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采格翼龙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采格翼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66 Ma
哈采格翼龙捕食查摩西斯龙的想像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科: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亚科: 风神翼龙亚科 Quetzalcoatlinae
属: 哈采格翼龙属 Hatzegopteryx
Buffetaut, Grigorescu & Csiki, 2002
模式种
怪物哈采格翼龙
Hatzegopteryx thambema

Buffetaut, Grigorescu & Csiki, 2002

哈采格翼龙属名:Hatzegopteryx)是属于神龙翼龙科的大型飞行爬虫动物。化石发现于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包含头颅骨碎片、左肱骨、以及其他部分,这些化石显示它们是种大型动物,翼展可达12米,甚至更大。

部分研究人员发现,哈采格翼龙、诺氏风神翼龙的化石有许多符合特征。诺氏风神翼龙的化石还没有经过完整叙述,如果诺氏风神翼龙的化石经过正式研究后,状态不是疑名,那哈采格翼龙可能是风神翼龙的次异名[1]

和其他神龙翼龙科物种不同的是,哈采格翼龙具有特别宽广的颅骨让更多肌肉得以附着、骨头内部为海绵状而非中空、较粗而短的颈部(仅有1.5米(5英尺)长,约为同翼展大小的其他神龙翼龙科物种的一半)。这可能是因为在哈采格翼龙所栖息的哈采格岛上,缺乏大型的兽脚亚目恐龙,因此它们成为当地的顶级掠食者,以较大体型的恐龙(例如岛屿侏儒化后的泰坦巨龙类禽龙类)为食。

发现与命名[编辑]

哈采格翼龙的肱骨近端下方(上)、侧面(下)

在2002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等人将这些化石叙述、命名。模式种H. thambema,属名意为“哈采格的翼”,种名在希腊文意为“怪物”,意指哈采格翼龙的巨大体型。

哈特兹哥翼龙的化石发现于罗马尼亚西部的Densus-Ciula组,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晚期,约6500万年前。正模标本(编号FGGUB R 1083A)是一个头颅骨的后半段、严重损坏的左肱骨近端。在该地区发现的一个股骨(编号FGGUB R1625),长度为38.5公分,可能属于哈采格翼龙。

头骨[编辑]

哈采格翼龙拥有宽广、坚固的口鼻部,以及大型的下颌。哈采格翼龙的颌关节有独特的沟槽,部分翼龙类也具有这种特征,允许它们将嘴巴张得更开。哈采格翼龙的许多特征类似其近亲风神翼龙,但哈采格翼龙的头骨较大,颌关节较类似无齿翼龙。科学家将它们的化石与其他翼龙类相比,估计哈采格翼龙的头骨约3米长,这个长度可能大于风神翼龙,它们的头颅骨可能是非海生动物中最长的[2]

哈采格翼龙的头骨相当重、结实,可容纳大型的肌肉,而大部分翼龙类的头骨是由轻型骨头构成。在Buffetaut等人的2002年研究中,他们认为这些大型翼龙类必须有某种特别方式降低重量,才能够飞行,例如:骨头内部的空洞,这些空洞由极薄的骨梁支撑;哈采格翼龙的部分翼部骨头也有这种特征。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类似聚苯乙烯的结构,与其他翼龙类的头骨不同;使哈采格翼龙的头骨保持轻的重量,允许它们飞行[2]

白垩纪时期的神龙翼龙科化石分布

体型[编辑]

根据最初的命名研究,哈采格翼龙的翼展,最初被推测约12米宽,而头颅骨的长度约2.5米[3]。哈采格翼龙的肱骨近端长23.6公分,而风神翼龙正模标本的肱骨长54.4公分。考量到这块肱骨的长度小于原本的一半,研究人员推测哈采格翼龙的肱骨略长于风神翼龙。在1981年的风神翼龙命名研究,风神翼龙被推测翼展有11到12米宽,之后研究则推测翼展有15到20米宽。哈采格翼龙的翼展最初被推测约12米宽,如果肱骨比风神翼龙还长,那哈采格翼龙的翼展应该比风神翼龙还宽。在2010年,马克·维顿(Mark Witton)等人提出不同看法,哈采格翼龙的近端肱骨化石,在化石化过程中曾遭到扭曲,因此哈采格翼龙的翼展可能略短于风神翼龙。维顿等人估计翼展约10到11米[4]

参考资料[编辑]

  1. ^ Witton, M.P., Martill, D.M. and Loveridge, R.F. (2010). "Clipping the Wings of Giant Pterosaurs: Comments on Wingspan Estimations and Diversity."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1 Supp.1: 79-81
  2. ^ 2.0 2.1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and Csiki, Z. (2002). "A new giant pterosaur with a robust skull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Romania." Naturwissenschaften, 89(4): 180-184. Abstract[永久失效链接]
  3. ^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and Csiki, Z. (2003). "Giant azhdarchid pterosaurs from the terminal Cretaceous of Transylvania (western Romani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17: 91-104
  4. ^ Witton, M.P. and Habib, M.B. (2010). "On the Size and Flight Diversity of Giant Pterosaurs, the Use of Birds as Pterosaur Analogues and Comments on Pterosaur Flightless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oS ONE, 5(11): e13982.doi:10.1371/journal.pone.001398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