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萧嗣
南朝梁宗室
姓名萧嗣
长胤
封爵鄱阳世子
逝世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
晋州晋熙郡怀宁县

萧嗣(6世纪—550年),字长胤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宗室,鄱阳忠烈王萧恢之孙,鄱阳嗣王萧范之子。

生平[编辑]

萧嗣初以鄱阳嗣王萧范嗣子的身份拜鄱阳世子。萧嗣容貌丰伟,腰带宽达十围,同时个性骁果,有胆识谋略,又倾其所有养士,死士也皆愿以死效忠。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十一月,萧嗣受父亲南道都督、鄱阳嗣王萧范派遣,与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赵凤举各自率兵支援在前线抵御侯景进攻的邵陵王萧纶,在蔡洲驻军以等待上流援军,但最终被侯景的军队击败[1]

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因侯景的军队已包围台城,台城与援军之间的通信被切断。此时,萧嗣的部属李朗请命接受鞭刑,并以自己因得罪主人而被施刑为由诈降侯景,然后伺机潜入台城。萧嗣依计行事,李朗得以成功进入台城,城中方知援兵四集的情形[2]。数日后,萧嗣等人率军渡过淮水,进攻已被侯景占据的东府城的前栅,并将栅栏焚烧,侯景也因此暂时后退[3]。三月,台城失陷,萧嗣等援军将领退还本镇[4]

大宝元年(550年)三月,萧嗣在三章击退侯景的部将任约,随后在三章驻军镇守,称之为“安乐栅”[5]。四月,萧范豫州晋熙等郡置晋州,派遣萧嗣担任刺史。当时,萧范与江州刺史萧大心都驻扎在江州境内,但各自为政,互相对立。萧大心因萧范与自己作对,派兵攻击萧范的属将庄铁。萧嗣平素与庄铁的关系很好,于是请求父亲发兵救之[6]

五月,萧范去世,秘不发丧[7],萧嗣仍在晋熙据守,后来由于城中的粮食耗尽,士兵皆疲乏无力。与萧范早有联络的东魏见此情形,派遣牒云洛等人前往晋熙迎接其子萧嗣移镇皖城。七月,任约率军进攻晋熙,牒云洛等人逃走,尚未来得及随牒云洛离开晋熙的萧嗣只能独自迎战任约[8]。萧嗣的部属见敌军强盛,皆劝说萧嗣不要迎战。萧嗣却叱骂道:“今日之战,萧嗣效命死节之秋也。”萧嗣在与任约的军队作战时,被箭射中颈部,但仍坚持带箭手杀数人,等到敌军退却后才让部属拔箭,于是气绝身亡。萧嗣死后,妻、子皆被任约俘虏。

参考文献[编辑]

  • 《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二·萧嗣传》

注释[编辑]

  1.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一·梁纪十七》:“是日晚,鄱阳王范遣其世子嗣与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赵凤举各将兵入援,军于蔡洲,以待上流诸军,范以之高督江右援军事。景悉驱南岸居民于水北,焚其庐舍,大街已西,扫地俱尽。”
  2. ^ 《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十八》:“援军募人能入城送启者,鄱阳世子嗣左右李朗请先受鞭,诈为得罪,叛投贼,因得入城,城中方知援兵四集,举城鼓噪。”
  3. ^ 《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十八》:“癸未,鄱阳世子嗣、永安侯确、庄铁、羊鸦仁、柳敬礼、李迁仕、樊文皎将兵度淮,攻东府前栅,焚之;侯景退。”
  4. ^ 《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十八》:“南兖州刺史临成公大连、湘东世子方等、鄱阳世子嗣、北兖州刺史湘潭侯退、吴郡太守袁君正、晋陵太守陆经等各还本镇。”
  5.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十九》:“鄱阳世子嗣与任约战于三章,约败走;嗣因徙镇三章,谓之安乐栅。”
  6.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十九》:“鄱阳王范至湓城,以晋熙为晋州,遣其世子嗣为刺史,江州郡县多辄改易。寻阳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大心遣兵击庄铁,嗣与铁素善,请发兵救之,范遣侯瑱帅精甲五千助铁。”
  7.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十九》:“五月,乙卯,卒。范众秘不发丧,奉范弟安南侯恬为主,有众数千人。”
  8.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十九》:“初,东魏遣仪同武威牒云洛等迎鄱阳世子嗣,使镇皖城。嗣未及行,任约军至,洛等引去;嗣遂失援,出战,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