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民军
国家人民军 Nationale Volksarmee | |
---|---|
建立 | 1956年3月1日 |
解散 | 1990年10月2日 |
军事部门 | 国家人民军地面部队 民主德国边防军 |
总司令部 | 东德东柏林施特劳斯贝格 |
领导 | |
统一社会党总书记 | 埃贡·克伦茨(末任) |
国防部部长 | Rainer Eppelmann (末任) |
国防委员会主席 | Manfred Grätz(末任) |
军力 | |
服役年龄 | 18–60 |
征兵役期 | 18个月 |
现役人数 | 155,319(1989年) |
国家人民军(德语:Nationale Volksarmee,缩写为NVA)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武装力量,由国家人民军陆军、人民海军、国家人民军空军及东德边防军所组成,全军接受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
构成
[编辑]国家人民军在建军初期由志愿者组成,1962年东德改为采取征兵制后,军队的人数扩充至17万人。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对国家人民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的高级军官大多为该党党员。
国家人民军陆军在平时分为第三和第五两个军区,第三军区负责东德南部,第五军区负责东德北部。每个军区拥有1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预备役摩托化步兵师。每个军区在战时组建一个集团军,亦有可能把下属各师交给苏军驻德集群的集团军指挥。东德的动员体制极其高效,预备役部队会在24-48小时内实现完全动员,因而其实与现役部队无异。东德还拥有准军事组织工人阶级战斗队,国家人民军与该武装的联系也很紧密。
历史
[编辑]冷战时代(1955年-1990年)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经过波茨坦会议后,德国被盟国完全解除了武装,德国不能再次建立任何武装力量,只获准建立一支部队作为边防守卫之用,而德国的国防事务则由美、英、法、苏四国负责。
1949年,德国的四个占领区分别建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两个国家[1]。此外,自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以来,双方的关系亦日趋紧张。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建立联邦国防军后,苏联也同其在东欧的附庸国家签署《华沙公约》,建立华沙公约组织,并建构一支属于东德的武装力量,以抵抗来自西方的威胁,并负责看守柏林墙。
1956年3月1日,东德的武装力量正式建立,命名为“国家人民军”(Nationale Volksarmee),这支军队最初主要由苏联在二战时俘虏的前纳粹德军士兵,以及其他志愿者所组成。自1961年后,东德政府制定征兵政策,从自由德国青年团及各级学校中征召新兵,把军队人数大幅扩充,以应付东西方阵营关系紧张所引发的冲突。
1990年9月24日,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沙公约组织,而东德政府亦于不久后停止运作;10月12日黄昏,国家人民军于东德某军营举行鸣金收兵仪式。在东、西德国旗分别降下及升起后,最后一面军旗随即被销毁,而军队亦告解散。
两德统一后(1990年-现今)
[编辑]1990年10月3日,分裂四十年的德国再次统一,东德并入西德,德国正式统一。因此,东德的国家人民军部分兵力透过称为“统合军队”(Armee der Einheit)的进程并入德国联邦国防军,并成立联邦德军东部司令部作为德东地区部队及军用设施的指挥单位,其司令约尔格·舍恩博姆陆军中将则负责协调国家人民军的解散业务及官兵转役进入联邦国防军的业务[2]。据此,5万名的旧东德军人继续在德军服役,但不久后退役,只剩下部分军官继续留在军中工作。
自两德统一后,国家人民军的装备大部分被废弃及拆除,或是变卖到第三世界国家,极少数的装备(如米格-29战斗机)续留在联邦国防军中继续服役,使德军成为北约阵营中少数配备华约阵营装备的军队。
任务
[编辑]系列条目 |
德国军事历史 |
---|
德国军事主题 |
国家人民军在整个冷战时代参加了几次军事任务,诸如镇压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民主化运动。另外,自1961年建立柏林墙后,隶属国家人民军的边防军便肩负戍卫东、西柏林边界的任务。自此之后,不少欲投奔西柏林的东德居民被围墙哨站的边防军士兵所逮捕、枪伤及枪杀[3]。
而作为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东德国家人民军亦需要参加针对西方阵营的军事任务[4]。如古巴导弹危机时,国家人民军便开始部署作战,不过东西方最后达成和解,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战斗序列(1989年)
[编辑]- 东德第5集团军指挥部 - 新勃兰登堡
- 第9坦克师 (A级) - 艾格森
- 第21坦克团
- 第22坦克团
- 第23坦克团
- 第9摩托化步兵团
- 第9炮兵团
- 第9防空火箭团
- 第9侦察营
- 第9地地导弹营
- 第9工兵营
- 第1摩托化步兵师 (A级) - 波茨坦
- 第1摩托化步兵团
- 第2摩托化步兵团
- 第3摩托化步兵团
- 第1坦克团
- 第1炮兵团
- 第1防空火箭团
- 第1侦察营
- 第1地地导弹营
- 第1工兵营
- 第8摩托化步兵师 (A级) - 什未林
- 第27摩托化步兵团
- 第28摩托化步兵团
- 第29摩托化步兵团
- 第8坦克团
- 第8炮兵团
- 第8防空火箭团
- 第8侦察营
- 第8地地导弹营
- 第8工兵营
- 第19预备役摩托化步兵师
- 第20预备役摩托化步兵师
- 第5导弹旅 - 德门
- 第5地空导弹旅 - 新布兰登堡
- 第34直升机团 - 布兰登堡
- 第5工兵旅 - 新布兰登堡
- 第5反坦克营 - 新布兰登堡
- 第9坦克师 (A级) - 艾格森
- 东德第3集团军指挥部 - 莱比锡
- 东德国家人民军直属:
- 东德人民空军
注释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Die Volksmarine der DDR., Siegfried Breyer, Peter Joachim Lapp, Bernard & Graefe, Koblenz 1985. ISBN 3-763-75423-7
- Atlas of World History,Edited by Barry Cunliffe,Sandcastle Books Press,ISBN 0-9552478-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