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强烈热带风暴飞燕 (2013年)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灾害管理专题 (获评初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灾害管理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灾害管理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热带气旋专题 (获评初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热带气旋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热带气旋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气象专题 (获评初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气象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气象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外部链接[编辑]

依据Wikipedia:格式手册/外部链接,外部链接应链接至有关网站,而且网址不需要外露。现建议讨论本条目以及过往多条条目的外部链接,应否修改以合乎此方针。-HW 动员令2013年8月2日 (五) 04:02 (UTC)[回复]

网址可不外露,但另想方便其他人查看该气象局的条目Kwlam259留言2013年8月2日 (五) 04:08 (UTC)[回复]
“外部链接”部分没有必要设立“内部链接”吧... 囧rz……--HW 动员令2013年8月2日 (五) 04:21 (UTC)[回复]
除了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之外,其实和模板上的连结不是重复了?而且内文也很多时候会重复提到并有该条目的内部链接。实际上内部链接也只需要一个,像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这种一个页面有十几个重复的日本气象厅内部链接本来就有问题吧?--60.246.74.98留言2013年8月2日 (五) 20:30 (UTC)[回复]
这个问题和日期一模一样,在每一年的台风季都有同样的问题,一个错一开始犯了,要改则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肯纠正过往的错误?Kwlam259留言2013年8月3日 (六) 04:57 (UTC)[回复]
风季条目的看似是死症,难以改变。其实外链外露链接我认为是一个问题;待大家达成共识之后,我可以用AWB的取代功能直接把大部分条目更正(由于涉及条目众多,或会考虑申请机器人账户处理)-HW 动员令2013年8月3日 (六) 13:52 (UTC)[回复]

对“争议”部分的回应[编辑]

60.246.74.98
所有負面評價均需來源,以及指明是誰的意見,以避免寫入個人意見或偏頗意見。
Tony YKS
「爭議」部份是在某民辦氣象網站的專頁和討論區綜合網民意見得來,但需要登入才能看到,引用資料來源也沒用。
且看有沒有其他不用登入的網站發現類似的意見⋯⋯
根据Wikipedia:可供查证#个人出版物(网络与纸媒),一般论坛贴文应不能作为可靠来源,它只是一个可疑来源。除非这些“网民”个个都是有关领域的专家……否则综合意见也算不上可靠来源吧?而且这些意见又没有被主流媒体报导,总不可能每次都利用Wiki来“推到上报”吧?--60.246.76.46留言2013年8月3日 (六) 16:27 (UTC)[回复]
这些来源是来自某民办气象网站的专页和讨论区,昨晚看了另一类似网站的专页和讨论区,亦出现这些争议。这些“网民”称不上专家或“经验老到”,但不是数年前的胡乱谩骂,而是基于是次风暴的实测风速数据及天气情况,才作出批评。本人绝非“推到上报”,而是考虑到这次的批评是建基于事实,才会决定放在这条目。
不过要登入的网站根本无法引用,而阁下亦所言甚是,论坛文章只能是“可疑来源”,并不可靠,有机会被删除。没法提供资料来源便在条目输入“争议”部分,这实在是本人一次的严重犯错。考虑到没有资料来源将导致条目真确性受严重打击,本人决定把“争议”部分删除,直至找到可靠资料来源才会补回。本人对此事件造成条目真确性大减致歉,并确保以后不再犯上如此严重的错误。
维基百科使用者
Tony YKS留言)谨覆
香港时间2013年8月4日上午9时半

飞燕消散日期之争议[编辑]

热带气旋飞燕的消散日期是8月3日还是8月4日,继天文台的处理手法之后又掀起一些争论。本人一直坚持是8月4日,因为天文台在8月4日凌晨才把飞燕降级为低压区,这是条目内的“发展过程”部分中清楚指出,而天文台和日本气象厅在8月3日晚上所作的,亦只是把飞燕降级为热带低气压;此外,日本气象厅在UTC+8时间8月4日凌晨1时才显示飞燕消散,而中国中央气象台、台湾中央气象局亦指出飞燕在8月4日才减弱为低压区。

使用者Kwlam259按照日本气象厅8月4日凌晨1时天气图,根据天气图上连低压区的图案也没有,认为飞燕8月3日晚上消散。Kwlam259的见解是建基于日本气象厅数据,“日本气象厅是官方气象部门”无容置疑;但本人必须指出:当条目的“发展过程”部分有“8月4日减弱为低压区”之字眼时,不管它是哪一个官方气象部门的资料,在“消散日期”填上8月3日,便是自相矛盾。

本人承认自己是有一点偏颇,本人是看天文台的数据为主、其他气象部门为次,但本人不会贸然依天文台的数据便随意调整强度。这次的问题,是在于“自相矛盾”,才会出现只因天文台的资料,便把消散日期写为8月4日。可是类似争议已经不是首次发生,以往对于条目是否调整热带气旋强度时,亦出现类似争议,日本气象厅低估或高估热带气旋强度,亦有先例。例如2009年台风巨爵,日本气象厅明显低估强度,天文台及大部分官方气象部门罕有地比日本气象厅早6小时把巨爵升级为热带风暴;又例如去年台风启德,天文台在8月16日早上把启德升级为台风,不少气象部门亦有同样举动,但日本气象厅晚了半日,才把启德升为台风。究竟只依据指定气象部门(即负责命名的官方气象部门,西北太平洋为日本气象厅)的强度为条目所示强度为依归,是否绝对公平?能否反映热带气旋真正强度?本人认为除了命名是必须依日本气象厅之外,按照过半数的官方气象部门所示数据作决定,会较为恰当,并可以避免以上情况再次发生。

维基百科使用者
Tony YKS留言)谨启
香港时间2013年8月10日上午11时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