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牙战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牙战船,是古代战船的一种,亦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战船。五牙在隋朝被广泛应用在军事范畴[注 1]。因南北朝以及时期创制新型水战兵器“拍竿”,舰船的性能愈趋良好和具有较强的攻击力。

历史[编辑]

在开皇七年(587年),杨素永安四川奉节巴东郡)建造五牙。翌年十二月,他在隋灭陈之战中率水军乘五牙战船从长江上游出发,其中“素亲率黄龙数于艘”,可见隋军水师之强盛与舰船之多。[注 2][注 3]589年正月,当杨素率水师顺流东下至巫峡,并以1000名习水性、善驾舟的巴蜀士卒分乘4艘五牙战船向据守巫峡陈朝军队猛烈冲击。陈军守将吕仲肃仓惶东逃。[注 4][注 5]

其后,隋炀帝以五牙战船开凿大运河,造大龙舟及杂船数万艘、三下江都、三去琉球(即现在的台湾)和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丽,曾令江淮水军乘五牙战船从山东莱阳出海,进入辽东大同江接应陆军。当时战船首尾相接达数百里,出师之盛况亘古未有。同时又反映造船航海业的高度发展以及水师战船规模的庞大。而五牙战船正是造船航海业的高度发展的象征。

船只结构[编辑]

五牙战船在四川地区建造,由杨素负责筹措及打造的工程。战船有5层楼,高50尺,长54.6米,水线长50米,宽15米,吃水2.2米,深度达4米。其左右前后均设置六台“拍竿”,一共可容纳800名军士。[注 6][1]五牙战船设有40把长桨,而船的尾部配置2把摇橹。又置有横舱壁,在横舱壁上置有纵向梁木,梁木上面则铺设了木板。而木板上置船舱和作战平台,木板之下填入土石,以确保持战船的稳定性。另外,隋代的五牙战船设有甲板。战棚上有女墙。女墙上有垛口,供军士射箭之用。战棚四周置有作战平台。船的前后设有长15米的“拍竿”,形如大桅,“拍竿”上置巨石。透过利用甲板下的绞盘去操纵和运作拍竿,向敌方战船抛射矢石。“拍竿”是由由提水工具桔槔改装而成的武器。当逼近敌船后,其重臂上安装的巨石在松开之后,可使巨石急速下坠,砸向敌船。[注 7]

注释[编辑]

  1. ^ 见席龙飞《中国古代造船史》(201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八章“隋唐时代的造船技术成就”第一节“在统一全国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隋代五牙舰”。
  2. ^ 见蔡志浩《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 06 隋唐五代十国》(2017年由美雅印刷制本有限公司出版)“第一章・为盛世开路!隋朝”第5页。
  3. ^ 见唐朝魏徵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素亲率黄龙数千艘,衔枚而下,遣开府王长袭引步卒从南岸击欣别栅,令大将军刘仁恩率甲骑趣白沙北岸,迟明而至,击之,欣败走。悉虏其众,劳而遣之,秋毫不犯,陈人大悦。”。
  4. ^ 资料出自石地《古代军事诡术》(2017年由崧博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5. ^ 另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素遣巴蜑千人,乘五牙四艘,以拍竿碎其十馀舰,遂大破之,俘甲士二千馀人,忠肃仅以身免。”。
  6. ^ 见唐朝魏徵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素居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馀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于上。”。
  7. ^ 资料来自高雄市立瑞祥高级中学张立滢〈中国古战船演变之研究〉第8页。

参考来源[编辑]

  1. ^ 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古代船舶 - 五牙戰船.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9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