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缅甸的孟加拉族印度教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孟加拉裔印度教徒,在缅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阿拉干王国的国王带来了孟加拉婆罗门作为占星家,而多姆人则作为佛塔的清洁工人。

在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国之后,孟加拉印度教徒以各种身份抵达缅甸。一大部分是政府中的白领高管,而较小比例则是各种项目的劳动者。到了20世纪20年代,孟加拉印度教徒在仰光曼德勒毛淡棉勃生实兑等城市中心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社区。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反印度运动开始,孟加拉印度教徒开始离开缅甸。独立后,尤其是1962年缅甸政变后,大量孟加拉印度教徒前往印度。

目前,孟加拉语印度人口集中在仰光和实兑市以及若开邦的一些半城市和农村地区。各种来源的估计人口在10,000到56,000之间。根据1982年的法律,孟加拉印度教徒不被视为正式公民,但有权持有国家核发的身份证(不同于属非法移民的罗兴亚人)。

识别[编辑]

在缅甸,罗兴亚人的公民身份问题导致了孟加拉印度教徒中的身份危机。虽然罗兴亚人更愿意使用罗兴亚一词来表明自己,但缅甸当局坚持使用孟加拉人这个术语来表示罗兴亚人。 由于罗兴亚人被认为是孟加拉国的非法移民,因此若开邦的孟加拉语印度教徒避免使用孟加拉人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们更喜欢将自己称为印裔缅甸人

最近,孟加拉语印度教徒开始戴着小臂章和穿着一些衣服,以区别于罗兴亚人。

逼害[编辑]

1962年政变后,估计有30万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遣返者包括大量来自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语印度教徒。孟加拉印度教徒返回者在西孟加拉邦Kamarhati,Barasat,Bongaon和Hasnabad四个营地定居。

参考[编辑]

Bhattacharya, Swapna (22–23 November 2005). Islam in Arakan: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Indian perspectiv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Arakan Historical Conference. Bangkok. p. 20. Retrieved 9 Sept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