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2型糖尿病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2型糖尿病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14年5月14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2018年7月18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新条目推荐
本条目曾于2014年3月25日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字段。
新条目推荐的题目为:
当前状态:优良条目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优良条目评选[编辑]

2型糖尿病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提名人:HYH.124留言2014年5月7日 (三) 14:26 (UTC)[回复]

投票期:2014年5月7日 (三) 14:26 (UTC) 至 2014年5月14日 (三) 14:26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没时间修饰及维基化条目,先提交候选,待社群评审。--HYH.124留言2014年5月7日 (三) 14:26 (UTC)[回复]
  • (!)意见,章节设置不够合理,“历史”应该放在前面。--Huandy618留言2014年5月8日 (四) 06:43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原来此条目是翻译自英文的优良条目,内容丰富、语句通顺、来源充足,完全达标。另外楼上的章节分配问题,因为英文维基就把“历史”放后面,也许这是英文的习惯吧。不过文中的红炼过多,最好是有空时改成蓝炼--User:age317留言2014年5月11日 (日) 14:29 (UTC)[回复]
  • (!)意见:“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a mother during fetal development may also play a role, with one proposed mechanism being that of altered DNA methylation.”译为“孕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况也可能是一个发病原因,而当中DNA甲基化出现的改变或可是发病机制之一。”似有不当。--如沐西风留言2014年5月11日 (日) 06:33 (UTC)[回复]
未能入选:2支持,0反对。--刘嘉留言2014年5月14日 (三) 16:0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2型糖尿病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12日 (一) 14:50 (UTC)[回复]

暂存段落[编辑]

本段落源在内文之中,惟考虑收录标准不明,移至此处---Koala0090留言2018年4月29日 (日) 16:28 (UTC)[回复]


研究[编辑]

有些学者注意到免疫系统再第二型糖尿病中扮演的角色,如蛋白激酶MAP4K4的效应,若人体缺乏MAP4K4会导致免疫系统产生大量发炎介质,从而干扰了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之讯息传递,因此无法维持血糖恒定[1][2]。甚至与心血管疾病、肾病变等都有关连,人会缺乏MAP4K4的原因还在研究中。

另外2010年后新饮食研究中对咖啡的饮用开始关注,发现长期喝较多不加糖咖啡的人糖尿病风险可下降4-5成,咖啡因进入人体会作用在Adenosine接收体上阻断了糖类的代谢路径,咖啡富含多种天然抗氧化物,能降低体内的氧化压力进而提升胰岛素敏感度,多种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s)也被认为可降低血糖[3],可是咖啡饮用较多的人胃溃疡和心脏病风险却会上升,可以说是双刃剑。日本的Ohnaka等人发表了一篇临床试验的结果,实验进行到8周与16周最终一天五杯以上即溶不加糖咖啡的实验组,胰岛素敏感度显著提升了。

2016年美国Psychosomatic Medicine《身心医学》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比压力小的人高出45%。这是德国研究团队追踪约5000名男女13年得到的结果。根据推测,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可能也会改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体格健壮,家族没有糖尿病史,甚至不爱甜食的人如果遭遇人生重大磨难和长期精神压力,仍可能诱发第二型糖尿病[4]

--Wolfch (留言)欢迎参加第16次动员令 2018年7月25日 (三) 00:41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第二次)[编辑]

2型糖尿病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临床医学,提名人:Iv0202留言2018年7月11日 (三) 03:16 (UTC)[回复]
投票期:2018年7月11日 (三) 03:16 (UTC) 至 2018年7月18日 (三) 03:16 (UTC)

7支持:符合标准--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18年7月18日 (三) 03:17 (UTC)[回复]

有关新加入二氧化钛的内容[编辑]

@Iv0202Koala0090,有关新加入二氧化钛的内容,想确认有没有需要调整的部分?谢谢--Wolfch (留言)欢迎参加第16次动员令 2018年7月24日 (二) 16:30 (UTC)[回复]

二氧化钛的内容先移到下方讨论区了,谢谢--Wolfch (留言)欢迎参加第16次动员令 2018年7月25日 (三) 00:37 (UTC)[回复]
二型糖尿病相关研究相当繁多,虽然此段内容可能是正确的,但以整段呈现可能会过度强调了该单一研究。目前很多更深入或不确定的尖端研究内容也未加入此条目(这也是为何此条目我们没有提FA的原因),若真要加入,建议仅以一句带过。--Iv0202留言2018年8月21日 (二) 18:23 (UTC)[回复]
谢谢回复--Wolfch (留言)欢迎参加第16次动员令 2018年8月22日 (三) 01:51 (UTC)[回复]

有关二氧化钛和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内容, 先移到这里[编辑]

二氧化钛[编辑]

2018年最新研究发现二氧化钛漂白剂可能和2型糖尿病有关,目前工业化学产品中二氧化钛是广泛使用品,1960年代,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经过广泛研究,认为对人体无害之后大量用于牙膏、防晒乳液、洗洁剂、化妆品、纸张、油漆等需要亮丽“白色”的物品中,但德州大学研究发现胰脏中有二氧化钛结晶者和糖尿病罹患率有出奇高吻合度[1][2],认为两者之间可能有相当的关联性,论文获登在《毒物化学研究》(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期刊上,引起科学界注意。

大量使用二氧化钛的1970年代起,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了4倍,也成为一项佐证,一些医学家建议由于此项研究数据的有力性不容小看,虽然未获全面科学实证而处于前沿尖端研究,但一般民众若是担心者可以开始在生活中回避二氧化钛制品的接触几率。[1]

--Wolfch (留言)欢迎参加第16次动员令 2018年7月25日 (三) 00:36 (UTC)[回复]

在病理部分删除了一张图[编辑]

我删除的图片,用来表示胰岛素抵抗,我觉得是错误的

这张图的意思好像是说胰岛素无法透过膜,但是胰岛素受体又不是转运蛋白?!而且胰岛素抵抗可以由上游信号或者下游信号产生,不一定是和受体结合直接相关。--Unravel17留言2019年12月7日 (六) 16:44 (UTC)[回复]

关于 “第2型”糖尿病,而非 “第二型” 或 “第II型”,也非 “糖尿病第2型”[编辑]

以下是对于本条目名称的用字解释:

自从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共同开会决定糖尿病的重新命名,
见:https://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20/7/1183
整理见:https://www.aafp.org/afp/1998/1015/p1355.html#afp19981015p1355-b2

废弃原来的 NIDDM、误用的Type II(罗马数字),而使用 Type 2(阿拉伯数字),主要是医学的新进展以及避免混淆(Type II 近似 Type 11,eleven);并且不使用“Diabetes mellitus Type 2”而是使用“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其后简称T2D)。

因此台湾医学院或医学系的教授都声明:第2型,非“第二型”,而且不用“第II型”!
并且顺序亦有规定:“第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第2型”
也因此中华民国卫福部国健署中华民国糖尿病学会,都如此使用:

糖尿病防治手册(糖尿病预防、诊断与控制流程指引)———医事人员参考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42&pid=1235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59

http://www.endo-dm.org.tw/dia/direct/

http://www.endo-dm.org.tw/DB/book/73/%E8%87%BA%E7%81%A3%E7%B3%96%E5%B0%BF%E7%97%85%E5%B9%B4%E9%91%912019%E7%AC%AC2%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5%85%AC%E5%91%8A_%E5%A3%93%E7%B8%AE.pdf

http://www.endo-dm.org.tw/DB/book/73/%E8%87%BA%E7%81%A3%E7%B3%96%E5%B0%BF%E7%97%85%E5%B9%B4%E9%91%91%202019%E7%AC%AC2%E5%9E%8B%E7%B3%96%E5%B0%BF%E7%97%85%20%E7%B0%A1%E5%A0%B1.pdf

此外,中华民国糖尿病医学会投稿,对于用字均如此规定。

还有,《内科学》 台大内科主治医师合著,张天钧 教授主编,内文亦可供参考。

对于打字“第二型”只是中打方便,是错误的医学文献用法。

但是,网络文章(包含医师写的部落格)仍出现“第二型”此种“误导用词”,其他医学或科学术语的不精确或不统一亦到处可见!在此特予澄清。--Yyfroy留言2021年8月11日 (三) 05:3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