《碧绿—明代龙泉窑青瓷》.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9/05
  5. 器物处.《故宫文物月刊》300期.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2009/05
  6. 石守谦、葛婉章(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10
  7. 蒋复璁.《故宫瓷器录 第二辑 明(丁)》(上编).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1966/01
  8. 器物处.《故宫文物月刊》189期(赴法展).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12
  9.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故宫瓷器录 第二辑 明(甲)》(下编).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1962/0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