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It's gonna be awesome/台湾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争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由于台湾社会缺乏终身学习的文化与具有实质意义的定期进修考核,加上各群体中容不下批判的声音,导致许多成人在取得各个领域的执业证书后便衍生出“尸位素餐”、“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问题。台湾教育体制僵化、政府资源分配不公、产业发展不均及社会“以考试成绩作为单一评量标准”的风气使然,让学生从小被教育成盲目追求高薪和“稳定”生活,导致埋首书堆的学生追逐高分,以至于录取高薪科系后发现志趣不符,终致缺乏热忱或转行医学美容。再者,台湾的医病比长期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都使得台湾的精神医学界一直缺乏足够的人力与资源让有需要的人获得即时的医疗照护。

这样偏好安逸(追求崇高的生活品质)与缺乏自我批判和“考试成绩论断一切”的风俗,反映在医疗现场即是:ADHD患者无法获得来自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素养的对待;反映在教育现场则是:ADHD患者遭受在校教师的羞辱和亲师沟通不良;反映在教学现场即是,医学系教授无法以身作则,传授给医学系的学生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养成。日积月累,导致社会上许多群体之间充满不信任,又因为台湾社会的言论自由,让群体间开始针锋相对。台湾成人害怕竞争与批判的思维,置入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的情境下,便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纷扰,例如:台湾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争议,而在社会掌握资源的各方旷日废时的“互踢皮球、互相指责”的过程中受害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单纯、无知又无助却需要协助的ADHD患童和他们的家庭。而这些小患童长大后表现出“小孩子的举动”时又要遭受无知又不负责任的社会那排斥甚至道德审判与惩罚。

公元2000年后,台湾进入网络时代,2010年起,网络普及至台湾的各个角落,激起巨量资讯的产生与讯息的快速传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上屡屡传出许多ADHD患者遭受医疗人士不专业对待的讯息。于是许多业余 人士开始在网络世界中找寻线索,试图拼凑 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全貌,但最后却呈现出见树不见林、真假参杂的图像。起初,台湾的精神医学界专业 人士并未积极回应这股社会中的不满浪潮,直到那股浪潮开始威胁到他们的工作生存,才完整发表已方观点以回应来自业余方的诉求。而一些奉行资本主义至上的商人,忘却公民素养,试图在这场纷争中找寻商机,从求助无门的患者家属中牟利。

纪实[编辑]

师生关系[编辑]

台湾的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让一些患者在教育现场遭受来自教育工作者本身与同侪的直接误解、偏差待遇与言语污辱等情事。[2][3][4]

医病关系[编辑]

许多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医师在门诊时,所做的事不只是开药,也包括心理治疗及心理教育,甚至包括家庭相关的工作,常常因此造成门诊英语Outpatient clinic (hospital department)的时间不够用[5][6]。 然而也有台湾精神医学会认证的精神科或儿通青少年精神医学科医师没有依照训练课程所学下诊断[2][7]。有心理师诉说:“我看着孩子饱受欺凌暴力的历史,理解他在学校暴力的缘由,而他的医师却从不愿知道孩子的受暴史,仅专心调整著药物与爆冲的行为影响......。”[8]表达对精神科医师的不解[8]

[9]

医院的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科的门诊经常满号,许多家长常常挂不到号,就诊时间就此延误,有时甚至得等三、四个月[7]。有患者反映医师告诉他们:“但那时医师跟我说,我儿子有可能是过动也有可能是学习障碍。医师说如果吃药后状况有改善,就能排除是学障的几率。医师还说他这边开的剂量比较低,如果是在都会区学业竞争比较高的地方,剂量会开比较高。”[7] 但科学证据表明:“对于ADHD的药物反应结果,无法就此确认诊断或排除诊断。”[10]

[11][12]

民间业余人士[编辑]

部分台湾的中医师[13][14]、非精神科专科的医师[注 1]、精神科专科医师[15]、社会学派学者[16][17]作家[注 1]、协助转达民众心中疑惑的民意代表[sources 1]山达基教[13]及其附属组织:新生活教育中心(那可拿)、无毒世界基金会公民人权基金会[注 2]中华国际人权促进会等对于现有ADHD的治疗策略(涵盖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不以为然,认为西药有毒又有副作用[13]、‘ADHD用药诊断是药厂医疗的利益’[29][30]、“质疑‘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存在性与真实性”、不符医学实证比例地过度强调某些改善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症状的方式。立委林静仪曾质疑中央政府放任山达基教及台湾无毒世界协会在参与毒品防制工作时,否定ADHD并宣传其反精神医学的宗教思想[31][32]。也有机构将疾病现象的研讨诉诸以情绪性、故事性的文字而非科学的、知识性的探讨,使整个对话往往失去焦点。[16][33] 坊间亦有商人等宣传自费保健食品、花精皂[注 3][34]、人造磁铁[35][36]、自然/天然疗法[35] 、营养食谱/处方[35]、及“血液尿液检测”[37]等试验者、提倡者、成分、短中长期之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根据、官方认证等皆不明的疗法。社会上有些人散播不具医学实证的谣言[注 4],即便是出于善意,却因为欠缺专业知识[注 5],而可能让患者因此而延误治疗、应治疗而未治疗、或造成不少家庭误信并因此付出许多不必要的代价。[38][39][40] 也有人认为ADHD及其药物在台湾有被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与滥用之虞,然而,台湾儿童及青少年患有ADHD之盛行率约介于7%至7.5%,全世界的平均值约为7.2%(95% 信赖区间:6.7%至7.8%)[41],两者并无显著差异。根据健保数据库,小于18岁之ADHD患者求诊率约2.3%至2.5%,用药率约1.6%[42],约1%的患者接受足够时间的完整治疗[43][44]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在台湾其实反而有低度诊断的情形[45][46][47][48]

“还孩子做自己行动联盟”[注 6]则是对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治疗方式表达关切[注 7],然而过程中曾引发一些争议[注 1]。该联盟的发起人指出:“‘神经多元性’的医学论点意指我们应该接纳每个人生来就有不同的脑与不同的特质,有的发展(发育)快、有的慢,这当中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造成的,包括空气污染、缺乏运动、过量的甜食与食品添加物、错误的教养方式等,都可能影响专注力或冲动控制的能力。”[2]然而“神经多元性”实质上是一个“公民社会运动英语Civil_society_campaign[49][50][51] 。而空气污染、缺乏运动、过量的甜食与食品添加物、错误的教养方式等,都不会导致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或类似症状,它们并非“因果关系[sources 2] [sources 3](编注:相关不蕴涵因果关系)。

天下文化曾经在官方脸书账号发文转述洪兰教授的个人意见,引起专家学者强力批判而自行撤文。[37][63]

许多精神科医师为了因应一股“因为对于疾病‘片面’的了解”、“患者无法接受部分医师缺乏专业素养的对待”[9][8][7][64]反智主义[65]、或纯粹“为反对而反对”所引起的反精神医学浪潮而发文澄清 [sources 4]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回应指出,对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治疗想法可以很多元,但介入方式必需要有科学证据及严谨的研究设计,包括对象治疗多久,都应受到密切监督且应正视未经治疗的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可能衍生出的风险[13][71][72][73]社团法人台湾心动家族儿童青少年关怀协会创办人陈锦宏医师表示,过去资讯传播认为“说孩子有ADHD”是一种“贴标签”,而一般人的观念也被塑造成“吃过动药等于吸毒、吃药小孩会变笨”,有些人以为用爱心就可以改变小孩子的问题,一直要求以辅导为主,却忽略ADHD是一个生理疾病英语Physical_disorder。孩子并非不想做到,而是真的做不到,不治疗反而是一种压制;ADHD也与“对孩子的标准太高”无关[74]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并在其官方公告发布数篇新闻稿[sources 5],其内容除涵盖对于当前治疗策略的明确释疑外,亦重申有科学根据、通过临床试验、获得政府安全许可的把关才是一个疗法对患者人生负责任的体现。[84][72]

患者与其家庭的处境[编辑]

在台湾,有ADHD患童出身清寒,又受到周遭环境不友善的对待,即便曾就医寻求协助,仍遭不当管教而意外死亡的情事。[85][86][87][88][89][90][91][92][93][94] “在台湾,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成了孩子可以得到多少协助的关键因素。”[95]

台湾社会学家的观点[编辑]

中华民国(台湾)有社会学学者从新闻媒体数据库-联合知识库搜集2001年起有关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新闻报导,并从记者的报导中,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出“儿童的过动问题一开始就以生物医学模式来解释,在处遇建议上则呈现从行为治疗转向药物治疗的明确趋势”的结论[96][97]

美国有社会学家认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治疗是一个把“不常见且不被广泛接受的行为”(deviant behavior)医疗化的例子。抱持这种想法的社会学家认为ADHD的治疗是把早期不属于医疗范畴的学生在学表现的问题给医疗化(另有一说是指这是“特教医疗化”)。[98][99]在中华民国,也有两位学者附和这样的论点。[100]

在美国,绝大多数的医疗人员相信ADHD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症”(genuine disorder)[99],至少在症状较明显的人身上是这样没错。[101][102]美国医疗人员之间的争议主要是围绕在那些症状轻微的病患的诊断及治疗方式[101][102][99][103][104][101][102][99]。(美国的ADHD流行率高于世界平均,详见: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 流行病学

英国官方机构-英国杰出国家健康照护机构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在2009年发表声明,声明中有提及目前存在的争议,但表示:当前的治疗策略与诊断方法都是基于大量学术文献所形成的学术界共识而得。 [105]

中华民国一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分析指出,台湾关于“西药”的文化信念或成见在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治疗方式的争议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65]

台湾精神医学界的观点[编辑]

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探讨,相较于邻近国家对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自闭症的研究诸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自闭症、孩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之研究、临床医疗、校园教育、家庭的实际整合评估介入、相关因素背后的成因机转英语Mechanism_(biology)危险因子、多元介入的成效、病程、预后等研究的支持(例如:挹注特别经费,成立自闭症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研究中心,以建立本土化之基础研究、转译研究、临床研究与服务之整合模式),台湾对上述研究的支持力道仍显不足。[106][107][108][95][109] 就台湾的医疗层面探讨:目前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相关专业人力(比如说: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社工师、职能治疗师等)资源仍相当缺乏,城乡差距仍然颇大,以致许多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医疗需求(包括: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行为治疗)无法被满足。究因包括:健保结构/给付制度不够合理、整体医疗规划不足等问题。故合理调整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相关全民健康保险给付,并更进一步完善规划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合理人力配置与专业人员之培育,是刻不容缓的要务。[106][95][注 8] 由于一个个案的健保给付过低,使得医师只能增加看诊人数来提高收入。因此医师分配给每个病患的时间有限,自然难以做详细的评估。[95][109][111][112][注 6]

教育层面而言,在校园与教育场所中,有心理卫生需求或是有严重行为情绪问题的学生,在校园常无法得到友善、妥善、合理的对待,究因包括:社会文化对于心理问题的负面标记[113]、教师教学不良、心理辅导相关之执行人力与经费资源不足[114]。故积极提升师生心理健康人权之正确认知与辨识能力、落实校园心理健康促进、充实校园心理辅导人力与增加相关教育经费,是迫切需要的。[106][95][109][115]

除此之外,根据卫生福利部心理与口腔卫生司的资料,台湾在精神医疗照护上存在的盲点另有:

参见[编辑]

备注[编辑]

  1. ^ 1.0 1.1 1.2 受到质疑的当事人则在事后一个多月发布声明稿表达个人立场。王医师也于几天后于个人脸书发布贴文回应该篇声明稿。
  2. ^ 公民人权基金会的别名有:公民人权委员会
  3. ^ 例如:宣称多用此香皂洗手可治疗ADHD
  4. ^ 例如:药物是害人的、用药就是不爱孩子等
  5. ^ 类似理盲滥情
  6. ^ 6.0 6.1 还孩子做自己行动联盟联盟发起人-李佳燕 是一名家庭医学科医师
  7. ^ 该行动联盟主张“以孩子为主体,倾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大人的认知与要求”
  8. ^ 全台湾医师人数共4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决定从事医学美容。[110]
  9. ^ 譬如说:患者可能碍于世俗眼光而不敢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但是当遇上像是发烧、感冒、流鼻水、肚子痛等疾病时,就不会畏惧说出口。
  10. ^ 也有ADHD患者透过写书评来表达希望社会不要对精神疾病患者投以主观的“道德审判”。[121]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吕苡榕. 健保給付制度造成醫療資源分配傾斜. Taiwan: 端传媒. 2017-04-25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1). 健保给付制度困境令孩童就医难\ 除了诊断的时间受到局限,行为治疗、亲职教育等资源更是少得可怜。医院的亲子团体治疗每一期排队至少要排上四个月到半年才有可能有名额...... 
  2. ^ 2.0 2.1 2.2 邱绍雯、陈珮雯. 多管齊下治療:面對過動症,比決定「藥不藥」重要的事/親子天下. 亲子天下. 2018-09-01 [2018-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中文). 
  3. ^ 萧玗欣. 遭校長喝斥「你就是有病」妥瑞兒入學98天跳樓輕生 - 社會.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8-09-27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中文). 
  4. ^ 4.0 4.1 张咏晴. 教師帶頭霸凌 特製獎牌譏諷過動兒|天下雜誌. 天下杂志. 2017-05-22 [201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中文). 
  5. ^ 王浩威. 當正義成為法西斯. 苹果日报 (台北). 2016-05-31: 即时新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9) (中文(繁体)). 
  6. ^ 王浩威. 失去愛的能力:200個曾有自殺想法孩子中,只有22個家長知道-翻轉教育-親子天下網站. 翻转教育. 2017-07-21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中文). 
  7. ^ 7.0 7.1 7.2 7.3 吕苡榕. 我家小孩 ADHD:健保大餅怎麼分,決定小孩能看哪種醫生. 2017-04-25. 健保给付制度造成医疗资源分配倾斜,许多治疗难符合需求。“后来我带去给医生鉴定,医生说他有部分能力比较弱,”阿如的语气里充满不确定,“但那时医生跟我说,我儿子有可能是过动也有可能是学习障碍。医生说如果吃药后状况有改善,就能排除是学障的几率。医生还说他这边开的剂量比较低,如果是在都会区学业竞争比较高的地方,剂量会开比较高。”这更让阿如一头雾水:医生无法确诊?还要孩子先吃药,作为排除变项的手段?满腹疑惑的阿如决定再找其他医生诊断,“但是挂一次号要排好久,一排就是三、四个月。”而这中间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却不见改善,让单亲又自营生意的阿如焦头烂额。 
  8. ^ 8.0 8.1 8.2 翁士恒. ADHD 臨床現場的分裂與對話:以ICF為參照的反思. 还孩子做自己行动联盟. 2017-03-13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中文). 在医院中,我可能进行完一个ADHD的神经心理衡鉴评估,确认了在家庭与学校至少两个社会情境以上的显著过动与专注症状,开始与家长及教师讨论用药的时间与后续行为的处理。而在另外一个面对身体暴力与侵害的社福机构中,我看着孩子饱受欺凌暴力的历史,理解他在学校暴力的缘由,而他的医师从不愿知道孩子的受暴史,仅专心调整著药物与爆冲的行为影响,因为理解孩子,我强烈质疑着如此重大剂量药物对他的使用是否合适。在不同的两个临床现场,药物开启了两个性质迥异的照顾时空,有着近乎分裂的两种临床叙事。这幽灵,也一直在用药争议的空间中游荡。 
  9. ^ 9.0 9.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Insight from a psychiatrist's perspecctiv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0. ^ MerckMedicus Modules: ADHD –Pathophysiology. August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1 May 2010). 
  11. ^ 留佩萱. 我的孩子有ADHD該不該吃藥?吃藥前,請先思考這些事情. About Counseling. 2016-06-03 [2018-12-31] (中文). 
  12. ^ 留佩萱. 給精神科醫師的開藥守則──開藥給兒童前,請先思考這些問題. About Counseling. 2016-06-03 [2018-12-31] (中文). 
  13. ^ 13.0 13.1 13.2 13.3 邓桂芬. 用藥爭議-立法院上演大對決 ADHD用藥爭議 立法院上演大對決. 联合报官方网站. Taipei. 2016-08 [201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2) (中文(繁体)). 
  14. ^ 邓桂芬. 過動症ADHD用藥爭議延燒 醫師與協會互批 - 生活. 联合影音. 2016-07-03 [2018-08-11] (中文). 
  15. ^ 蔡伯鑫 医师. 過動症並不存在、孩子不該被藥物控制?夠了!別再「販賣恐懼」給父母了. 良医健康网. 2014-11-22 [2019-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中文). 
  16. ^ 16.0 16.1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妥瑞氏症的非藥物治療 (PDF).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官方网站. 精神医学通讯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Newsletter Vol.16 No 1. Spring 2017.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2017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13). 近年来社会在一些新兴宗教团体及附属组织,以及社会学派的学者推波助澜下,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疗的氛围,常诉诸以情绪性、故事性的文字而非科学的、知识性的探讨,使整个对话往往失去焦点,身为临床医师除了温柔而坚定地致力于消弭这些想法落差之外,我们更应该加强自己对于最新实证医学的了解,以最多的关心、最大的善意与最新的医疗知识来提供较佳的临床服务,使有需要的家长与孩子能有更好也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volume=被忽略 (帮助); |issue=被忽略 (帮助)
  17. ^ 萧𬞟. ADHD有必要全面篩檢嗎?. 自由电子报 自由评论网. 2014-05-11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中文). 
  18. ^ 20160315 板橋(西) 張宏陸 質詢 行政院長 注意力不足過動 (ADHD) 學童 認定. YouTube. 2016-03-15 [2018-08-11]. 
  19. ^ 20160414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早療 林靜儀 洪慈庸 吳玉琴 陳曼麗 林淑芬 黃秀芳 柯志恩 社福衛環. YouTube. 20160414 [2018-08-11]. 
  20. ^ 陈韦宗. 過動兒篩檢用藥 議員批帶頭餵毒 - 2014九合一選舉新聞專區. 自由电子报. 2014-10-24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 
  21. ^ 施芝吟. 過動症藥物疑濫用 台立委籲限縮開藥資格 - 大紀元. 大纪元 www.epochtimes.com. 2016-04-14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中文). 
  22. ^ 池雅蓉. 過動藥類似安非他命? 議員籲新北市審慎篩檢. 中时电子报. 2014-10-23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6) (中文). 
  23. ^ 黄村杉/新北报导. 過動兒童問卷設計有爭議 劉美芳:有強迫學童用藥之虞. NOWnews 今日新闻. 2014-10-22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中文). 
  24. ^ 陈冠廷. 新北首創學童過動兒篩檢 引發家長恐慌 - 生活. 新头壳 Newtalk. 2014-10-23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8-2) (中文). 
  25. ^ 中央社. 兒童過動症藥物疑浮濫 立委籲限開藥權. 中时电子报. 2016-04-14 [2019-01-01] (中文). 
  26. ^ 李吉特. ​要比開藥做更多:醫師看多元介入ADHD. 苹果日报. 2016-08-03 [2019-01-01] (中文).  参数|title=值左起第1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27. ^ 陈丽婷. ADHD藥物開立應設限? 健保署評估 - 生活. 联合影音. 2016-04-14 [2019-01-01] (中文). 
  28. ^ 严云岑. 過動症藥成份似「安非他命」 11%竟不是精神科醫開的 - ETtoday健康雲. ETtoday健康云. 2016-04-14 [2019-01-01] (中文). 
  29. ^ 陈昭铭. 【民報】ADHD真的是心理疾病嗎?藥商不敢告訴您的事實!. 民报 Taiwan People News. 2014-08-26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中文). 
  30. ^ 死亡工业展 (deathindustry). 轉貼§ ADHD真的是心理疾病嗎?藥商不敢告訴您的事實!. 随意窝 Xuite日志. 2015-10-14 [2019-01-01] (中文). 
  31. ^ 曾韦祯. 立委質疑山達基滲入反毒 賴揆:會提醒慎選合作團體 - 政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8-03-30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 山达基教居然参与政府的毒品防制工作?民进党立委林静仪直指,“台湾无毒世界协会”多次与政府合作培育反毒师资,其实就是山达基的分支,借此宣传反精神疾病的宗教思想。行政院长赖清德表示,会提醒各政府机关慎选合作团体。 
  32. ^ 2018-03-30 院會 PM f-11313 【立法院演哪齣?】. YouTube. 2018-03-30 [2018-08-11]. 第20分钟开始~第35分钟40秒 
  33. ^ 吴易澄. 【投書】讓「過動」爭議成為一場合作的開始. 公民行动影音纪录数据库. 2016-04-15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中文). 
  34. ^ 健康医疗网/记者林怡亭报导. 藥物合併行為治療 翻轉過動兒成長路. 健康医疗网. 2017-10-12 [201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8) (中文). 坊间也流传许多花费不訾的治疗方法,例如精油、整脊、排毒、清肠、能量治疗、色彩治疗、音乐治疗、花精皂、人造磁铁及自然疗法等;然而,许维坚主任指出,这些疗法多数未获实证支持,甚至有可能延误治疗。 
  35. ^ 35.0 35.1 35.2 颜正芳 高雄医学大学精神科. 以陳舊觀點反對現代精神醫療,意圖為何?.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Taiwanese Societ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笔者在105年6月11日以“地方政府补助举办混乱且怪异的研讨会,只是在伤害孩子和家长”为题、发表于风传媒的文章,即已讨论过“中华公民人权协会”举办的“家有小悟空--2016 多元整合看过动研讨会”中显现诸多怪象,例如:会中主讲人和主持人对于“到底有没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在概念上就相互矛盾;又如:主讲人和座长对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其实缺乏经验,却一直在推销他们精油、整脊、排毒、清肠、能量治疗、色彩治疗、音乐治疗、花精皂、人造磁铁、自费检验、自然疗法、营养处方,举不出科学研究证明有效的证据,却一直鼓励听众不要接受现代西方医疗,直接彰显“中华公民人权协会”的用意:他们并不是想提供家长和孩子如何处理注意力缺损过动困扰的有效方法,而是在于鼓吹民众不要接受现代西方精神医疗,以及招募民众掏钱尝试昂贵的“另类疗法”。 
  36. ^ 颜正芳. 顏正芳觀點:政府補助混亂且怪異的研討會,只會傷害孩子和家長. 风传媒. 2016-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37. ^ 37.0 37.1 颜正芳. 誰在打擊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醫療人權?. 苹果日报. 2018-01-28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9) (中文).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38. ^ 陈伟婷. 女罹ADHD被罵細菌 觀念錯誤延誤治療最後悔 - 生活. 中央社 CNA. 2018-08-17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9-25) (中文). 
  39. ^ 當媽媽遇到ADHD的小孩. 康健杂志. 2016-09-05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中文).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40. ^ 如果每個人注定要得到一種病,那麼,我很開心我是「過動兒」. WWW.COMMONHEALTH.COM.TW. 2017-10-16 [2018-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中文). 
  4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homas Sanders Doust Beller 2015 pp. e994–e100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2. ^ 健康医疗网/编辑部报导. 三人成虎! ADHD過動症須正視、勿輕信謠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4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c_ADHD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4. ^ 家有頑童? 屏東醫院籲把握ADHD黃金治療期. 自由时报电子报 (中华民国台湾 屏东县屏东市). 2016: 生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中文(繁体)). 
  45. ^ Huang, Charles Lung-Cheng; Chu, Chin-Chen; Cheng, Tain-Junn; Weng, Shih-Feng. Allen, Philip , 编. Epidemiology of Treat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cross the Lifespan in Taiwa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PLoS ON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2014-04-15, 9 (4): e95014. ISSN 1932-62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95014. 
  46. ^ 卫生福利部精神疾病卫教丛书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第15页
  47. ^ 李宜蓁. 打破過動兒的五大迷思(下). 亲子天下. 2011-12-01 [201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6) (中文). 迷思四:ADHD被过度诊断,实际上没有这么多过动儿。正解:陈锦宏指出,国外儿童与青少年的 ADHD 盛行率在三~一○%之间,而台湾目前从小一到国三的 ADHD 盛行率有七%。但健保资料显示,经过确诊的 ADHD 人数只达预估值的一五%,这意味着还有不少 ADHD 者未被诊断,ADHD 其实是被低度诊断了。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ccessdate=|access-date=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48. ^ 「特殊需求兒童早期介入與服務現況: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 專題報告. archive.is. 2018-06-28 [2018-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8) (中文).  无效|deadurl=bot: unknown (帮助)
  49. ^ Position Statements. Autistic Self Advocacy Network. [April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50. ^ What is Neurodiversity?. 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odiversity at Syracuse University. 2011 [October 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51. ^ Jaarsma P, Welin S. Autism as a Natural Human Vari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Claims of the Neurodiversity Movement (PDF). Health Care Anal. February 2011, 20 (1): 20–30. PMID 21311979. doi:10.1007/s10728-011-0169-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01). 
  52. ^ Kanarek, RB. Does sucrose or aspartame cause hyperactivity in children?. Nutrition reviews. 1994, 52 (5): 173–5. ISSN 0029-6643. PMID 8052458. 
  53. ^ Krummel, Debra A.; Seligson, Frances H.; Guthrie, Helen A.; Gans, Dian A. Hyperactivity: Is candy causal?.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Informa UK Limited). 1996, 36 (1-2): 31–47. ISSN 1040-8398. doi:10.1080/10408399609527717. 
  54. ^ Dietz, William. Nutrition : what every parent needs to know.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2. ISBN 978-1-58110-631-2. OCLC 767736204. 
  55. ^ Bos, I; De Boever, P; Int Panis, L; Meeusen, R. Physical Activity, Air Pollution and the Brain.. Sports Medicine. 2014, 44 (11): 1505–18. PMID 25119155. doi:10.1007/s40279-014-02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1). 
  56. ^ Allen, Joshua L.; Liu, Xiufang; Pelkowski, Sean; Palmer, Brian; Conrad, Katherine; Oberdörster, Günter; Weston, Douglas; Mayer-Pröschel, Margot; Cory-Slechta, Deborah A. Early Postnatal Exposure to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Persistent Ventriculomegaly, Neurochemical Disruption, and Glial Activation Preferentially in Male Mi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4-06-05. ISSN 0091-6765. doi:10.1289/ehp.1307984. 
  57. ^ Innes, Emma. Air pollution 'can cause changes in the brain seen in autism and schizophrenia'. Daily Mail. 6 June 2014 [8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8日). 
  58. ^ McEnaney, Michael. Air pollution link discovered to autism, schizophrenia risks. 7 June 2014 [8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9日). 
  59. ^ New Evidence Links Air Pollution to Autism, Schizophrenia.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 6 June 2014 [8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9日). 
  60. ^ Air pollution 'harms mental performance'. BBC News. 2018-08-28 [2018-09-02]. 
  61. ^ Zhang, Xin; Chen, Xi; Zhang, Xiaobo. The impact of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08-22 [2018-09-02]. ISSN 0027-8424. PMID 30150383. doi:10.1073/pnas.1809474115. 
  62. ^ 中国空气污染:可能增加老年痴呆症风险. BBC News 中文. 2018-08-28 [2018-09-02] (中文). 
  63. ^ 修瑞莹. 孩童過動症是誤診? 名作家出書惹醫界抗議. 元气网. 2018-01-29 [2018-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中文).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64. ^ 鄭光男. 郑医师的部落格. 2006-03-22 [2019-01-01] (中文). 
  65. ^ 65.0 65.1 巫毓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爭議的十個話題. 历史学柑仔店(kám-á-tiàm). March 24, 2017 [2017-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23日) (中文). 
  66. ^ 林子勤. 立委介入專業用藥 令人不安 - 即時新聞 - 20160531. 苹果日报. 2016-05-31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6) (中文). 
  67. ^ 67.0 67.1 故事與知識的真實交會. 巷仔口没有精神医学. 2017-02-05 [2017-06-21] (中文). 
  68. ^ 颜正芳. 顏正芳專欄:穿白袍卻誤導大眾 難道無法可管. 苹果日报. 2017-08-12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中文).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ccessdate=|access-date=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69. ^ 颜正芳. 顏正芳觀點:以陳舊觀點反對現代精神醫療,意圖為何?-風傳媒. Storm.mg. 2016-07-28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中文).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ccessdate=|access-date=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70. ^ 王俸钢(彰基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應從科學角度理解過動症 抹黑精神醫學只會適得其反.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6-04-20 [2018-08-11] (中文). 
  71. ^ Abus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Stimulant ADHD Medications: Methylphenidate and Amphetamin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72. ^ 72.0 72.1 陈锦宏. 心動家族協會理事長專文:問ADHD藥物有無風險,不如問「不治療和治療的風險哪一個高」. 心动家族协会. 2016-04-18 [201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archiveurl=|archive-url=只需其一 (帮助); |accessdate=|access-date=只需其一 (帮助); |archivedate=|archive-date=只需其一 (帮助)
  73. ^ 寧花100萬讓過動兒上課 就是不看病… - 聯合報 Focus. 联合报官方网站. 联合报.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74. ^ 卢映慈. 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長庚醫師陳錦宏:用愛是不能治療的. Heho健康 & Health & Hope. 2018-08-17 [2018-08-19] (中文). 而且并不是符合ADHD的症状,就是ADHD,除了要持续6个月以上之外、9项症状符合6项、在家里跟在学校都有相同症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功能性”的问题。“如果孩子很开心、事情都有办法完成、跟人相处没有问题,那也没什么需要治疗的。”陈锦宏说,现在太多人说ADHD是一种过度诊断,所以很多爸妈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治疗,认为“只要降低对他的标准就可以”,但当这些孩子发现“什么都不理、什么都不做”比较轻松,......。 
  7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scap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6. ^ 王春惠. 投稿(時報廣場).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时报 China Times.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中文(繁体)). 
  77. ^ 邱显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990114新聞稿.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 201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中文(繁体)). 
  78. ^ 刘士恺. 正確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治療.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卫生署桃园疗养院. 201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中文(繁体)). 
  79. ^ 刘士恺. 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衛教(介紹)-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ese Societ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hcyiatry.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中文(繁体)). 
  80. ^ 刘士恺医师、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990105過動兒服藥就是服毒?_衛教用.pdf. Google Docs. [2018-08-01] (中文(台湾)). 
  81. ^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兒心學會利他能新聞稿_衛教用.pdf. Google Docs. [2018-08-01] (中文(台湾)). 
  82. ^ 王春惠医师、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王春惠醫師回應利他能新聞報導事件新聞稿.doc. Google Docs. [2018-08-01] (中文(台湾)). 
  83. ^ 邱显智医师、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松德_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新聞稿990114.doc. Google Docs. [2018-08-01] (中文(台湾)). 
  84.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5. ^ 记者 李洁 / 摄影 董明皓 俞吴奇 张智钧 报导. 少年綁手腳浴缸溺斃 阿姨殺人罪聲押. TVBS新闻网. [2019-08-11] (中文). 
  86. ^ 杨绵杰. 專家建議/管教孩子 關心、引導代替處罰 - 社會. 自由电子报. 2019-08-08 [2019-08-11] (中文). 
  87. ^ 吴亮贤、戴上容. 少年浴缸罰跪離奇溺斃 生前疑遭綑綁手腳 - 社會. 中时电子报. 2019-08-07 [2019-08-11] (中文). 
  88. ^ 陈启明. 少年趴臥浴缸溺斃 手腳竟遭繩索反綁. Yahoo奇摩新闻.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中文). 
  89. ^ 巫鸿玮、王敏旭. 罰蹲浴缸少年疑遭阿姨綁手腳溺斃 重重家庭悲劇釀遺憾. 联合新闻网. 2019-08-07 [2019-08-11] (中文). 
  90. ^ 许哲瑗 、 陈俊雄. 特教生罰跪浴缸溺斃 阿姨聲押父親交保 - 社會. 中时电子报. 2019-08-07 [2019-08-11] (中文). 
  91. ^ 陈以昇、陈雕文. 15歲少年浴缸「跪姿溺死」關鍵曝!「童軍繩綑綁手腳」阿姨認了 - ETtoday新聞雲. ETtoday新闻云. 2019-08-07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中文). 
  92. ^ 林保宏. 15歲少年遭阿姨在浴缸罰跪 3分鐘後離奇溺斃│TVBS新聞網. TVBS新闻网. [2019-08-11] (中文). 
  93. ^ 2019-08-08 00:12联合报 记者巫鸿玮、王敏旭、陈俊智. 四肢反綁罰蹲裝滿水浴缸 15歲特教生溺斃. 联合新闻网. 2019-08-08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中文). 
  94. ^ 陈启明 游承霖. 浴缸罰跪少年溺水亡 他成長路悲情…遭遇大火母又癌逝 - 社會. 三立新闻网 SETN.COM. 2019-08-07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中文). 
  95. ^ 95.0 95.1 95.2 95.3 95.4 吕苡榕. 健保給付制度造成醫療資源分配傾斜. Taiwan: 端传媒. 2017-04-25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1). 健保给付制度困境令孩童就医难\ 除了诊断的时间受到局限,行为治疗、亲职教育等资源更是少得可怜。医院的亲子团体治疗每一期排队至少要排上四个月到半年才有可能有名额...... 
  96. ^ 曾凡慈、刘毓翔. 建構童年異常:新聞媒體中的兒童過動症及其轉變 The Construction of ADHD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s. 社会分析 (东吴大学社会系;辅仁大学社会系;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2017-02, 201702 (14). doi:10.3966/221866892017020014003. 
  97. ^ 曾凡慈. 兒童過動症的在地興起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變遷. 《科技、医疗与社会》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15–76. 2015年10月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中文).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issue=被忽略 (帮助)
  98. ^ Parrillo V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roblems. SAGE. 2008: 63 [2 May 2009]. ISBN 9781412941655. 
  99. ^ 99.0 99.1 99.2 99.3 Mayes R, Bagwell C, Erkulwater JL. Medicating Children: ADHD and Pediatric Mental Health illustrat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24. ISBN 978-0-674-03163-0. 
  100. ^ 张如杏、林幸台. 特教醫療化現象之探討 (PDF). 特殊教育与复健学报. 2009, (21): 1∼17 [2018-04-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07). 
  101. ^ 101.0 101.1 101.2 Silver LB.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3rd.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04: 4–7. ISBN 978-1-58562-131-6. 
  102. ^ 102.0 102.1 102.2 Schonwald A, Lechner E.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mplexities and controversies. Curr. Opin. Pediatr. April 2006, 18 (2): 189–195. PMID 16601502. doi:10.1097/01.mop.0000193302.70882.70. 
  103. ^ Merten, EC; Cwik, JC; Margraf, J; Schneider, S. Over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2017, 11: 5. PMC 5240230可免费查阅. PMID 28105068. 
  104. ^ Taylor, 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overdiagnosed or diagnoses missed?.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April 2017, 102 (4): 376–379. PMID 27821518. doi:10.1136/archdischild-2016-310487. 
  105. ^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Diagnosi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DHD in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Adults. NICE Clinical Guidelines 72. Leicester: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9: 116–7, 119. ISBN 978-1-85433-4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3) –通过NCBI Bookshelf. 
  106. ^ 106.0 106.1 106.2 20160728公聽會-建議新聞稿.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107. ^ 吕苡榕. 我是 ADHD:和別人不一樣,就一定是病嗎?. 端传媒. 2017-06-18 [2019-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中文). 
  108. ^ 吕苡榕. 我家孩子 ADHD:缺失的教育資源,漏接的特殊學生. 端传媒. 2017-07-08 [2019-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8) (中文). 
  109. ^ 109.0 109.1 109.2 109.3 【新聞稿】精神疾病不可怕,社會汙名與社區支持資源短缺才致命. 苦劳网. 2017-05-14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中文). 一直以来,贫富差距、歧视与污名、社会孤立……都是问题。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受到长期压迫、孤立的情况下,产生冲动攻击的状况,当我们看到伤人案件,要探究的不应是“这个人是患了什么精神疾病?”,而应该是“这个人是怎么长成今天这样的?”、“他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里?”并从生活、社区的理解与支持为起点,开始预防遗憾事件。
    二、社区支持的急迫性现行支持服务(如:同侪支持、家属支持与社区支持)仰赖民间团体运作,长期下来政府忽略已身责任。同时,政府长期不愿意挹注资源外,也将病患所造成的冲击归因至疾病与个人,忽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最后直接丢至医院作为最终处理方式。显然,在进医院之前,少了一个环节 – 支持服务。
    三、去污名的重要性网络上,有网友说两公约与身权公约,让精神疾患免除死刑,是“鼓励杀人犯动手前先去精神科挂号拿证明”,这样的言论颇有疑虑。
    严重精神疾患者不见得会做出犯罪行为,若有,我们的社会可以如何在行为发生前给予支持?才是重点。切勿发生憾事后开始污名、指责,甚至集体猎杀。此案与精神疾病相关之舆论,再再显示了社区支持与去污名的重要性。
     
  110. ^ 曹赐斌医师. PowerPoint Template. archive.is. 2019-08-25 [2019-08-25] (中文). 
  111. ^ dasein79 (白莲教教主). 精神科的免洗住院醫師爭議. Ptt 批踢踢实业坊. 2016-06-27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 
  112. ^ 陈丰伟. 這是要逼死精神科醫師嗎?從所謂衛福部的住院醫師容額政策談起. 2016年12月22日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113. ^ 翁士恒. ADHD 臨床現場的分裂與對話:以ICF為參照的反思. 还孩子做自己行动联盟. 2017-03-13 [2017-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中文). 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ICF对于临床专家的质问,到底我们标定了孩子限制之后,可以让孩子有多少的权力去改变他所存有的环境?孩子的注意力、过动行为与过激的情绪反应可以透过药物与行为改变技术测改变,并可客观测量其有效性,但是若他来自没有爱与尊重的环境呢?是否可以“也”去改变他的环境以及他对环境的觉知?让孩子可以去找爱,被爱;稳稳的爱人,稳稳的被爱,这不是单一专业可以站在主导的位置可以单独完成的工作,需要跨专业的对话与合作,每个专业都一样重要,不应落于单一专业凌驾其他专业或是宰制其他专业的状态。 
  114. ^ 林希陶. 新北市想把「過動兒」都找出來,為什麼會是災難一場?. 良医健康网.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30) (中文). 
  11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roclamatio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16. ^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谌立中. 問題評析 (PDF). 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心理与口腔卫生司. 2016-10-13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5). 
  117. ^ 吕苡榕. 我家小孩 ADHD:健保大餅怎麼分,決定小孩能看哪種醫生. 2017-04-25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除了诊断的时间受到局限,行为治疗、亲职教育等资源更是少得可怜。医院的亲子团体治疗每一期排队至少要排上四个月到半年才有可能有名额,许多家长等不到医院的名额......时间与收益的换算下,医院的心理师人数远不足需求,相关部门也很难带进大笔营收......不过更多家庭遇到的困境是:父母的工作压力让家庭很难担负起改善小孩过动症状的功能。如今的中产阶级家庭功能崩解,“父母工时那么长、原本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养家现在变成两个人都要工作。父母只能把家庭功能外包出去。” 
  118. ^ 萧宏恩. 精神醫療的人性關懷 (PDF). 专业伦理与公民社会研讨会. 2009 [2019-0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19). 
  119. ^ 管中祥 Chung-Hsiang Kuang. 去除污名與自我培力: 精神障礙者的社會對話行動
    Destigmatization and Self-empowerm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Society
    (PDF). 《新闻学研究》. 2018/秋, 137: 45﹣88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120. ^ 罗彦杰. 專題論文「失智」病症污名報導之流變:以 1951-2010《聯合報》檔案為例. 《‧新闻学研究‧》. 2018 年 10 月, 第一三七期: 1-43‧1‧ [2018-12-28 04:30:15 UTC]. doi:10.30386/MCR.201810_(137).0001. 
  121. ^ 家有過動兒:幫助ADHD孩子快樂成長. 博客来. 2013-08-28 [201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中文). ......谢谢所有投入治疗ADHD的相关人员,谢谢你们帮助我们的父母,学会用科学的角度英语Point_of_view_(philosophy)看事情,让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不再遭受主观的道德审判。 

参考资料群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