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避免地域中心/存檔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早期討論

这是我刚刚想出来的,请大家讨论一下让它更完善。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09:10 (UTC)

有些条目的命名应以中文习惯命名,例如:

抗日战争,而第二次中日战争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指的是什么--Shizhao 2003年7月29日 09:15 (UTC)

习惯只是命名时的其中一个考虑,“抗日战争”这名字正是不乎合Wikipedia的大原则:中立观点,又怎可以用来作条目的名称?要避免中国中心呀!(另外请到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讨论君主条目的命名)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09:30 (UTC)
有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呀,所有中文的书籍里,都是用抗日战争一词--Shizhao 2003年7月29日 09:33 (UTC)
中立观点(与GFDL一样)是全Wikipedia必须遵守的政策,无论如何也不可违反。没有中立观点政策,Wikipedia就无法好好发展下去。
所有中文书籍都使用抗日战争,那是因为它们都犯了中国中心的毛病。我们不同,我们是国际协作的百科全书。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09:41 (UTC)
抗日战争也并不见得带有偏见,对于中国人来说,抗日战争就是抵抗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攻击的战争,既形象又中立,并没有偏见--Shizhao 2003年7月29日 11:13 (UTC)
对于日本人来说呢?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11:23 (UTC)

对于日本人来说也一样,就是中国人抵抗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攻击的战争--Shizhao 2003年7月29日 12:29 (UTC)

不是,那只是中国人的看法。从日本某些人看来,那是日本帝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一个阶段,只不过当中有些中国人反抗,所以他们要出兵震压这场支那事变。如果您在日文WP见到他们用这名称来称呼这战争,会有什么感觉?(实际上在ja:这条目是叫作日中战争)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12:55 (UTC)

那是他们对历史认识的一种似乎是中立性的偏见--Shizhao 2003年7月29日 13:35 (UTC)

又有谁人可以说“我认识的历史才是无偏见的历史”?正因各人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才要尽量去找一个令各人都觉得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抗日战争”,明显地是一个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的名字——您觉得它没有偏见,那是因为您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但这正是我们作为一国际百科全书所要避免的。日文WP的参与者也知道“支那事变”是有观点的,所以他们才用了一个较中立的名称。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13:57 (UTC)
历史总是单方面的历史,但是我们要看这种历史是属于大势还是少数人的坚持,完全的中立观点对于历史是不可能存在的。就像看待问题,只能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和少数人的看法,这其中必有差异。抗日战争的命名应该从大多数国家人民的观感出发,从这点而言,我觉得用抗日战争是合适的 --Leafdown 2003年7月29日 15:09 (UTC)
不同意。看来您对Wikipedia的中立观点政策有点误会,NPOV并不是指我们只需表达某一看来较中立的观点,或是只表达大多数人的意见。中立观点其实不是一个观点。我们的做法是把各方面不同的意见都公平地表达出来,无论那意见是多数或是少数。所以您所说的“单方面的历史”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Lorenzarius 2003年7月29日 15:32 (UTC)

抗日战争,就是抗日战争,什么“第二次中日战争”,懂得中文的人没什么人能够看得懂。换句话说,第一次中日战争是什么?甲午海战?那个在日文叫“日清战争”。不能为了中立,而中立,而忽略了历史的真相,丧失了语言的准确。中文中,那场战争叫什么呢?就是“抗日战争”而不是什么“第二次中日战争”。这种条目的存在,与中立是不矛盾。如果这种条目不能在wikipeida中出现,那么中文用户放弃wiki,只是早晚的问题了。--221.200.6.39

有多少人会使用第二次中日战争来查找这次的资料?有多少人会使用抗日战争来查找这次的资料? -- Grid 12:27 2004年5月10日 (UTC)

我支持Lorenzarius,如果[抗日战争]该词不中立,可以考虑以第二次中日战争为主名称,抗日战争为副,把抗日战争转接到第二次中日战争。如果觉得对几乎所有华人来该战争就是抗日战争,那就把华人的观点在内容中写清楚。我们应该去追求接近真理,还是去迎合大多数华人的习惯呢。我认为中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维基的立身之本。我们所要考虑的是条目的名称是否中立,而不是其他。考虑它对中国人民来说,对日本人民来说,对全世界人民来说,是否都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吗?Eastsea 13:07 2004年5月10日 (UTC)

这个想法不错,将抗日战争转入第二次中日战争真的不错,而且也宣扬了维基的中立观点。 -- Grid 13:38 2004年5月10日 (UTC)
我不同意这个意见。首先关于使用抗日战争还是使用中日战争这个名称,我们在Talk:抗日战争中已经相当详细地讨论过了。假如有人认为当时的讨论不周全的话,应该在那个基础上继续讨论,否则的话我们将不断地在不同的讨论页中兜圈子。其次,维基百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是写记录的,它写在什么名称下出了什么事。至于应该用哪个名称,那么这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百科全书的任务。否则的话我们自己就成为了这个学术讨论的一派了。这本身就违法了中立原则。在“抗日战争”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事实非常清楚,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这是世界上使用中文作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官方都使用抗日战争这个词,因此我认为维基百科在这里没有必要,不对,而是不应该自立一帜。其三,中立原则不应该成为对事实描写的障碍。就抗日战争为例,当然抗日战争对中国,也对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历史事实是,日本挑起了这场战争。这是一个事实,不能说因为这场战争为日本人民带来了苦难,因此我们就得对日本的责任避而不谈了,否则的话我们不但的确违反了中立原则,我们连记实的原则都达不到了。我在这里举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在德语维基中当然对德国入侵波兰和其他国家、对被占领国家的劫掠和破坏、对犹太人、吉普塞人的屠杀也照实写了,当然这场战争对德国同样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这并不能作为掩盖德国的历史责任的借口。--Wing 14:46 2004年5月10日 (UTC)
Lorenzarius所说的的确很了不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A杀了B,被C看见了,那么你要写下"C看见了A杀了B",如果A被判决是凶手,你要写"根据某月某日在某地某政府的判决,某政府的官方观点是A杀了B“然后再出各个人对这个事件是评价,无论A,B,C和你是什么关系,都要严格的遵守,即使这么做会被万人唾骂,我们的目的不是记录所谓的真理,而是把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肯定的事实都记录下来。我们要记录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事实,而是把所有人眼中的事实都写下来让所有人看,并且完全不在乎后果是什么,我们应该记录“在日本的一些民众看来:这场战争是日本帝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一个阶段,只不过当中有些中国人反抗,所以他们要出兵震压这场支那事变,在绝大多数的居住在中国大陆的人看来:这是一场反对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战争”,即使所有的日本人都赞同中国人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只能写下“在居住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绝大多数人看来: 这是一场反对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战争“,而不能只写下”这是一场反对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战争“,即使我们这么做会得罪所有的中国人,会被所有的中国人骂作”汉奸“,我们依然要这么做。这才是中立的原则。司马迁被汉武帝阉割,但是他依然记录了汉武帝的功绩,他排除了个人的好恶,我们要作的,就是超越司马迁,排除一切我们灵魂深处旧有的一切观念,不参杂任何个人感情,这才是WIKI的精神Shishishishi 07:44 2007年3月13日 (UTC)



近期我看见一些比较敏感和引起民组争议的题目如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等多次被删。我们应该是不是想一想以一个中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题目。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当然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对日本人民也是十分痛苦的。事实上战争对双方都是不利的。维基战区加拿大集团军司令 (对话、留言按这里) 22:58 2004年3月19日 (UTC)

“抗日战争”这个名称不够中立吗?如果此名称有违中立原则,莫非连“侵略”之类的词都要改为“进入”了?那和日本篡改教科书有什么差别?Jameswong915 01:56 2005年1月20日 (UTC)

叫「中國抗日战争」較好Wayne of Hsinchu 08:41 2005年2月12日 (UTC)

(以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實上我也是很厭惡看到有些以中國為中心的資料。中國政府長期以來都封鎖台灣的資訊,讓中國的人民一直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卻特意的封鎖 *.gov.tw 的網站。 對內又宣稱什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還把台灣的總統選舉講成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這算什麼? 台灣人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力拼言論自由幾十年的成果,到今天台灣人想要對自已生活這麼長久的土地,做任何決定還要由中國來管? 那些口口聲聲講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人,請你們能告訴我,中國哪天在台灣執政過了? 等到有天中國真的派解放軍來侵略台灣,那台灣人民又會怎麼想? 特別是在中國經商的台灣人,他們投資中國,自家卻被侵略,又怎麼想? --Rickz 14:25 2004年5月10日 (UTC)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什么中立的观点,孔子写〈春秋〉,有春秋笔法;司马迁写〈史记〉,笔下自有褒贬。美国之音,BBC,何尝不是将西方的观点传播到东方。我认为,中文的维基百科,应体现华人同文同种的风格,应该是非分明,所谓“中立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写作者,心平气和,少一些感情色彩,多一些事实记述。--fangz

看來您誤會了維基百科的中立觀點基本政策。實際上中立觀點並不是一個觀點,它指的並不是世上有某一個觀點是中立無偏見的;中立觀點政策實質上是要求寫作者把爭論中每一個觀點都要公平地表達出來。 --Lorenzarius 10:37 2004年6月20日 (UTC)
“少一些感情色彩”是很正确的,但您话中的感情色彩并不少。“宣稱什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这不是中共的“意旨”,想必您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反对票通过《反国家分裂法》的事情——这些代表可不全是中共党员,而据我所知,投票的确是无记名投票。关于中国的执政——你是否认为清政府/清国不是中国?那么中华民国是谁的继承者?在台湾,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所以,“侵略”一词我认为不合适。

关于“解放”这个词汇

刚刚看到一个问题,相声这一条中说“1949年中国解放”,其实这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这个词是否合适呢?是否具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心的意味呢?--hunry 15:39 2004年9月20日 (UTC)

这个词汇绝对不中立。我可以接受把但是相对于日本侵略中国后夺回的土地称之为“解放”。——希望这个不会出现“抗日战争”这样的争坳。目前很多关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的条目当中发现用“解放”来描述中国共产党获得某地控制权的事件,例如在格尔木。个人感觉这是严重违反中立原则的。不知道对于前一种情况,Wiki有没有约定俗成的修改惯例?“某年月日,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了某某某地?”——似乎听上去有点古怪?--咕咕咕 (What's in your mind?) 12:16 2005年6月22日 (UTC)
解放是用来表明战争的正义性的,在内战中,任何一方都是正义的一方,都可以称为“解放”,但在对外战争中就不必了,还是用“占领”合适。--222.134.118.150 09:23 2005年8月18日 (UTC)

移出的内容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在互聯網上設下政治審查,除非用戶懂得繞過審查的技術,否則很難在中國,就一些具爭議性的條目,或與政治、歷史相關的條目,取得準確的資料撰寫條目,或對條目作出查核工作。一旦要對與政治、新聞、傳媒等敏感問題相關條目作出編輯或刪除要求,中國的維基人可以要求來自海外沒有類似審查地區的用戶,例如香港和台灣,替你進你進行查證工作。當然,這一切要在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進行,而作出這類查證工作,有可能要冒著遭到執法機關滋擾的風險。

并没有如此夸张。而且这有违维基百科的宗旨--百无一用是书生 () 09:35 2004年12月2日 (UTC)

如果中文維基要建立公信力,那你必須保證所有管理人或編輯者,可以公平無礙找到互聯網一切可以找的東西。如果任由中國的維基人單憑中國Google有限經過濾的資料,評斷其他人編輯的東西,那中文維基肯定成為眾多語文維基中最聲譽掃地的一個。

這樣,我會建議繁體維基與簡體維基分家。--Martinoei 12:01 2004年12月2日 (UTC)

中文版并不倾向任何政治观点,维基百科编写所使用的材料也并不仅限于互聯網上的内容,您这样做就是在制造用户之间的不平等,维基百科的中立政策就是可以没有偏见的表达各种观点。何况,互聯網上的资料也不能代表一切观点。而且就维基百科的立场而言,任何人都可以評斷其他任何人編輯的東西,无论对错。讨论的结果只是为了让维基百科变得更好。--百无一用是书生 () 12:14 2004年12月2日 (UTC)
但問題在,一旦要投票刪除或修改時怎辦?--Martinoei 18:12 2004年12月2日 (UTC)
修改可以讨论,投票删除可以投票呀--百无一用是书生 () 18:24 2004年12月2日 (UTC)
但問題在於,中國用戶在人數上佔了絕對優勢--Martinoei 05:46 2004年12月3日 (UTC)

基於中國有網絡審查的現況,希望港澳台和國外的用戶可以多下點工夫,討論時儘量羅列證據,我相信理性討論比限制投票權有助解決問題。-- Gakmo Talk [[]] 06:19 2004年12月3日 (UTC)

  • 在条目正文中适当表述观点、讨论页中讨论都不会有太大问题。维基的参与者还比较理智,若有人不讲理可到Wikipedia:聊天页面反映。我想黄先生的观点可以合理加入到神五等不同条目中,这样既能回避争议,又能达到共享知识的目标--冷玉 06:26 2004年12月3日 (UTC)


"另外请避免使用「內地」指中國大陸,「內地」僅適用於地理學上的「內陸」之意 "

——同理,是不是“大陸”二字也應被禁止呢?“大陸僅僅適用地理學上的大陸之意”

Eternal 10:53 2005年5月7日 (UTC)

可以叫“中国大陆”Armor 22:45 2005年6月12日 (UTC)

可以,但是要确保有中国二字。那也可以叫“中国内地”。--咕咕咕 (What's in your mind?) 12:16 2005年6月22日 (UTC)

中國(有歧義)就是地理上的指中國大陸,或管治上指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效管治地區,或民族上相信自己是中國人所產生的虛擬社群的主流聚居地。(not registered, 7 Dec, 23:00 HKT)

“历史例子”中的问题

历史例子 中国中心:“岳飞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上面那句话是谁说的?有根据么?“民族英雄”加在岳飞头上本来就不合适。

(加注討論) 「民族」這個詞語也容易成為中國中心。中國與歐洲不同,中國要到達二十世紀才普遍地有民族的觀念,連毛澤東在搞湖南獨立時也承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民族觀念(見毛澤東早期文稿),隨便把一九二零前的中國想像成一個成熟的民族國家,那是非常偏離現實。當然很多民族在未成為民族國家之前也有很多民族神話,但把地方神話與地方幻想當成事實一樣陳述,例如說「女渦是中國的守護神」或「林則徐是民族英雄」,這就是塗上地方色彩了。(not registered, 7 Dec, 23:00 HKT)

避免本位中心

避免本位中心:维基百科是按照语言划分的,然而中文维基百科也仅是根据此规则使用中文,她并不是任何国家的百科条目。来自世界每个地区的参与者都要避免各自的“国家中心”。如果您是来自中国地区的参与者,请一定要努力避免“中国中心”。如果您是来自台湾地区的参与者,请一定要努力避免“台湾中心”。

--166.111.159.226 18:32 2005年10月26日 (UTC)

「避免中国中心」更名討論

以下內容移動自互助客栈

建议 Wikipedia:避免中国中心 改为 Wikipedia:避免本位中心

避免本位中心:维基百科是按照语言划分的,然而中文维基百科也仅是根据此规则使用中文,她并不是任何国家的百科条目。来自世界每个地区的参与者都要避免各自的“国家中心”。如果您是来自中国地区的参与者,请一定要努力避免“中国中心”。如果您是来自台湾地区的参与者,请一定要努力避免“台湾中心”。

--166.111.159.226 18:36 2005年10月26日 (UTC)

同意,如果得到多人用以的話便實行吧。zzz....很睏I.H.S.V. (叫醒我) 19:29 2005年10月26日 (UTC)
「避免自我中心」、「避免本國中心」如何?-- Tonync (talk) 01:30 2005年10月27日 (UTC)
  • 同意这个提议,但最后可能要投票决定最后的名称。大家可以先提可能合适的名称。--瀑布汗 瀑布屋 01:37 2005年10月27日 (UTC)
支持,符合wiki精神。--Smartneddy淘气的金丝猴 (Talk) 02:07 2005年10月27日 (UTC)
支持!地域中心並不一定是中國中心,因為維基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Wengier留言) 02:10 2005年10月27日 (UTC)
支持作變更,「本國」或「地域」都不錯。--ffaarr (talk) 07:57 2005年10月27日 (UTC)
我觉得"地域中心"比较好一些,比较中性,而且充分表达了含义。"本国中心"这个用语可能会引发关于台湾属性的争议,我个人建议避免在这里引发争议。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香港、澳门等地区。--166.111.159.226 08:45 2005年10月27日 (UTC)
支持这个意见。--Riemann 02:47 2005年10月31日 (UTC)

进一步的建议:将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或其它的名称)作为主条目,现在的Wikipedia:避免中国中心作为子条目保留,同时建立对等的子条目Wikipedia:避免台湾中心;若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我建议主要使用"避免地域中心"之类的用语;若没有特指,提及避免中国中心时应同时提及避免台湾中心。

--166.111.159.226 09:44 2005年10月27日 (UTC)

以上內容移動自互助客栈

中国中心这个例子我觉得不恰当:凤山:“行政划分: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非中国人不一定知道云南省在中国;况且台湾高雄县的县治亦称凤山,且有新旧之分,旧城为今左营区,今日则在凤山市) 没有中国中心:“凤山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政府行政中心是凤庆城。” 因为是中文维基,省级应该没有问题了,而且,云南、台湾、上海、香港、新加坡,基本上还是一个层级的,如果云南省都非要加中国不可,台湾是不是也要加上中国台湾或者中华民国台湾?非中国人不一定知道台湾在中国(中华民国)。这样有点吹毛求疵、太过了,而且显得很累赘。中文中,省级名称就足够了,毕竟不同于英语,使用英语的国家数量大概可以和使用中文的省级单位的数量差不多吧。尽管使用中文也有全球性,但是会看中文百科全书的一般都会知道某某省(以及直辖市)、以及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这些地方。 海纳百川如实开放包容尊重 12:52 2005年12月18日 (UTC)

所谓"避免地域中心"这一表述绝对是有语法上的问题的,让人看了觉得很别扭.应该换为"避免地域本位意识".

我省、我市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 我剛才把泉州的地理一節稍微整理,主要是把段落格式和標點符號改得與維基百科其他文章一致。在修整的時候,看到文中有兩個地方把「泉州市」稱為「我市」。我猜這是從什麼官方文件中抄下來的吧?所以會有這種情形(這樣算不算出處可疑啊?)
本來很擔心這種情形很多,還好,用Google去查,發現這種情形還只有幾件:我省有3項、我市有8項,排除引文和討論頁的部分,算起來兩者合計5項。比我想像會中應該有的數量少很多。真是萬幸!--mingwangx 10:50 2006年2月16日 (UTC)

含有“我市”的福清已经被查明存在大量侵权的地方,回退到干净版本:P,看来这些“我〇”有必要注意审查,看看“我县”“我国”怎么样?--學習第一|有事找我 10:56 2006年2月16日 (UTC)
用Google查我縣有2項。但是我國就多了,高達474項。這下子有的忙了。--mingwangx 11:01 2006年2月16日 (UTC)
有几个似乎是google镜像页面的问题,早已被修改,我市/我省应该已经检查完了,“我县”我这儿反而是查不到(一个没有)那个“我国”-_-||希望都只是单纯的文献引动导致的。--學習第一|有事找我 12:58 2006年2月16日 (UTC)
要不要查查本國本市本港本校等?我都改過不知多少了……--minghong 04:11 2006年2月17日 (UTC)
有些用「本國」的地方,意思是「該國」,並不一定是地域中心的用語,但當然改為「該國」會較好。--Hello World! () 08:51 2006年2月17日 (UTC)
用第三人稱的「該」會比第一人稱的「本」還妥當。--Ellery 06:53 2006年6月6日 (UTC)

這幾篇文遣詞十分古怪:韓國真耶穌教會史臺灣真耶穌教會史中國真耶稣教會史 --Hello World! () 07:00 2006年2月19日 (UTC)

政治例子中的第二条例子必须删去

在中国中心的政治例子中,有这样一条:

  • 中国中心:“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没有中国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聲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是,实际上,以这条做例子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首先,中国一词并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它同样是中华民国的简称。

其次,在这个世界上,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名为台湾的国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承认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或者承认台湾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与中华民国建交的国家)。也就是说,台湾或者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是属于中华民国,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台湾属于中国这一点是明确的、不会改变的。

虽然,持有台湾独立观点的人士并不赞同这一说法。但是,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个论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仅仅是极少数人所持有的观点罢了。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人所持有的这种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就把该条作为中国中心的例子,是严重地违反中立观点的。

SuperMouse 15:37 2006年6月18日 (UTC)SuperMouse

想了很久,的確不太對勁。「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的確有觀點上的問題,但「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的主權由中華民國有效行使」是個客觀的事實。而台灣屬不屬於中國?大哉問,Talk:台灣問題有許多評論。 我這樣改如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中國只有一個,且台灣屬於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雖然我還是沒把握寫的很好... --笨笨的小B | 茶飲 08:00 2006年6月24日 (UTC)

路過插咀:我認為應該簡單地改為這樣便可: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心:「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 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惟現時台灣是由中華民國實際管轄。)」括號這句可以考慮是否寫出來。

-- Kevinhksouth (Talk) 08:11 2006年6月24日 (UTC)

其實上文的例子仍然是中國中心的例子,而且,未經討論就直接刪去內容,也很失禮,我認為此例應該立即補回,然後經理性討論才給予刪除。 首先指出,無論台灣國是否存在,都不影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中國中心性質,這是不需要涉及台獨信仰才可駁斥的的非中立說法。SuperMouse 舉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及其邦交國的官方立場,本身已經不自覺陷入「中國為主」的想法裡。我們忘卻「主權國」的國際外交遊戲只不過是用來簡易解決紛爭的方法,把一些人群劃成法人,一些人群劃成非法人,因此有些人在國際政治上面前根本不是人,但在我們討論事實,這些人仍是自然人,不需要我們承認與否,也不必理會這些自然人在聯合國有沒有代表。如果我們把主權國當成「必需被承認才算存在」,雖然這不算是中國中心,但仍然是一項偏見,只少在學術層面上是偏見,因為世界仍然有不需被承認的主權國理論。我們不應把大多數迷信的事說成中立事實,有些規則的訂立只是為了政治方便,但在我們面前,我們只可以說聯合國訂立什麼規則或作出什麼決定是事實,但不可以等同說那些規則與決定內容本身便是事實,即是是主權也是一樣,沒有紛爭的主權當然可以算是事實,但請勿利用「主權」這類空泛語成為壓制紛爭的理由。

-- (not registered, 2006-Dec-7 23:57 HKT)

這個討論很久未有更新了。 很贊同Kevinhksouth的建議改動為: 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Scissorhands (留言) 2007年12月5日 (三) 09:12 (UTC)

正體文化中心與簡體文化中心

在一些情況之下,例如「訊息」與「信息」,也會出現地域中心的問題,而且顯示方式並不是政治或民族觀念上的自我中心,而是出現正體文化中心不尊重簡體文化,反者是簡體文化中心不尊重正體文化的情形。「信息」並不是「訊息」的簡化字,也不是語意相等,但是為了互相尊重,在不涉及語意差別的情形下,「訊息」在簡體字中應該翻譯成「信息」,反之亦然。文化上應該採用包容文化差異,不應該利用語文中顯示「正體字是中文主流」或「簡體字是中文主流」的心態。-- (not registered, 2006-Dec-8 1:20 HKT)

政治例子中的第五条例子必须删去

第五條例子:

  • 沒有中國中心:「聯合國與主流國際政權視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

理由如下:

  • 「主流國際政權」的定義並不明確,並且與不同時期的國際情勢有關。例如蘇聯解體之前,應也算是主流國際政權之一。
  • 即便是公認的主流國際政權,其外交政策也不見得會維持不變。維基百科不宜基於特定時期的狀況認定某政權的外交觀點。
  • 聯合國並無決議案做出上述的表述。

因此這個敘述仍有中國中心的嫌疑,以之作為範例似乎不妥,建議刪除。


Taedlar 2007年10月9日 (二) 10:19 (UTC)

贊同。這個例子的詞語有幾個含糊之處。

「主流國際政權」欠清晰定義,何謂「主流」?是指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安理會成員國?七大工業國?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國家?還是其他?

另外,「中國」也是含糊的概念。因為它既可指文化上的中國(即「中華文化圈」),也可指政治上的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排名不分先後)。

還有,「視」也是一個含糊的動詞,因為如果我們暫時理解「中國」為一個政權的話,據我所知,聯合國並無任何相關決議、聲明宣稱「台灣是中國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聯合國只是在70年代末接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強之一的代表,取消了「中華民國」的會員資格,但並未因此而宣稱「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那麼,「視」是甚麼意思?

因此,在如此含糊的語句裏,即還未弄清其語句的內容時,根本談不上這語句有沒有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為中心」,故贊同刪除此條。

Scissorhands (留言) 2007年12月5日 (三) 08:36 (UTC)

「中文是華人的語言」並無不妥

「中文是華人的語言」一句不暗示中文是華人專利,例如「日語是日本人的語言」、「基督教是美國人的宗教」等句子並無不妥,大家都只是一個事實陳述(Statement of fact)。不少外地人例如台灣、香港人也懂得日語,「日語是日本人的語言」依然是正確的,無日人中心的成分,除非句子改爲「日語只是日本人的語言」。 219.78.51.128 (留言) 2009年3月22日 (日) 04:59 (UTC)

「日語是日本人的語言」是正確,但「基督教是美國人的宗教」卻不正確,相當多美國人不信基督教,而且越來越多美國人不信各種宗教包括基督教。美國人也包括華裔美國人,典型的美國華人信玉帝觀音而不信基督教。信基督教的不只有美國人,菲律賓人、盧旺達人之类,都有大量的信基督教。基督教是猶太民族宗教文化或者猶太教衍生出來的宗教,那是正確的。Chineseamerica (留言) 2009年3月23日 (一) 11:53 (UTC)

案例说明不要采用有争议性的案例。应采用毫无争议的典型案例。华文是华人的语言,中文是中国人的语言,都没有错误。并没后说华文是华人的语言,就不让其他人学习使用。 -Sikes (留言) 2009年3月23日 (一) 11:21 (UTC)

尽量避免任何主观的用语,如果说“英语是英国人的语言”,那么会有很多人不同意的,因为许许多多的美国人、新加坡人都说英语、以英语为母语,但他们不是英国人。反之,有些英国人如苏格兰、威尔斯人、北爱尔兰人也会不同意的,因为他们的母语是苏格兰语、威尔斯语、爱尔兰语而不是英语;
同样的,如果说“华语是华人的语言”,那么,在马来西亚东马,有不少土著原住民都会说华语写汉字的,反之,在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也有许多自认是华人的人却是不会说华语的。
真正没有民族中心的说法是,“华语是中国大陆、台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少海外华人所使用的语言”等等。——白布 (留言) 2009年6月25日 (四) 14:08 (UTC)

WP:避免地域中心是否有被滥用的趋势?

这个方针在涉及两岸四地内容的讨论时经常被提出,但在下认为目前对方针的适用明显的扩大化了。

观方针中所说的各种情况,除了地理方面的第一种之外,全部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当这些文字被区域外的人使用时,有可能产生错误。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并不符合方针中所列特征的情况也被说成是地域中心。例如亚冠联赛中只列出了中国大陆的参赛记录所以被折叠处理,又如有人认为中国大陆乡级行政区模板中因为有注音等其他标注读音的方式所以不应该出现汉语拼音标注等等。而这些内容实际上是有用的。

我认为方针内容的扩大解读会影响编辑质量,因此希望各位考虑,是否应该把“什么不是地域中心”类似的内容在方针中更加明确(目前只有一句“在中文維基百科,一般性的條目內容上的中國中心或者華語圈中心,即側重介紹中國或者華語圈自己的內容,是適當的”)。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Rafom對話貢獻)於2009年5月21日 (四) 00:10加入。

雖然此原則的確常有遭濫用的狀況,但是在處理內文編寫時注重比例原則,仍然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如果主題是一家來自歐洲或美國的連鎖零售商,但內文卻全在介紹該廠商於中國大陸或台灣的展店分佈且寫得鉅細靡遺時,這就是錯誤的比例)。—泅水大象 訐譙☎ 2009年5月21日 (四) 02:50 (UTC)
确实有被滥用和扩大的趋势,关键问题是:避免地域中心被曲解为避免中文中心。这里是中文百科,中文相关内容占多数是应该的,而同样非中文相关内容无论从条目数量、条目内的比例、内容质量来说都不及中文内容,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应该的。
就说亚洲冠军联赛的问题,实际上中文世界存有的绝大多数资料都是与中国大陆的球队有关的,为什么?因为这实际上是中文世界最关注的内容,直到今年新加坡有一支球队进入正赛之前,也是唯一有资格参加这一比赛的“中文系”地区。中文资料最多、最齐全,所以被收录到中文百科,有什么问题?如果有人有兴趣弄日本球队、韩国球队、伊朗球队的资料,没有人阻拦,但是并不能以没有其它地区相等内容为借口就阻止中文世界相关内容出现。这就好比说中文百科没有被英文文化视为人民英雄开山鼻祖的en:Boudica,所以我们不能写黄帝炎帝一样。
记得科举条目复审的时候的某个争议还是没有详细介绍越南科举、日本科举,被认为地域中心所以不应该作为特色条目之类。不要忘了,百科是反映、记录现实世界知识状况的,而不是主动创造知识。试问整个中文世界有多少人关心、了解越南科举?整个中文世界有多少相关文献记录越南科举?和中国科举比较一下比例是多少?当然并不是说现有中文世界相关内容少,我们就不能写。但是现有中文世界相关内容少,就不应该强求任何人写,同时不应该以“防止地域中心”为理由阻止中文世界实际大量关注的内容出现。—Msuker (留言) 2009年5月25日 (一) 06:32 (UTC)
中文维基百科反映的是全世界人类知识的摘要,而不是中文世界的人类知识的摘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5月25日 (一) 07:50 (UTC)
這裡的問題大家都清楚,但當這個知識因為另一邊的資料不夠時,是不是就變成否定資料夠的那一方面的理由呢?如果以維基的角度,應該是等其他人補充回缺失的部份,現在卻是資料充足的部份受害,這又是不是合適的呢……--onsf (留言) 2009年6月7日 (日) 07:01 (UTC)
回应一下大象的观点,作者原意以何种比例写条目是作者的自由,只要内容本身没问题就行。至于一个条目内容不合比例可以作为评选优良和特色的一个指标,但是并不能作为不让人家写的理由。还有就是一部分内容是否写的过于琐细不是看它与其他内容比例如何而是这部分内容本身是否有如此详细书写的必要。所以即使是在欧美的连锁商条目中都只写中国分店的内容也很可能只是欧洲分店的内容还没写而已,并不一定是错误的比例。至于分店内容是否有必要写的过分详细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跟地域中心是没有关系的。  Mu©dener  留 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04:49 (UTC)
我想大象只是舉一個例子,分店網是瑣碎內容,但是在無總公司歷史的情況下詳細介紹該公司的大中華地區分公司歷史恐怕就不太妥當了。當然,就算條目是地域中心,除非是非百科內容等提刪、移除理由,否則需要的是掛上{{globalize}},然後留待其他人擴充,而不是把地域中心的內容刪除。—Altt311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12:55 (UTC)

中立、客观用语的界定

關於中華民族中心

應該擴大定義為民族主義中心,因為這可以包含如:大和民族中心,例如寫入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其實,在日本北海道與本州北部沿海就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阿伊努族(日語:アイヌ Ainu;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蝦夷人)。—安可(居住地:酒館-職業:詩與歌之演者) ~更新日期: 2010年7月14日 (三) 09:08 (UTC)

( ✓ )同意-TW-mmm333k (留言) 2010年7月14日 (三) 09:21 (UTC)
( ✓ )同意,現時日本還有琉球族--Ws227 (留言) 2010年8月17日 (二) 11:34 (UTC)

关于避免地域中心方针的问题

在“避免其它地域中心”一节,说:

在中文維基百科一般性的條目內容中,中國中心或華語圈中心側重介紹中國或華語圈區域自己的內容是適當的,而不要重點性地介紹中國或者華語圈以外的內容而造成喧賓奪主。

这种表述是否就是一种地域中心呢?在中文维基百科侧重中国中心或华语圈中心的内容是适当的?重点介绍华语圈以外的内容则是喧宾夺主?这种表述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地域中心和NPOV问题。中文维基百科不应该侧重于某种文化/语言下的内容,而是应该公平表述(所谓公平表述,可以参考WP:NPOV#不合理的比重)。目前方针的这种叙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地域中心的表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1日 (日) 13:22 (UTC)

是以前反对英文中心时遗留下来的吗?—Snorri (留言) 2010年8月1日 (日) 13:43 (UTC)

我最近有將「維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此頁面潤過稿,但我基本上只有改錯字和調正用法錯誤的標點符號與語法,並沒有擅自更動語意。若是大家對於此句討論出需要調整的方向,我可以再協助更改。-TW-mmm333k (留言) 2010年8月1日 (日) 14:30 (UTC)
  • 我想這並非是「不合理的比重」問題。對於條目名詞概念本身產生重要影響的內容(即使來自華語圈以外地域),亦當可以在辭源、歷史等做主要或特別介紹,以準確表述條目含意。至於舉例釋義部分,在中文維基百科中,以華語圈為主,我想並無不妥。

  在「政黨」條目中,歷史介紹基本使用了歐美地區的有關內容,因歐美地區內容被認為是對政黨概念「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在產生和歷史等介紹中,歐美地區為主,應屬合理。但仍建議次要的加入華語圈政黨產生歷史的簡述。

  而政黨並非英美特有,今時今日,中港台政黨與英美法政黨並無地位的差異。在中文版條目下的對現代世界各地政黨的示例介紹中(政黨#世界各地的政黨一節),以「中華民國政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香港政黨」為主,則是本地撰寫人和閱讀人自然的側重,並無不妥,並不會影響辭意絕對概念的表述,相反的,會幫助使用者更好的理解條目內容。惟應使用中立的語言詞句。亦仍建議次要的加入其他現代世界主要地區政黨簡介。


  我經常查閱一些跨地區的條目,對於非中文區的事物,通常會去相應地區語言版本的條目去瞭解,比如個人手持式電話系統,當我想知道其在日本的情況時,我會打開日文PHS條目,來查看它在日本的情況。

  相信其他使用者也會經常有此經歷,當一個懂中文的歐美人想要在維基百科瞭解中港台政黨概況時,他會試著打開中文版條目,如果完全沒有看到中港台政黨,就連舉例介紹中亦全是英美法政黨,會不會感到很奇怪,和覺得「噢,是不是只有英美法才有政黨啊…」?


  維基百科各個語言版本,並不是簡單的互相翻譯,各個語言版本有所不同應屬適當。對於翻譯的外文條目,那個語言原先自然的地域側重,也會在不斷的改進當中, 自然的有所變化。如果如此刻意要求絕對禁止出現本區地域化內容,由於真理的一元性,維基百科各語言版本恐終將變成與機器翻譯無異。

  維基百科是秉承中立的百科全書,對於百科全書而言,不應考慮詞彙「敏感」與否,亦不應受到任何內容審查或「和諧」

  以下的舉例未必準確而僅供參考。當我們安裝中文版Windows XP,預設有注音、倉頡等中文輸入法,而沒有法語、日語等輸入法。如要使用法語、日語輸入,需人工添加。中文版Windows XP把中文輸入法放在主要位置,並非是不公平設計,而是因為中文版本身是主要面對中文用戶。而這並未改變Windows XP可以提供完整多語言支援的特性,且這種多語言支援並不偏向於任何一種語言。

By:Sakuradate (留言) 2010年8月2日 (一) 12:51 (UTC)

楼上说的很对。中文维基首先要考虑到中文使用人群的习惯,一味的以“防止地域中心”的名义来行事未免过于僵化。--玖巧仔留言 2010年8月2日 (一) 13:19 (UTC)

有个办法是,在介绍某事物在世界各地的情况时,把具体的内容分散到各个子条目去:正如优良条目西班牙同性婚姻那样。这样做的话,总体的介绍完全可以按照更大的地区(如东亚、北欧等等)来划分,然后通过大量的链接将读者送到他们感兴趣的子条目去。这样能在独立的子条目中完整充分地介绍单独地区的各种情况,根本不会背上地域中心的包袱。而在总体介绍上,既能解决总体介绍因侧重不同而造成的诸多争议,还可以让总体介绍避免因介绍国家不完整导致的地域中心问题。--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8月2日 (一) 13:57 (UTC)

不是不能出现本地事物,而是应该根据条目主题看是否有必要加入本地区事物。Sakuradate说的问题正是维基百科的一个大问题,也正是WP:NPOV方针所要极力避免的问题。这和windows的例子完全不同。一个理想化的维基百科条目,其最终的版本必然是各语言版本在内容上趋于一致(当然在表述上会有各种表达方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3日 (二) 02:52 (UTC)
本地或華語圈事物應該要有,但不應完全側重於本地或華語圈的內容,如果各地相關內容平均分配,那就既不會喧賓奪主,又不會地域中心。方針有必要修改--Ws227 (留言) 2010年8月3日 (二) 03:04 (UTC)
关于上述方针文字是在此时加入的[1]--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3日 (二) 03:42 (UTC)
在一个普适于整个人类的主题中,“各地相關內容平均分配”并不现实。首先,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每个国家一句话,都要200多句,如果以一句话15个汉字算,那就要至少3000字,也就是9k字节,已经远超一个新条目推荐的字数;其次,参考WP:NPOV#不合理的比重,平均分配将是一种不公平的表述,因为少数观点与多数观点有相同的比重,违反NPOV原则--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3日 (二) 03:48 (UTC)


  • 理想化的維基百科條目各語言版本也許將是「趨於」一致的,然而由於地區性語言習慣,認知範圍乃至思維方式自然產生的地域性偏重卻是難免長期存在的,這並不應成為一個缺陷,相反卻是遵循了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不合理的比重,也適合了用戶的需求。


  1. 實際撰寫能力影響: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用戶而言,條目中的中港台內容也許80%的人會重點閱讀,10%的人會去修改完善,而英美法內容也許只有10%的人會注意去閱讀,0.1%的人能夠去修改完善。使用者的關注度和實際能力決定了華語圈內容會更受到關注,和有更多機會被修改完善,所以本語言區的內容才自然的更加趨於完整、準確和具體。維基百科乃是自由的百科全書,不斷接受著用戶的改進,永無止境,並非類似大英百科全書僅由數名專家編篡而成,在某日定稿出版。

  2. 流行程度和更受歡迎的觀點:根據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不合理的比重的有關指引,

條目不應給予少數觀點與更受歡迎的觀點同樣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應包含極少數的觀點

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文維基百科當中,現時中港台政黨內容是受歡迎的,至少未淪落到「極少數」的程度,儘管在英文版中可能鮮有人問津;
  正如同:在日文維基百科當中,日本麻將內容是受歡迎的,至少未淪落到「極少數」的程度,盡管在中文版中可能鮮有人問津;
  如果在中文版政黨條目因英美法對政黨影響較大而僅僅允許介紹英美法政黨,或在日文麻將條目中因麻將在中國誕生而禁止介紹麻將在日本的情況,海納百川的維基百科也許會淪為歷史或專業研究者才會問津的晦澀難懂的超精煉資料庫。
  維基百科陸續提供了舊版界面,純文字版,手機版;中文維基百科設計了完善的繁簡轉換系統,都是為了使其更易於用戶使用,如果以過高的影響度等標準,一味要求將本語言區的內容刪除,人為的使用戶難以找到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將是有違維基百科初衷與自由特性。
  將所有地區內容全部羅列固然不現實,但本語言區的內容,經常是更受歡迎,更流行,更受關注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理應重點介紹。即使在介紹歷史或起源時,全局影響較另一地區(如英美)小,亦應獲「次重點」之位,並加以簡單介紹。當然,這應根據不同情況加以安排。

By:Sakuradate (留言) 2010年8月3日 (二) 12:09 (UTC)

我很难认同你的观点。维基百科开宗明义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全人类的知识概要,而不是建立一个中国人的知识概要。如果因为是中文版就要特别关照中文圈的内容和观点,并不是一种中立的行为。或许一些观点在中文圈很流行,但是把它置于全人类的视角,或许可能就是少数观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3日 (二) 12:49 (UTC)


  • 並非是「中國人」(或台灣人,香港人,以華語做為母語人士)的視角,而是在全人類視角看來(包括可理解中文的歐美人,日本人,韓國人,非洲人,愛斯基摩人等),華語圈的事物亦理應是中文條目中較受歡迎的內容--因為我想即使是非以華語做為母語人士,在特別前來檢視中文內容時,亦不能不說是有對以中港台為中心的華語圈文化、社會、政治、科技、經濟等進行了解的傾向。
    By:Sakuradate (留言) 2010年8月3日 (二) 15:24 (UTC)

在中文维基百科使用中文的人写的条目很容易写出与自己相关的内容和自己熟悉的观点。而在其他语言维基百科内也有类似的现象。究竟是不是应该趋同,这个不好说……--zy26 was here. 2010年8月4日 (三) 00:32 (UTC)

我觉得所谓的适当就是使本地内容和国际化的内容有一个好的平衡。只有欧美显然不行,只有华语圈的内容看似更满足于用户需求但并不符合维基的初衷。因此一半一半的分配比较恰当。如果是一些确实主要是在非华语圈的事物或者华语圈内不具代表性,可以三分之一说华语圈,三分之一说最具代表性的,三分之一说其他地区的普遍情况。当然,这个比例是需要作者自己拿捏的,也取决于作者自身了解的范围和程度--教父 (留言) 2010年8月4日 (三) 04:42 (UTC)

如此的话,将NPOV置于何境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5日 (四) 02:49 (UTC)
這並非將"WP:NPOV"置於某種令人不悅之境地,而恰恰是遵循中立觀點的表述方式。因為根據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不合理的比重所述:

根據吉米·威爾士在2003年9月於英語維基百科的郵件列表里給出的解釋:

如果是多數觀點,那麼提及普遍接受的參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證實它;
如果是重要少數觀點,那麼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擁護者;
如果是極少數(或極有限)觀點,那麼它並不屬於維基百科,無論它是否真實,無論你是否能夠證明它,除非它出現在一些補充條目中。

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

這內容比重的決定(包括極端時「存在與否」的決定)中,流行程度乃屬重要因素,並非僅根據概念影響力(無論是學術上被確認的「影響力」,或是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所認定的「影響力」)。此時更應立足於大眾立場評估流行程度。在中文維基百科條目中,阿拉伯語,泰米爾語圈的事物可能是缺乏流行性的,但華語圈的事物恐怕很難有機會缺乏流行性。反之,西亞、北非事物又是在阿拉伯語維基百科中因具有流行性而應獲適當介紹的內容。 By: Sakuradate 圏外 2010年8月5日 (四) 03:22 (UTC)

这里的流行度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的吧?我觉得你的看法有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5日 (四) 07:04 (UTC)
根據上述說法,流行程度確定於「可靠來源」。這難於以特定人群界定(全人類或某一人群範圍)。我認為中文維基百科自然會產生更多中文來源(無論是否有被直接選用並列於條目當中),而中文來源自然也體現中文使用圈的常見事物受一定程度關注(並非說,華語圈事物一定是一等受關注的,但在中文版中,往往受到一定程度關注,這種程度會高過其在其他語言版本的情況,而往往使其至少擁有次要位置而獲得一些介紹,而不至於到「極少數」或「完全不」流行--很難想像存在一種東西,使全體華語用戶都對歐美、日韓、非洲等部分感興趣,而惟獨對有關身邊的描述視而不見,除非這種東西完全不存在於華語圈,如:富士山,便顯然無須介紹「在中國(香港/台灣)的富士山……」)。

By: Sakuradate 圏外 2010年8月5日 (四) 11:15 (UTC)

可靠来源从未限定过必须中文,而是任何语言都可以,只要“可靠”,因此不会有你的这种顾虑。因此流行程度也是全球性的,因为可靠来源是全球性的。政党没有必要列出中文圈各地区的政党,因为他对该概念本身没有什么重要影响和极其特殊的性质,同样,其他条目也是应该这样处理,例如物理学史没有必要开几段专门讲述中文圈的物理学发展史,大爆炸完全没必要阐述中国科学家的一些观点(至少目前中国科学家在此理论上没有什么引起国际科学界关注的创见),这都是同一个道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6日 (五) 03:07 (UTC)
我想這便需要根據存在的來源,以「人之常情」來推定其流行性狀態了。「大爆炸」是講地球的起源,這並不存在於今日,也不存在於中文產生後的任何歷史階段,自然可能與中文圈沒有關係,即使是「中國科學家」有重要影響,也僅應記述學術方面的內容(而非「中國的大爆炸……,在中國,大爆炸……」之類一大篇)。而「政黨」,「股份有限公司」,「PHS」等則不同,因今時今日有相應事物存在於華語圈地區,且並非完全無人問津,對於中文版訪問者/編輯者而言,這才是身邊瞭解/想要瞭解的事物,所以固然會有關注度和流行性,且這種關注度和流行性往往會相當高。閱讀者根據身邊的事實,可以更易理解整個條目概念,缺乏了這些描述,訪問者也許會更難於理解條目的概念。By:Sakuradate 圏外 2010年8月6日 (五) 07:22 (UTC)
我只懂中文,不懂外文。我所有資料全從中文書中文網上得到,自然無法避免地域中心,自然而然這就是中文資料的比重。地域中心是無法避免的,必然存在的。--218.174.200.209 (留言) 2010年8月6日 (五) 06:31 (UTC)
贊成修改方針內容。我覺得華語圈事物介紹比重過於詳細是不理想的,但在中文維基會有這種現象是「可理解的」,作為持續修改的百科,我覺得是可接受這樣情況的存在,但不應視為理所當然,應該還是要朝更不具地域中心的方向來精進。ffaarr (talk) 2010年8月6日 (五) 14:34 (UTC)
這條方針無條件「中國中心或華語圈中心」的表述方式確有不妥。有關條目對華語圈的簡述,是藉著其關注者所帶來之「流行性」而產生足以獲得篇幅的「比重」而來。對於非以華語圈為主的條目,該等篇幅得人性化安排,不宜過長,但亦不宜完全刪除或禁止介紹。
  如日文條目中国信託銀行,眾所周知中國信託銀行是一間台灣的銀行,此條目亦合理的以主要篇幅介紹該銀行在台灣的情況和歷史,而最後僅將其在日本的一間分行用較小比重一筆帶過,至於其它國家情況則未有提及。此條目既不宜將所有國家情況全部列出(因條目本身短小),又不宜對日本情況隻字不提(因為即使只在東京有一間分行,也是一定程度受主要讀者即日本居民關注的),也不宜對日本情況大談特談(因該銀行的產生、主要發展和活動等皆在台灣)。By:Sakuradate 圏外 2010年8月6日 (五) 18:09 (UTC)
本讨论主题开头的那句方针里的话,查修订历史并未经过社群讨论,那么现在是否应该暂时删掉?--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10日 (二) 12:53 (UTC)
显然该删,而且我很好奇是什么人基于什么目的加入这个明显不会令所有人接受的条款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1日 (三) 02:57 (UTC)
(-)反对宜向事主查詢當時之情況及原因(因方針本不應被許可隨意修改)或經社群討論。 (!)意見現已查實為不肖人士胡亂寫上(18AUG2010)
  這方針在其他數個語言版本中未發現類似內容,其表述確非十分妥當,因中文維基中對華語圈的側重應是藉著華語圈事物的較高流行性和關注度,以及歐美圈等事物流行性和關注度的欠乏,自然產生而來,而非無條件的「必以華語圈為中心」。所以,我認為應該適當修改其表達方式 由於為非法寫上,即使修改,亦應重新寫過(18AUG2010)。另,完全針對(direct against)上面一句:我想很難有某個條款能達到「令所有人接受(satisfy)」。
  編輯者應以尊重以普通人為主的多數用戶之關注及可靠來源的流行性為出發點,而非以專業人士、學者、研究者、狂熱愛好者、wikimania等之立場,或地區立場、群體立場、個人立場,來考量地區性敘述(亦包括任何其他分類性敘述)的比重,尤其在完全移除符合維基格式之內容時,要極其謹慎,避免破壞「各個觀點得到充分、正確和正面地表達」。應留意,人們往往對現存的、身邊的、敏感的、同自身有關的、感興趣的事物,較之過往的、異地的、無聊的、同自身無關的、無興趣的事物,有更多的關注。
  此外,維基百科「是按語言來區分而不是國家或地域」,中文維基百科自然會有更多的中文來源。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所述的主要出發點和意圖,乃是「中立觀點」和不讓讀者「迷惑或困擾」,主要是規範了名詞和敘述方式,而並非欲令「各種語言版本在內容上趨於一致」。各語言內容一致的也許是理想的百科全書(An Ideal Encyclopedia),卻不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有大致看過一些非洲等極少數語言維基的條目,那個語言使用區的特色文化等介紹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佔整個語言版本的大部分內容),此時因其「在全世界人的觀念下,不夠重要」為由全部刪除,再從英文德文法文版抄一些使用者毫無興趣的內容,我想是相當可怕的事情,更嚴重些來講,將使維基百科成為文化侵略的工具,加速少數文化的消亡。By: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8月11日 (三) 09:21 (UTC)
我很奇怪:您为什么主张要咨询“事主”?方针不同于一般的页面,它里面的每项内容都应该获得大多数维基人的认可,否则就应重新讨论。如果有人故意在方针中加入一段完全与方针无关的文字,您是否认为也需要咨询事主?另外,我担心的地域中心实际是这种:像大陆教科书一样,非得在西方发展出来的某种科学理论上加上一段中国古代靠经验主义发现的类似现象或纯粹的无关而只是表象类似的事物,然后说“我们在几千年前也发现了这个定理,领先西方多少多少年”。这明显是为了证明“古代先进论”而弄出来的牵强附会,以满足一些年轻人脆弱的自尊心。这种东西实际提到一句即可,因为类似的现象在全世界许多文明中都出现过,在西方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经验科学,中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4日 (六) 12:54 (UTC)
針對上段文字的答辯如下:諮詢事主原因,僅是因為方針不可隨意修改,故事主能夠修改顯然應有依據,故應查實該依據,以免遺漏重要資訊。閣下所述之「大陸教科書式」地域中心內容,確嚴重違背中立觀點,其依據亦往往站不住腳,我非常贊同該等內容不應存在於維基百科。我只是主張對於現代的具地域別內容的條目,敘述時應考慮華語圈事物在中文維基較其在其他語言維基更具流行性(假設一個馬來語條目在地域別段落敘述了馬來西亞,印尼,北美,歐洲,日本內容,在中文維基也許更應敘述中港台,北美,歐洲,日本內容--亦假設該地域別內容各地地位本身完全平等)。並非「這裡是中文維基,所以一定要說中國,香港,台灣等是多麼重要,領先了世界多少年,中華文化是多麼先進」等(從閣下提到的神舟號飛船等條目中可見,維基人能夠較好的把握中立原則,該等條目並無中共媒體式充斥讚美之辭)。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8月14日 (六) 17:56 (UTC)

英文维基也承认系统偏见的存在(en:WP:NPOVFAQ#Anglo-American_focus),这的确是由于主要编写者使用的语言和所在地区带来的局限性。我觉得我们对因地域中心造成的系统偏见应抱容忍而不鼓励,但绝不是禁止的态度。容忍意味着系统偏见可以存在,不鼓励意味着我们并不认为系统偏见的存在是符合NPOV的,只是由于编者的局限性而必然存在。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增加描述其他非中文地区的内容来平衡条目的系统偏见——而不是通过移除现有内容来实现——对某一地区过多的描述则可分离成独立的条目。--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8月12日 (四) 02:26 (UTC)

維基百科一大堆模板與東西總是以英文命名,系統就是用英文了啦,維基百科本身的結構就是英文,當然會有偏見與地域中心!!--140.130.12.80 (留言) 2010年8月12日 (四) 04:23 (UTC)
(!)意見同意菲菇的意見,適度地域偏重是自然產生的,在可容忍範圍內而不鼓勵的(故上述方針之表達方式應適當修改)。這些內容往往並無地域中心問題(如濫用「我國」「外國」等地域中心辭彙)及符合維基百科格式,以中立的觀點或避免地域中心為由,以過高的要求,移除這些現有內容,則有破壞維基百科豐富內容之憂。應當注意,維基百科不但是中立的,同時也是自由的,海納百川的,還應當是對用戶友好的。至於適量加入其他地區內容來平衡條目,也可以更充分、正確的表達條目內容,惟不宜過於冗長。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8月12日 (四) 20:58 (UTC)
您的意思是在小孔成像中花大量文字讲述墨子对这种现象的记载,而将所有光学解释都删除,只在最后提到一句:“西方在XX年也发现了类似原理,落后我国数千年”,以免“来自其他地區的內容”“过于冗长”?哦,我的天,我想您是在设想一种基于古代知识的古代维基百科。要知道:许多许多东西,在中国没有先例,而是在短短几百年内在西方出现的。如果要实现这种“不使其他地區的內容过于冗长”的目的,我建议同时恢复八股文开科取士。又或:对现代事物,集中描写跟中国有关的,比如宇宙飞船就全写神舟号,哪怕它的大多数据都没公布(而同时苏联的许多飞船的技术数字在网上都能查到了);也不顾神舟号实际是建立在联盟号的技术基础上的事实?这可真是强人所难了,而且有点向韩国起源说靠拢的意思。--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4日 (六) 13:03 (UTC)
針對上段文字的答辯如下:小孔成像乃屬光學現象,與大爆炸類似,該等條目僅是自然相關,記述的內容應屬其現象,幾乎不涉及「地域別」與「語言別」之話題。至於太空飛行器,此中文條目現在十分簡略,僅有概念,功能,結構介紹,而當該條目被讀者不斷擴充,有必要建立對著名裝置進行簡要列舉段落之時,我認為華語圈中國大陸神舟號飛船會受大量關注,應與聯盟號發現號等一併,在中文維基百科條目中有足夠地位占據一席之地,惟不宜誇張、冗長或非中立敘述,至於該等飛行器之具體內容,得於專項條目撰寫。
而對於政黨股份有限公司PHS等條目則不同,該等條目具較強「地域別」性格,應擇具流行性、受關注的地域別內容,根據需要分配適當篇幅進行列舉介紹。此時,只介紹歐美政黨,「Co.Ltd.」,日本WILLCOM,卻刪光中港台政黨,中港台公司制度,大眾電信和中國小靈通,顯然是很荒謬的。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8月14日 (六) 17:56 (UTC)
依我的观察,中文维基在避免地域中心方面并不比其他语种维基差,至少在历史类条目中要盖过英德不少。他们好多观点就只有欧洲部分。--玖巧仔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00:09 (UTC)
“不比别人差”不是“拒绝做得更好”的理由。顺便一提:大块头维基里地域中心问题最严重的,是日语维基百科。--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4日 (六) 12:39 (UTC)
將此理解為「差」「好」乃是偷換地域中心概念。請留意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是基於中立觀點對用語與立場之要求,比重衡量與存廢決定主要取決於流行性和關注度,而這也是基於中立觀點。我不認為適宜用戶使用習慣,符合流行性與關注度等優勢要素可以完全無視。以日文維基最為突出的對本地區事物使用過高比例記述是自然產生,雖有需要進行適當調整,但絕不是一個「嚴重」到需要以犧牲用戶使用習慣,不顧流行性關注度等做為代價來進行毀滅性糾正的原則性問題。維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書,而不是用來重置人類思維方式的工具,編輯者應更人性化的,將自己從自身立場抽離,以珍惜和愛護之心去豐富它。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8月14日 (六) 17:56 (UTC)
你的这番话,明显应该对我上面那个人说;把地域中心程度分等成“优良中差”是他提出的意见,我只是针对此在逻辑上提出反驳而已。就仅仅回复你的前两项:既然你也承认某些内容不该存在于维基百科,那为何还要坚持保存这样一个挡箭牌?现在我就拿这个挡箭牌来坚持我编辑的类似版本不可更改,您准备如何应付?另外,看您的意思,您是主张“中外俱有,兼容并蓄”,但这岂非本身就与这个明显是主张“中国至上”的文字冲突吗?解决“政党条目中只有欧美内容”的问题难道需要这样一个“请尽量描写中国政党”的方针?一个“尽量使各地观点同时存在”的方针已经足够了,再专门加入“中国”字眼(我是真不明白怎么连这点都有分歧的地方。人家明说了是“中国”,有人非把它曲解为“中文”,已证明“它不是地域中心”,而是参考来源的“语言倾向问题”)有何必要?同时这岂非正是与你上面说的:“某些条目充满中国内容,是因为编写者接触到的材料如何如何”冲突吗?同样的道理,我拿来就可以为“某些条目充满欧美内容”进行辩护,而且还可以完美解释成:“我不是欧美中心,只是参考来源的语言以英语为主”。您的论点可谓自相冲突。另外,对于方针的理解,证明您明显是新手。“事主能夠修改顯然應有依據,故應查實該依據,以免遺漏重要資訊”其实不是这样的,去翻翻互助客栈的档案,看看以前为了某些管理员擅自在方针里加入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话而吵过多少次架吧!维基其实也不是幻想中那种网络伊甸园,至少互助客栈这一块,不是。关于您的其他意见,我完全赞同;我的问题就是:您的这些意见,完全可以在不保留这个充满偏见与歧义的方针的条件下加以实现。您为何不自己设想一个更明确的方针来取代这段令人质疑的话,并拿到这里讨论呢?或许我和书生都支持您设想出的新版本呢?而且这样岂不是比这个来路不明的东西好?这才是满足了“能夠修改顯然應有依據”的条件。--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5日 (日) 02:11 (UTC)
①正如閣下所述這個方針的語言欠妥(偏見與歧異),所以我才希望對方針進行修改。並擔心如若這等方針直接刪除,會成為刪除主義者大肆刪除地域別介紹段落的理由。
②無論歷史上吵架與否,對於每一個案,仍應公正而不魯莽的對待。
③您可能有些誤解我的意思,我認為中文維基中重視華語圈的傾向乃是因用戶對中文的通曉導致對偏重中港台資訊的中文來源的重視使得其自然更流行與受關注而自然產生,絕不是要求「因為是中文維基百科,一定要以華語圈事物為中心」。
④我無條件(unconditionally),絕對(absolutely),永遠(forever)是「新手」,自己也如此認為。所以,當登入維基媒體的任何計畫時,我一直站在「新手」的立場,「把自己想像的一竅不通」。其實在維基以外的網路世界,我也喜歡這個立場(互助客棧亦應有「把自己想像的一竅不通」的立場,所以我連諸如「NPOV」等方針縮寫都堅持不用,而使用「Wikipedia:中立的觀點」「Wikipedia:Neutral point of view」「Wikipedia:中立的な観点」這類文字,盡管會耗費更多磁碟空間,加重網路負載)。
⑤我會考慮設計一個更明確的方針來取代這段令人質疑的話,惟我是新手,以新手身分提出,會被老手當回事嗎?
⑥您喝口水,慢慢講。新手,IP用戶,匿名用戶,無經驗者61.206.112.126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6:40 (UTC)

(!)意見補充,模板Template:Globalize的內容

此條目僅具有一部分地區的觀點或資訊,無法完整表達普世通用的觀點,請協助補充以避免偏頗。 歡迎改善本文,或討論本文任何問題。

亦是意圖希望透過補充而不是刪除改善地域化的內容。就算真的遇到通篇地域中心內容,亦希望編輯者將此模板加上,而非刪光那些敘述,緊記地域內容亦往往是有價值的。61.206.112.126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7:55 (UTC)

呵呵,这种感情牌不该在维基上来打。维基虽然号称自由,但在涉及准确性,版权保护,生者传记问题方面,并不是个高容忍度的媒体。“把自己想像的一竅不通”这不是个合理的立场,否则,我们也就不必来编辑一份百科全书了,在用户界面更友好的blog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更好?维基不是鼓励“爱护新手”,而是鼓励新手尽快变成老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翻翻我6年前的第一个对话页,看看我的新手阶段,也是充满各种和老手的冲突,那里也有些人是说话很不客气的。所以新手并不是个要求同情的理由。另外,请不必展示您的日本IP,我们这些有时担心被请去喝茶的大陆公民承受不起。或许暴露IP是某些人士的自由需要,但并不符合我的需要。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意见,算是你我已经达成一致了吧!请设法去写一份更好的版本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5日 (日) 08:31 (UTC)
不同於地域比重安排等「酌情」情況,中立、版權、傳記等原則性問題確是不能高度容忍,也很容易理解是沒辦法亦無能力去容忍的。我還是有興趣向事主瞭解一下該方針的來歷。另外我想偏題太遠的討論到對話頁較好。208.53.138.21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9:51 (UTC)
这一点我也赞同,所以我才说“我很好奇是什么人基于什么目的加入这个明显不会令所有人接受的条款的”。不过书生干什么去了?我想还是他出面比较好。--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5日 (日) 10:05 (UTC)
又有道樣岸然的傢伙在假借避免地域中心的方針來實施他的陰謀論,例如中國古代歷史就中國古代歷史,明明就與西方很少交流,竟然寫一堆中國古代與西方交流的事情,本末倒置了啦,中國的不講,講那個細枝末節的幹啥!很多東西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然中國的會寫一堆阿,搞不懂有人為什麼一直找避免地域中心的理由一直要刪掉中國的東西,這種去中國化的行為,不恥!就算整個篇幅有出現地域中心的問題也不應該是想著刪掉中國的內容,而是加入其他觀點去改善讓比較平衡一點。還有人住歐美住久了就一直強硬加入一大堆西方觀點西方的東西,其實你也是地域中心阿,一直都寫西方觀點,把非西方的放在哪去了?這是西方文化的入侵。避免地域中心這個方針本來就有極大爭議性,定義模糊,標準何在,何以判定誰是誰非,沒有客觀標準,我要求從正式方針撤下,當作參考方針就好。--140.130.12.66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05:16 (UTC)
你是在自我展示什么叫阴谋论呢,还是在内涵呢?如果是前者,那么百度蝗汉类贴吧可能比维基百科更适合你,你可以去那里和大批同好者一起鼓吹“西方文化入侵”嘛。不过首先就请你先不要再用西方发明的电脑了,再见。--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6日 (一) 10:35 (UTC)
我觉得把这句话删去,要比换一种方式阐释更好一些。--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17日 (二) 02:22 (UTC)

已成定论

一切讨论都不需要了,直接删吧。原来这段话是包括真身在内的已被永久封禁的User:十字军大屠杀的马甲User:Sikes写的。此公是著名的反西方-反基督教主义破坏者(看用户名就知道了),当年和另一个正好相反的基督教至上主义破坏者两人进行“决斗”,对维基造成严重破坏。他同时还加入了这段文字:“鑒於目前地球人類並未接觸到地球以外的星球的人類,因此,一定條件下的地球中心而非宇宙中心也是適當的,比如不加定語的世界可以用來指宇宙也可以用來指地球,全球的“球”指地球而非其它星球”。但由于恶作剧的目的太明显,已经被删除了。

可以直接以破坏的理由将其删除了。这人明显是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而跑去方针里胡搞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7日 (二) 03:20 (UTC)

呵呵,我倒觉得此君的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inhorw (留言) 2010年8月17日 (二) 04:32 (UTC)

参考这里:Wikipedia:当前的破坏/十字军大屠杀。当时好玩的情景我还记得,正好有一个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处处和他对着干(可能也是某人的马甲),弄得成天不消停。另外此人的马甲现在可能还存在。--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8月17日 (二) 03:26 (UTC)

既然證實了這句方針是不肖人士胡亂寫上去的,我支持移除它,即使是修改,亦應重新寫過。至於與此有關之事項處理等宜另行具體商議。(怪不得這句方針有些不協調,我引用時還覺得納悶,但想既然是正式方針的條文,便應該沒有問題…)Sakuradate 公衆Δ 2010年8月17日 (二) 18:28 (UTC)
谢谢Douglasfrankfort提醒,我也觉得纳闷呢。现在已经被其他人删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20日 (五) 06:45 (UTC)

另類情況:中華大一統中心

維基似乎有些支持「繁簡統一」的人存在,常常刻意把簡體條目名稱移動到繁體,造成繁簡、地區詞轉換皆無法正常運作。例如維琪法國的修訂頁就可以發現這個傾向。關於這方面是不是也應該要有個合理規範,避免這些人藉維基宣揚其意識形態?--Gonbom (留言) 2010年11月4日 (四) 07:4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