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利兰亚特兰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配备Northern Counties车身的利兰亚特兰大巴士

利兰亚特兰大(Leyland Atlantean)为利兰车厂生产的英国第一款后置引擎双层巴士底盘,这款巴士的面世成为英国巴士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概要

[编辑]
配备亚历山大车身的利兰亚特兰大
利兰亚特兰大PDR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英国巴士公司的客量处于低迷,巴士制造商就研究解决方案以节省营运成本。早于战前就已经制造出几台后置引擎巴士以作测试用途,但因为不成功而未能够量产。后来为了减少机械所占用的空间,就设计出中置引擎的单层巴士,但是这种布局会增加地台高度,对于双层巴士来说,更会使到车身过高,那就需要降低车厢内部的高度来迁就。

利兰早于1952年开始构思一款后置引擎双层巴士,其原型车于1956年展出,并且命名为亚特兰大,到了1958年,亚特兰大量产型首度亮相,初代系列为PDR1/1。直到1972年,总共有超过6000辆亚特兰大PDR型行走。

亚特兰大巴士推出后,立即成为市场的主流,作为英国首款后置引擎巴士,突破了许多前置引擎巴士的限制和缺点。由于巴士的引擎被置于车尾,令传入车厢的噪音大大减少,车头驾驶室空间及司机的视野则因为没有引擎室所占据而大幅增加。由于引擎不像前置引擎车型设于驾驶室旁,所以车头有充裕的空间设置供乘客上落的车门和通道,不但方便司机观察乘客上落巴士,更方便“一人控制巴士”模式,司机除了驾驶巴士,也可在停车供乘客上落时用钱箱收钱。因为车头没有相当占空间的动力系统,车头的车门可以设计得既深且阔。因为引擎、波箱、冷却水箱及传动轴,都集中安装在车尾的引擎室内,使车厢地台之下可腾出更多空间,令巴士的前半部地台可大幅降低,前车门可不设梯级,方便乘客上落。因此,当年亚特兰大甫出现,即一枝独秀,横扫整个英国市场。

1972年,利兰推出亚特兰大AN68型以取代旧款的PDR系列,并作出多项改良,而且还出口到海外地区,包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伊拉克美国等,其中于1976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公车局购入那一批更配备独立引擎驱动的空调机(1980年售予锦伦旅运)。于1977年面世的利兰泰坦B15原本是亚特兰大的后继产品,却生产数年便停产,即使更先进的利兰奥林比安于1980年量产,但亚特兰大巴士的生产线仍维持到1986年才正式停产。在28年的生产年期内,总共有超过15,000辆亚特兰大巴士底盘出厂。

虽然亚特兰大巴士的生产期超过25年,但引擎和波箱的选择却不多,基本上都是利兰自产的引擎和波箱。亚特兰大巴士的标准配置是利兰O.600柴油引擎,较后期则有O.680及O.690,但利兰引擎的性能及可靠度并不理想。虽然有少数巴士公司如香港的中巴九巴曾将利兰引擎更换为吉拿(Gardner)的6LX引擎进行测试,但此举涉及对车尾的改造,因此缺乏成本效益,要大量换装并不可行。波箱方面,绝大部分是使用利兰的四前速半自动波箱,或是利兰全自动波箱,也有使用德国福伊特(Voith)全自动波箱。

车身方面则比较多元化,计有Roe、都城嘉慕亚历山大、ECW、Northern Countries、Park Royal等。出口版本的亚特兰大,更有都普及BACo车身供选择。

世界各地

[编辑]

澳洲

[编辑]

悉尼公共运输局于1969年至1972年间,共购买了224辆全新的亚特兰大双层巴士,全数均装配由Pressed Metal Corporation(PMC)提供的车身。但这些巴士在悉尼的服役时间并不长,在1986年已全部退出载客行列,一些巴士在退役后被运往珀斯市。

Kirkland Brothers' Omnibus Services也曾于英国引入10辆二手亚特兰大双层巴士,在新南威尔士州的Lismore行走,提供学童接送服务。

中东

[编辑]

科威特伊朗伊拉克于1973年至1974年间分别向利兰订购450辆及400辆亚特兰大AN68型双层巴士,当中伊拉克的亚特兰大装配Park Royal车身。[1]

新加坡

[编辑]

1977年,新加坡巴士引进首批共20辆亚特兰大AN68型双层巴士试用,这是新加坡首批双层巴士,分别配上Metal Sections及BACo车身。这批亚特兰大AN68型于1977年6月13日开始服务于86线。虽然亚特兰大巴士攀斜能力欠佳,但在地势平坦的新加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新加坡巴士决定大量采用。新加坡巴士于1978年至1986年间,分多批购入大量装配不同车身的亚特兰大AN68型(计有Metal Sections、BACo、亚历山大L型及亚历山大R型车身)。亚特兰大曾经是新加坡巴士在1980年代的双层巴士主力车型,包括首批亚特兰大AN68型在内,共有520辆亚特兰大AN68在新加坡行驶,直至2001年,新加坡的亚特兰大AN68型才全数退役。

部分亚特兰大巴士在退役后曾被运往其他地方使用,如香港(城巴购入101辆)、中国上海(配Metal Sections车身)[2][3]广州等。

印尼

[编辑]

雅加达曾引进200辆亚特兰大AN68型巴士,配上都普亚历山大L型车身。

菲律宾

[编辑]

马尼拉亚曾引进亚特兰大AN68型巴士,配上亚历山大L型车身。这些巴士的车身规格跟新加坡的同款巴士配同一款式车身的大致上一致,只是更改为左驾驶室设计。另外为了让菲律宾的驾驶者熟习巴士的操作,这批巴士都配备同款巴士中少见的全自动波箱。但这些巴士在菲律宾的营运远不如新加坡的成功,随著试用完毕,巴士很快就被投闲置散。

香港

[编辑]

香港使用的利兰亚特兰大巴士皆为二手车,都是香港的巴士公司为了解决车辆短缺而从外地的巴士公司购入来应急。

九巴中巴在1970年代初先后从英国的巴士公司购入合共百多辆亚特兰大巴士,吉时吉旅游于1981年从英国购入5辆,城巴在1993年也从新加坡购入101辆二手车。由于香港的专营巴士公司对亚特兰大的利兰引擎不甚满意,在1970年代初可供选购的英国后置引擎巴士之中,较偏好购买可选配吉拿引擎的丹拿珍宝双层巴士,并没有打算长期使用亚特兰大,所以在香港操作的亚特兰大都是行驶不足10年就退役。

九巴及中巴

[编辑]

因为政府在1970年代大力在市区周边和新界区发展新市镇,但铁路未及发展和提升服务,大量市民需要依赖巴士上班上学,而巴士公司的车源不足以应付客量需求,导致乘客经常要在巴士站久候才能够登车,引起乘客对巴士服务不满,于是中华巴士九龙巴士分别从英国的巴士公司购入大批亚特兰大PDR1/1型巴士应急。由于亚特兰大原装的利兰引擎可靠性低,所以中巴及九巴均曾为数辆亚特兰大巴士试装吉拿出品的6LX引擎,但此项改动需把引擎室的空间扩大,虽然吉拿引擎的可靠性比原装的利兰引擎为高,不过全数更换并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仍有相当大部分的亚特兰大巴士沿用利兰引擎直至退役。

九巴购入72辆亚特兰大巴士(其中一辆被用作零件车,其馀71辆则被编为2L9-79),当中最少有四辆(车队编号2L15、2L52、2L67及2L71)曾被重建车身,2L15(车牌号码AD7463)采用九巴的“金属部件”零件重建车身,外貌跟其他未被重建车身的巴士分别不大,而且重建车身后仍维持二手巴士的车身色彩,是四部经历重建车身的巴士中唯一仍维持此色彩的巴士,但车窗排列比较整齐及美观,另外此车亦被更换了吉拿6LX引擎。由于吉拿6LX引擎比利兰O600引擎为大,九巴于购买丹拿Fleetline时亦额外购买其引擎舱外壳来取代之,并且于下层加设9个企位;2L52(BE4166)配上九巴自行设计的车身,车身配件来自BACo,同样地被更换了吉拿6LX引擎及转用丹拿Fleetline引擎舱外壳;2L67(BE8656)配上International Containers车身,样子有点像后来九巴配BACo车身的丹拿Fleetline“平顶宝”;而2L71(BE8983)则配上与丹尼士喝采型样版车(车队编号N1-N4)相似的BACo车身,车身由原本单一车门更改为前窄后阔的双车门,是这批二手巴士少见的安排。2L52及另一辆配Weymann车身的2L更曾髹上“至尊橙汁”全车身广告,原因是巴士退役后借予电影公司(该电影公司主要股东为时任九巴总经理雷觉坤)拍摄《狐蝠》电影中的飞车片段,在《狐蝠》电影中的飞车片段是由薄扶林蒲飞路巴士总站开始,经过西营盘的第三街、半山区及湾仔新填地,当中有部份地区更是从来未有过专利巴士行走的,电影中Weymann车身的2L最后被私家车撞及上层,并严重毁烂,拍毕电影后被拆毁;而2L71更曾被编入市区路线行走,是九巴唯一曾被编入市区线行走的二手亚特兰大巴士,九巴的亚特兰大在1974年开始被淘汰,当中12部巴士在使用不到1年后的1974年3月31日或以前就被除牌。到了1975至1976年是淘汰高峰,一直至1977年已经剩下14部巴士仍在九巴阵中,最后4部巴士,即曾被重建车身的四部(2L15、2L52、2L67、2L71)于1979年8月20日或以前全数退役。

中巴购入的亚特兰大包括18辆矮车身版本(最初被编为PDR,后改为LA),3辆高车身版本(编号HA1-3),以及从伦敦运输局购入的全数50辆“PDR1/1特别型”巴士(沿用伦敦运输局原编号XA1-50),最早的一批于1972年运抵香港,其中安装Weymann矮车身的上层车厢后部采用“4+0”座位布局。中巴的亚特兰大在1981年全数退役,其中XA4退役后售予城巴,车队编号为L24,原只作收藏之用,后来由于九铁有意要求城巴开办沙田第一城接驳九铁的路线,L24与B21(布里斯托Lodekka巴士)于是被编入该条计划路线的派车,但基于运输署及九巴反对,加上九铁自行营运K11,计划无疾而终,L24更从未再重新出牌,并且被拆毁。

吉时吉旅游

[编辑]

吉时吉旅游于1981年从英国诺定咸购入五辆配Northern Counties矮车身的亚特兰大PDR1/3(编号181-183、185、186),这是香港唯一一批用作非专营巴士服务的亚特兰大,其中两辆曾于1986年末被城巴租用,该五辆亚特兰大PDR1/3最终于1987年退役。

城巴

[编辑]
修复后的城巴633号车

1981年,城巴从中巴购入已退役的XA4,并更改为城巴色彩及给予编号L24,但巴士从来没有投入服务,最终于1984年退役后拆卸。

1986年末,城巴向吉时吉旅游租用两台亚特兰大PDR1/3,并披上城巴车队色彩,直到1987年连同其馀三台亚特兰大PDR1/3一同退役。

1992年,城巴在政府招标中夺得原属于中巴的26条港岛南区巴士线的专营权,按规定须于1993年9月1日起营运这些路线。这26条路线预计需要投放200辆巴士,城巴在中标后虽然立即订购大量新车,但由于新车交付需时,于是从新加坡的新加坡巴士购入101辆亚特兰大AN68型二手巴士(编号600-699,馀下一辆被用作零件车)应急。由于这批二手车从新加坡购入之时已届12至13年车龄,故城巴在巴士运抵香港后,先在城巴的车厂内进行全面翻新,包括翻修引擎及波箱,重新辅设车厢地台板及更换座椅,新加坡巴士在车窗外的横向扶手因不合附香港道路交通条例(车辆构造及保养)规定,也被改为香港常见装在车厢内的形式,最后城巴更为了统一旗下车队的形象,而将原有的亚历山大L型头幅,更换为城巴当时常用的亚历山大R型头幅,并装上Vultron电子路线牌箱(编号628、660及699由于只用作训练巴士,仍保留原有头幅)。至于车厢内部的粉饰,却采用当时九巴非空调巴士的木纹饰板设计,而地板则为蓝色。但讽刺的是当时城巴和中巴本来是敌对的,翻新时却用上代表中巴的蓝色座椅皮套,容易令人错觉以为城巴用中巴旧车行走。由于这批二手巴士在全年炎热多雨的新加坡已经使用了十多年,即使城巴购入后进行了翻修,但行车表现始终强差人意,面对有大量斜路的港岛巴士路线,亚特兰大的利兰引擎纵使发出吵耳的噪音却上斜乏力,故这批二手巴士被称为“黄老太”及“坡柴”(取新加之意)。

由于城巴接办港岛南区巴士路线初期新车短缺,所以这批二手巴士曾经是港岛南区经香港仔隧道来往中环及铜锣湾的主力(如7272A72B7596等),也活跃于南区区内短途路线(如97A98),只有少数接办时已经全空调化和路况不适合的路线没有这款巴士行驶。港岛南区的泳滩路线(如66A)因为路线迂回曲折及起伏大,又属于有代表性的旅游路线,所以城巴派出全新的空调巴士行驶。有一些需要长时间上大斜路的路线(如76),因为这款巴士攀斜性能太差劲,无力长时间上斜,所以城巴另外向新大屿山巴士购买二手的胜利二型临时行走这些山区路线。

首辆退役的亚特兰大是600,于1994年12月12日在石排湾道意外翻侧而退役[4],其后于1996年开始陆续有亚特兰大退役,城巴原计划于1997年将旗下所有亚特兰大退役,但由于再接办中巴14条巴士路线及种种因素而未能成事,港岛东区(如85)亦一度有这款巴士行走。1997年,因旗下富豪奥林比安12米新巴士的车队编号(396-599)已用尽,刚巧与亚特兰大的车队编号重叠,城巴继而于部分仍在服役的亚特兰大车队编号前加上A字,以兹识别。城巴馀下的亚特兰大至1998年底正式脱离载客行列,标志著城巴非空调专利巴士服务的结束,而馀下的亚特兰大训练巴士则于2000年全数退役,其中50多辆亚特兰大退役后被售往南非开普敦(到了开普敦后由于受到入口限制,曾搁置一段长时间,后来部分巴士完成翻新投入服务[5])。
现时全数车队只剩下A633未被拆毁;该车退役后先作小蚝湾车厂的“流动屏风”,再被城巴出售,后有有心人购入收藏。后来城巴于2019年从前车主手上购回A633并进行复修工作;最后A633荣登城巴“40载你同行”活动的主角[6],车队编号亦改回1993年加入城巴时的编号633。

中国内地

[编辑]

1993年3月18日,上海新新汽车服务公司由上海公交总公司与上海市中国旅行社合资成立,1993年4月10日使用曾服役于前新加坡巴士的二手Metal Sections车身利兰亚特兰大型双层巴士开通2条线路:双层1路老西门虹桥路,今911路)、双层2路新客站北广场彭浦新村,今912路)[7],这批车辆抵沪前,乘客车门(中门)被从左侧改到右侧[8]。1990年代后期,随着国产双层客车到位,这批利兰亚特兰大陆续退役[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世界双层巴士大全集》第23页
  2. ^ 双层巴士存在环保问题 应否退出上海街头引争议. 东方网. 2002-12-13 [2015-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3. ^ York, F W. Singapore: A History of its Trams, Trolleybuses & Buses, Volume Two 1970's to 1990's. Croydon, Surrey, UK: DTS Publishing. 2009. ISBN 1-900515-01-6. 
  4. ^ 存档副本. [201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5. ^ 存档副本. [2006-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2). 
  6. ^ 新創建網站.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7. ^ 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城市公共交通卷(1978-2010)/第一篇 经营者、团体/第一章 公共汽电车经营企业/第六节 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8. ^ 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城市公共交通卷(1978-2010)/第三篇 车辆/第一章 公共汽电车/第二节 车辆类型.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9. ^ 敞篷巴士明年上路. 新闻晚报. 2006-10-10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