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南威尔士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南威尔士州
联邦州
新南威尔士州旗帜
旗帜
新南威尔士州徽章
徽章
格言:拉丁语ORTA RECENS QUAM PURA NITES
中文:新升起的太阳多么明亮
新南威尔士州在澳大利亚的位置 其他澳大利亚州份与领地
新南威尔士州在澳大利亚的位置
其他澳大利亚州份与领地
坐标:32°S 147°E / 32°S 147°E / -32; 147
国家 澳大利亚
首府悉尼
政府
 • 类型君主立宪制
 • 行政机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
 • 总督玛格丽特·比兹利英语Margaret Beazley
 • 州长柯民思
面积
 • 总计809,444 平方公里(312,528 平方英里)
 • 陆地800,642 平方公里(309,130 平方英里)
 • 水域8,802 平方公里(3,398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第5
最高海拔科修斯科山2,228 米(7,310 英尺)
人口(2017年3月尾)
 • 总计7,837,700人
 • 排名第1
 • 密度9.62人/平方公里(24.9人/平方英里)
 • 密度排名第3
时区UTC+10
州生产总值(2015-16年)531,323[1]百万澳元第1
•人均49,783澳元(第4)
参议院席位12/76
众议院席位48/150
邮政简称NSW
ISO代码AU-NSW
网站www.nsw.gov.au
“新南威尔士”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新南威尔士
台湾新南威尔斯
港澳新南威尔斯、新南威尔士、纽省
新马新南威尔斯
澳大利亚纽修威、纽省
[2][3][4][5][6][7][8][9][10][11]

新南威尔士州(英语:New South Wales,缩写为NSW),或译纽修威省,简称新州纽省,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一州;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昆士兰州以南、维多利亚州以北,南澳大利亚州以东,首府在悉尼,境内包围整个澳大利亚首都领地。新南威尔士今划分为152个地方政府区域

新南威尔士创建于1788年,为英国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殖民地,当时面积包括了除西海岸(时称新荷兰)以外的整个澳大利亚大陆。19世纪,新南威尔士被逐渐分为几个独立的殖民地,包括:塔斯马尼亚州(1825)、新西兰(1841)、维多利亚州(1851)、昆士兰州 (1859)和南澳大利亚州(1836)。1901年,这些殖民地,连同西澳大利亚州,组成了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并从独立的殖民地变为联邦制下的一州。

新南威尔士州的州旗设计于1876年,州徽设计于1906年,并于同年获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御准。州徽下沿格言带上为拉丁文“ORTA RECENS QUAM PURA NITES”。中文大意是:“新升起的太阳多么明亮!”新南威尔士州的州花叫特洛皮,它的名称源于当地原住民语。新南威尔士州的州鸟是笑𫁡,是澳大利亚翠鸟中的一种。新南威尔士的州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鸭嘴兽。州的代表色是天蓝色

历史

[编辑]

澳大利亚大陆自古以来的原住民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在今天的新南威尔士有4-6万年的居住历史。

最早在1606年发现澳大利亚大陆的欧洲人是荷兰威廉·扬松。17世纪,荷兰逐步测绘了澳大利亚的西海岸和北海岸,并把这片大陆命名为“新荷兰”,但未设立殖民地。

1770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最早测绘了澳大利亚东海岸,并将此地命名为“新威尔士”,后改为“新南威尔士”。从这时起,一直到1840年,新南威尔士一直是英国流放犯人的目的地。

1788年,英国的“第一船队”在今天的悉尼设立了欧洲国家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殖民地。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包括了除西海岸(时称新荷兰)以外的整个澳大利亚大陆。19世纪,新南威尔士被逐渐分为几个独立的殖民地,包括:塔斯马尼亚(1825)、新西兰(1841)、维多利亚州(1851)、昆士兰(1859)和南澳大利亚州(1836)。

Mungo国家公园
Mungo Lunette干胡

1901年,这些殖民地,连同西澳大利亚州,组成了澳大利亚联邦,并从独立的殖民地变为联邦制下的州。这时新南威尔士虽然比初创时小了许多,但已是联邦的人口第一大州,首府悉尼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个是墨尔本)。

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初,悉尼和墨尔本的代表在联邦政府所在地的议题上互有坚持。最后由民间孚众望人士对联邦议会建议,使联邦政府暂留墨尔本,尔后为弭平争端,决议重新选址好建设联邦首都。1901年宪法规定首都必须于新南威尔士境内,但必须与悉尼的距离保持至少100英里。1908年,新南威尔士南部的堪培拉正式划为首都所在地,自新南威尔士分出,成为联邦直辖的首都领地。

二十世纪伊始,悉尼的人口已超越墨尔本,但与南面的维多利亚州相比时,新州似乎处于弱势。当时的联邦政府在维州的墨尔本。墨尔本临近金矿产地亦为全国最富裕的大城市,自殖民时代即坐拥澳大利亚文化中心的地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备和工业化的需求使工业在澳大利亚日益重要。新州因为拥有最大的人口,又有悉尼的天然良港,东海岸的煤矿和西部的金属资源,逐渐发展成澳大利亚的工业中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悉尼在产业与金融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已超越墨尔本,活力十足。1996年大选中胜出的联邦总理霍华德更是常驻于悉尼的官邸,而只在国会开议时居住位于首都堪培拉的总理府。1996年至2008年间,联邦内阁会议多于悉尼召开,使悉尼又形同全国政治中心之一。

虽然新州在1901年成为了澳大利亚联邦的一个州,但当时的澳大利亚联邦还是英帝国的自治领地之一。1931年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法令确认了自治领地的独立地位;澳大利亚联邦在1942年接受了这个地位。但新州此时的君主却仍是英国国王,直到1986年英国和澳大利亚同时制定的《澳大利亚法案》才确认了澳大利亚各州对澳大利亚联邦,而不是对英国和英帝国的从属地位。

政府

[编辑]
1879年国际博览会在悉尼“花园宫”举行。

新南威尔士州的政府制度是联邦制下的君主立宪制。作为联邦制下的一个州,新南威尔士州拥有自己的主权,但主权的行使受联邦宪法的约束。除联邦宪法规定为联邦政府的权力的项目以外,新州政府在领土以内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新南威尔士的元首是澳大利亚君主,与英国君主为同一人,今为英王查尔斯三世。英王不在新州的时候,由州督行使权力,前任州督为现任联邦总督大卫·赫利上将,现由玛格丽特·比兹利英语Margaret Beazley担任。

新州的宪法制度行使三权分立。立法机构是新南威尔士议会,分上下两议院,一般每四年选举一次。享较大权力的下院(立法会)由分区选举产生,上院(立法局)由全州不分区选举产生。行政权理论上由州督根据行政会议的建议行使,但一般情况下州督不干预行政,而只行使象征性的职责。行政由州长联同州内阁厅长负责。按照惯例,由下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州长,其他各厅长则由在下议院掌握多数席位的党派在上下议院的议员兼任。

和澳大利亚多数州和联邦一样,新南威尔士最大的两个党派是左翼的澳大利亚工党,和右翼的澳大利亚自由党澳大利亚国家党联盟。现由前者执政。

新州的最高司法机构是新州最高法院,有一位首席大法官和46位其他法官组成。其中包括一位衡平法首席法官,一位普通法首席法官,一位上诉庭主席,和九位上诉庭法官。首席法官可代理总督职务。最高法院以下有两级法院:区法院和地方法院。州最高法院的判决可以通过特别准许上诉至联邦高等法院。

人口

[编辑]
悉尼唐人街

新南威尔士总人口约689万(2007年6月估计数字)。2007年人口增长约1.1%,低于全国平均1.5%。全州人口有62.9%居住在悉尼。

新南威尔士有约70%的人生于澳大利亚。最常见的海外出生地是英国新西兰中国。75%的家庭只使用英语。最常见的外语是汉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

教育

[编辑]
悉尼公园的烟囱

新南威尔士有完善的初、中、高等教育体系。小学一般分七年,从幼儿园到六年级。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初中和高中毕业时学生可以参加全州统一的中考和高考。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一些专业学院。

新州的小学和中学可以按照管理机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立学校,由政府设立。其中一批被称为“精英学校”(selective schools),入读的学生必须经过考试,学生住址不限。其他的普通官校则不需考试,按住址就近入学。著名的精英官校包括近年名列前茅的詹姆斯·鲁斯农业中学英语James Ruse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和老牌的堡垒街中学,悉尼男、女中,和北悉尼男、女中。第二类中小学是私立学校。此类学校一般由民营机构设立,包括由除了天主教会以外的宗教机构设立的学校。传统名门私校包括悉尼文法学校英语Sydney Grammar School国王学校、圣公会文法学校。第三类是天主教学校,是由天主教会设立并运营的教育机构。不同于其他私校,天主教学校招生面广泛,也不收取昂贵的学费。

新州拥有11所大学的主校区,另有主校区位于其他州的两所大学的分校区。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皆归皇家所有,但由代表州和联邦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的校董会管理。前任新州州督还曾兼任悉尼大学第17任校监。悉尼其他的主要学府包括麦考瑞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主校区设于悉尼以外的大学则有卧龙岗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查尔斯史都华大学

地理

[编辑]

新南威尔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处于南半球的温带。新州东临太平洋,沿海有大分水岭。大分水岭以东称为东部,面积狭窄但土地富饶。东部沿海地区又分为北海岸、中海岸和南海岸。最大的三个主要城市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中海岸和南海岸之间,分别为悉尼纽卡斯尔伍伦贡

东部地区以西是大分水岭山区,包括世界自然遗产蓝山山区,南部高原,和澳大利亚唯一积雪的山脉大雪山。山区以西则是干热的中部平原和西部的沙漠和半沙漠。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体系,墨累河与达令河流经新州的西部和南部。

主要城市

[编辑]
  • 悉尼(Sydney),新州首府,位于新州东海岸的中南段,人口434万。创建于1788年,是澳大利亚第一座和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之一。
  • 纽卡斯尔(Newcastle),新州第二大城,位于悉尼以北,人口52.3万。纽卡斯尔位于亨特河的出海口,和周边地区统称为“猎人谷”(Hunter Valley;以州督亨特命名,亨特直译是“猎人”)。
  • 伍伦贡(Wollongong,或译伍伦贡),新州第三大城市,位于悉尼以南,人口28万,是传统的工业,矿业和渔业中心。南半球最大的佛寺,南天寺,位于卧龙岗近郊。
  • 中海岸(Central Coast)位于悉尼北部,人口30万,包括一系列毗邻的城镇。
  • 黄金海岸-堤维德岬(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州)58.3万人
  • 堪培拉-昆比恩(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新南威尔士州)38.8万人
  • 奥尔伯里-沃汤加(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州)10.1万人
  • 诺拉-博马德利(Nowra/Bomaderry)3.2万人
  • 瓦加瓦加(Wagga Wagga)5.6万人

地方政府自治体

[编辑]
马丁广场是悉尼市中心的广场,被称为悉尼的“城市心脏”。
猎人谷的葡萄园
豪勋爵岛上一景。远方即为双子峰高尔山(Mt. Gower)与利居柏德山(Mt. Lidgbird)

都会区

[编辑]
排名 都会区名称 2016人口[13][14]
1 悉尼 SUA 4,446,805
2 纽卡斯尔-梅特兰 SUA 463,052
3 中海岸 SUA 319,676
4 卧龙岗 SUA 285,678
5 黄金海岸-堤维德岬 SUA (州内部分) 72,781
6 科夫斯港 SUA 68,486
7 瓦加瓦加 SUA 54,411
8 奥尔伯里-沃东加 SUA (州内部分) 49,661
9 麦觉理港 SUA 45,379
10 塔姆沃思 SUA 41,006
11 奥兰治 SUA 38,741
12 鲍勒尔-米塔贡 SUA 37,777
13 堪培拉-昆比恩 SUA (州内部分) 36,518
14 德宝 SUA 36,092
15 诺拉-博马德里 SUA 35,795

经济

[编辑]

新州传统上是澳大利亚的农业和工业大州。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燕麦稻米棉花香蕉甜瓜油桃柑桔葡萄等,其中小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1970年以来,钢铁和造船等传统重工业逐渐式微,被信息和金融等新兴服务产业取代。

新州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煤和相关产品是新州第一大出口项目,年出口总额达500亿澳元。近年来,旅游业日趋重要,年总额约230亿,雇佣了全州8%的劳动力。

2015-16年新州生产总值5,313亿澳元,人均约6.9万澳元。

体育

[编辑]
2000悉尼奥运会期间悉尼港的烟火秀

新州最热门的团队体育包括英式橄榄球板球足球。在沿海地区,冲浪游泳风帆比较常见。西部城市巴瑟斯特以车赛著称。2000年夏季奥运会在悉尼举办。著名的体育场馆包括奥运体育场,奥运游泳馆,和悉尼板球场。

艺术

[编辑]
悉尼歌剧院

新州最大的乐团是悉尼交响乐团,现任指挥为大卫·罗伯森。澳大利亚最大的歌剧团,澳大利亚歌剧团英语Opera Australia,也把总部设在悉尼。新州主要的美术馆包括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当代艺术博物馆。主要的博物馆包括澳大利亚博物馆悉尼博物馆动力博物馆

新州最著名的艺术设施是悉尼歌剧院

旅游

[编辑]
1788 年作为英国殖民地成立,与悉尼同年,Parramatta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内陆欧洲定居点,是大西悉尼的经济中心

参考文献

[编辑]
  1. ^ 5220.0 - Australian National Accounts: State Accounts, 2015-16.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6-11-18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2. ^ 姜允明. 海外華人與僑居地經濟發展之 ──大洋洲(澳洲、紐西蘭). 中华民囯侨务委员会. 19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3. ^ 學校簡介. 国际使者文教学校.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4. ^ 駐館與駐地關係. 驻纽西兰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処.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30). 
  5. ^ 澳大利亚纽省青松观落成开幕. 中国道教协会. 1999 [201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6). 
  6. ^ 行政長官與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總督會面(附圖). www.info.gov.hk. [2024-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0). 
  7. ^ 林瑞麟結束澳洲訪問. www.info.gov.hk. [2024-03-20]. 
  8. ^ 刘渭. 《澳洲華僑史》. 香港: 星岛日报出版社. 1989. 
  9. ^ 社區: 澳華公益金農曆新年辦新春聯歡晚會. 星岛联网澳大利亚版. 201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0. ^ Australian Chinese Community Association of New South Wales.澳大利亚纽修威省澳华公会会刊. Haymarket, N.S.W. : The Association, 1977. Australian Chinese community Association of New South Wales. OCN 6902 3322A
  11. ^ N.S.W. Chinese Sports Association. N.S.W. Chinese Sports Association inauguration issue. 澳大利亚纽修威中华体育会成立纪念特刊. Haymarket, N.S.W. : N.S.W. Chinese Sports Association, 1958. Australian Chinese Sports Community Association of New South Wales. Sports administration. OCN 6902 3322.
  12. ^ ERP by LGA (ASGS 2018), 2001 to 2018 – 100% data.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13. ^ Latest population figures: Top 50 largest cities and towns in Australia in 2016. .ID.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14. ^ Advanced search.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