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英语: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是一套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57年至1979年之间所出版的大部头历史著作,共有14卷。其出版目的是为提供较新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材料,以取代早先由阿克顿勋爵所主编的《剑桥世界近代史英语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作品所陈述的时间范围是从欧洲文艺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是1493年至1945年之间的历史。其论述内容是以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的方式来呈现,亦是对世界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家庭、人口、道德伦理和科学技术方面演变的学术考察。[1]

该作之简体中文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开始于1988年翻译出版。[2]截至2020年12月,14卷本中尚未被翻译出版者为第4卷、第13卷(补编)、第14卷(地图集)。

执笔群[编辑]

该作是由乔治·克拉克爵士英语George Norman Clark担任主编,且有多位西方国家中的著名学者参与其中的写作工作,例如:B·H·李德·哈特费子智英语C. P. FitzgeraldA·J·P·泰勒艾萨克·多伊彻乔治·凯南埃曼纽·勒华拉杜里彼得·柏克等人。

各卷目录[编辑]

观点和立场[编辑]

怀疑“客观的历史事实”之存在[编辑]

英国的历史、国际关系学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曾指出,与阿克顿勋爵所身处之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对史家在历史研究上所抱持之积极、乐观的信念相比较,1950年代的乔治·克拉克爵士和其他位撰述者在写作上,则是去回响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惶惑和怀疑情绪。[3]他们从而对历史的研究站在怀疑有否“客观的历史事实”(objective historical truth)存在的立场。这即是克拉克爵士于题为〈总导言:史学与近代史学家〉(General Introduction: History and the Modern Historian)的序言内所说之想法:

西方中心论[编辑]

中国学者姚玉民表示,执笔群在写作上仍然是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来讨论全世界的历史。《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牵涉的“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自15世纪起,以代表“文明”的欧洲为发源地,欧洲人不断地向外扩张其势,直至令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皆受到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左右。资本主义的逻辑乃将全世界区分为如欧洲、美国的“主流国家”和其他地方的“非主流国家”。只有当与“主流国家”发生关系时,“非主流国家”才能进入“主流国家”的视野。较为具体的作品问题,即表示在其结构方面的失衡——近代欧洲历史(中期以后包括美国历史)所占的篇幅达九成以上。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的其他国家的历史,则不过是欧美历史的附带部分。[5]

讹误[编辑]

注释[编辑]

  1. ^ 郭沂纹.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中譯本即將問世〉. 《 世界历史》 (北京). 1999年, (5): 页125. 
  2. ^ 陈远 (编).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社會和人文科學》.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年: 页781–782. 
  3. ^ 爱德华·卡耳(Edward. H. Carr)著; 江政宽译. 《何謂歷史?》. 台北: 博雅书屋有限公司. 2009年2月: 页100–102. 
  4. ^ Sir George Clark,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7), pp. xxiv-xxv. 引为描述之译文系出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简体中文译本。见G·R·波特(G. R. Potter)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文艺复兴(1493—152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2月),页21。
  5. ^ 姚玉民. 〈簡評《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 世界历史》 (北京). 1999年, (6): 页111. 

参考文献[编辑]

专书、辞典[编辑]

  • 陈远主编,《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社会和人文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 爱德华·卡耳(Edward. H. Carr)著,江政宽译,《何谓历史?》,台北:博雅书屋有限公司,2009年2月。

期刊论文[编辑]

  • 姚玉民,〈简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世界历史》,第6期(北京,1999年),页108-111。
  • 郭沂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译本即将问世〉,《 世界历史》,第5期(北京,1999年),页125。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