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大濮史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所谓的“古书”《九天大濮史录》

九天大濮史录》是指2009年突然见诸《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国大陆主流媒体报导[1][2]的,据称是贵州省仡佬学会付尔光等人在黔北一李姓仡佬族家里发现的一本用“仡佬文”和汉文对照书写的记载仡佬族历史的古籍。发现地点有务川湘西某地、黔北某地等多种说法,原藏家不详。一般被认为是当代伪作,伪造者可能是景亭湖

来历[编辑]

据称来源于黔北一李姓仡佬族家中所藏。该李姓仡佬族自称是宋朝时蛮王李文通的后代[3]。而实际上有人指出,早在2007年,景亭湖即已向图书《仡佬百年实录》的编辑部反映希望选取此书内容[4],可知实际上最初的拥有者是景亭湖而非某李姓仡佬族。

本书概况[编辑]

据称是宋朝韩侂胄所著,叙仡佬族起源及至辛弃疾打李文通事。有6000馀字,“仡佬文”用朱砂书写,汉文用黑墨书写。所用纸并非过去常用之皮纸,而是今日市场流行之毛边纸,纸很薄脆,无法保留折页形态,因此是粘为双面纸的形态。所谓的朱砂实际仅为红色墨水。

造假争论[编辑]

  • 发现地有三种说法,自称为李文通后代的收藏人始终不曾真正露面。
  • 材料制作上:纸质不似古纸,所用墨水不似真正朱砂。
  • 文字形态
  1. “仡佬文”形态明显有模仿甲骨文、彝文、东巴文等的痕迹。
  2. 行文中,“仡佬文”与汉字一一对应。而实际上仡佬语语序与汉语有一定差异(如定语后置),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3. 汉文中,大量使用简化字,比例比一般古籍中的俗字比例明显偏高。
  • 文字内容
  1. 汉文的文言文内容中,存在大量并不符合文言规范的语句,似现代未接受文言教育之人摹古,如:“蛮王不降,杀十仡,蛮王急也,疾击鼓不到五十,即从大猿山跳入洪渡河不见。”
  2. “仡佬文”与汉文一一对应,并不符合仡佬语语法。
  3. 里面出现很多出现在其自称成书年代宋朝之后的地名,如“洪渡河”。宋朝时称“洪杜”。
  4. 书中几乎见不到宋时地方建制地名,如播州、思州等。
  5. 书中对仡佬族在地方志中记载的传统分布地域以及一般所认为的仡佬族祖先夜郎的居住地完全没有叙述,如鱼互、鳖方、龟方、鬼方、牂牁等都不见于该书。而其所称之仡佬族核心居住地倒是和20世纪80年代民族成份恢复之后的仡佬族自治县所在地域一致(在务川乌江下游洪渡河等地)。
  6. 书中直呼“夏商周”:“夏、商、周,诸多明主与仡佬先民结盟”。而实际上,在宋代古籍中均无夏商周连用之说法,而是称“三代”。
  7. 其所叙“辛弃疾打李文通”不见于其他任何史料记载。
  8. 该书汉文部份假托作者韩侂胄为南宋初期著名政治人物,官至知阁门事,而在该书的汉文部份中不仅行文幼稚无有宋风,并且称“仡佬”为“大濮”,全书皆无贬义(而实际上仡佬过去常被蔑称为“犵狫”),似无可能。
  • 与仡佬语地区口传古歌抵牾
  1. 贵州西部仡佬语地区——六冲河畔的下坝村有口传仡佬语古歌《叙根由》[5],其中并未提到仡佬族是由乌江下游地区发展而来。而且其关于人类起源的内容“阿仰兄妹制人烟”[6],也和本书记载“仡之先民源于九天天主,九天天主生于务之大猿山九天母石。天主洪渡河降怪,大猿山剥怪兽皮,取人肉酱,注天主血,制人烟始,称仡佬先民为天之子,人中精,天赐朱砂水银,酒、茶、铜、铁、焰火”完全不同。

反对造假的观点[编辑]

  • 贵州仡佬学会对于各界致函表示该书为造假的观点拒不承认,没有回应。

参考资料[编辑]

  1. ^ 民間驚現仡佬族天書 《九天大濮史錄》.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2. ^ 貴州發現仡佬族"九天書" 最早倡導"合和"理念.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3. ^ 贵州发现仡佬族“九天书” 证明有民族文字.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4. ^ 捍卫民族尊严 坚决抵制伪造“仡佬文字”的恶劣行径.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5. ^ 敘根由 仡佬語古歌 國家民委.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5). 
  6. ^ 仡佬族敘根由 獨特的民間古歌 (PDF).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2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