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南岛族群创作音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南岛族群创作音乐,系指1950年代迄今由台湾南岛族群进行作词、作曲、编曲等范畴之创作,初期较知名的创作者有:陆森宝陈实高一生等,皆于日治时期接受西方音乐教育而奠定其创作基础,对于台湾南岛族群既有与仪式或日常生活相关的音乐产生了新的元素,例如:乐器歌曲旋律音阶、日本歌词的引进,因而使得原住民族音乐在观念、行为或实际声音上产生了改变。[1]

发展[编辑]

1960至1970年代,随唱片工业及电影产业的发达,许多“山地歌曲”是当代原住民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文化及庶民言说现象[2]。1970年代在国家提倡林业经济的政策下,许多台湾南岛族群成为了林班工人,借由〈凉山情歌〉和〈可怜的落魄人〉吟唱乡愁。1970年至1980年代,以“反共”为号召的救国团暑期战斗营,转变成为青少年交谊的营火晚会,因此〈欢迎歌〉、〈小米酒〉、〈偶然〉、〈我们都是一家人〉是现今许多台湾人共同的团康回忆[3]。与此同时,进入到都会区就学的南岛族群,在“唱自己的歌”浪潮下[4],以及面对追求族群权利、抑或罔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经济开发之下,〈美丽岛〉的创作型塑了台湾的轮廓[5],〈为什么?〉则是透过音乐创作进行对于矿工生命殒落的控诉[5]

1980年代以后,在商业市场的舞台灯光和乐队伴奏,转变成为匣式卡带光碟,甚至是数位mp3,这些歌手更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6]。2000年代之际,许多原住民部落的生活环境成为财团开发的目标,在追求族群认同的文化主体性时,这些当代议题就成为了音乐创作的来源。[7]

参考来源[编辑]

  1. ^ 王樱芬. 《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 台北市:台大图书馆. 2008. 
  2. ^ 黄国超. 〈臺灣「山地音樂工業」與「山地歌曲」發展的軌跡:1960至70年代鈴鈴唱片及群星唱片、心心唱片的產製與競爭〉. 民俗曲艺. 2012, (178): 163- 205. 
  3. ^ 杨士范. 當代原住民歌謠中「想像共同體」的打造:〈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誕生與傳唱. 原住民族文献第30期.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4. ^ 廖明洁. 「唱自己的歌」!英年早逝的李雙澤影響好幾代創作人!紀念專輯獲金曲獎首座「評審團獎」實至名歸. www.fountmedia.io. 2021-03-18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5. ^ 5.0 5.1 金其琪. 唱了一輩子,不被理解的人──胡德夫專訪. www.twreporter.org. 报导者. 2017-12-18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中文(台湾)). 
  6. ^ 吴星萤. 聽過原住民的「卡帶歌手」嗎?他們曾是部落的天王!. 乐活岛. 
  7. ^ 吕钰秀. 原住民音樂.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10-01-18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