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漆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黑漆盒,木本漆银,20世纪,东西中心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韩非子·十过》中记载:“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被认为是对早期漆器的描述。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北省藁城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

周朝的漆器则除了朱画之外,还用贝壳等材料装饰嵌入漆器,以贝壳嵌入漆上装饰的称为螺钿

春秋战国时,漆器的木胎生产变的更加容易,部分生活用品常用漆器;胎骨材料也变的更加多样化。此外为了增加器物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精美,雕刻和漆工互相结合,许多动物形象经过雕刻,巧妙的缠结在一起,漆器的用色也更为丰富,技法也更为熟练,图案表显多为宗教及当时的活型态。

秦、汉时代漆器工艺走向繁荣兴盛的的重要时期,当时漆器是贵重物品的代表,因它胎体轻便、方便使用、光泽美丽,甚至取代了青铜器。秦代的漆工业承袭了春秋战国时楚、秦的风格且加以创新。

西汉漆器到达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反映出漆器为当时人普遍使用。西汉时期,漆器的制造已有细致的分工。1959年贵州清镇平坝村汉墓出土西汉耳杯,其铭文显示西汉有素工,髹工,上工,铜耳黄涂工,画工,清工,造工等工种[1]。汉代的漆器造型多样,也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方便,出现了多子盒:的出现。器物的装饰除了彩绘刻,也出现金银镶嵌(戗金),更调配出各色的油彩以作画。装饰题材具体反映出汉代道教和巫术信奉的思想与生活内容。

漆器在汉代以后急遽衰退。桑弘羊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批评漆器成本太高,“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极大地浪费了社会生产。加上物美价廉的瓷器工艺日渐成熟,漆器逐渐脱离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围。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是以漆辉麻布造型作为漆胎,胎骨轻巧而坚牢。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种种因素使工艺美术也随之发达,在艺术、技术以及生产上,皆远超过前期。唐朝漆器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的风格,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富丽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饰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当时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生产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制作的器皿,样式多且富变化,造型简朴,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静谧为主。

元朝手工业受到相当重视,江南的嘉兴一带成为漆器产业的重要中心。官办、民办组织庞大,加上社会经济条件的允许,漆器名匠辈出。漆器品种不少,以螺钿、戗金、雕漆等制作水准最高,其中雕漆为元代漆器成就的代表之作。

明代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明初有张德刚,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2]

髹饰工艺在这时有很大的革新,结合多种传统技法,两种以上的技法作结合,不同的文饰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换,开创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雕漆带托泥宝座

清代初期制漆业承续明朝,在全国各地发展,以乾隆时期为盛,并逐渐形成各自的制作中心及地方的特色。乾隆年间以红漆造龙椅。直到晚清,清政府的政治从一片繁荣到政治腐败,整个手工业亦受到波及,除少数地区仍有贡献外,漆器制造和其他工艺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

今日中国大陆和台湾,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漆器工艺,包括福州的脱胎漆器,厦门的髹金漆丝漆器,广东晕金漆器,扬州螺钿漆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成都银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红漆器,细螺钿漆器,台湾南投县黑髹漆器等。

参考资料[编辑]

  1. ^ 《贵州清镇平坝村汉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59年 1 期
  2. ^ 明黄成著 明杨明注, 长北校注 《髹饰录图说》 总论 第9页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