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同行评审/华沙起义 (1794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沙起义 (1794年)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编辑]

目标特色,无话可说—TBG To Be Great 2009年7月30日 (四) 00:22 (UTC)[回复]

评审期︰2009年7月30日至2009年8月30日

内容与遣词[编辑]

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份、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完成度及连贯性等一概与内容有关的要点
  • (!)意見发现一些问题,提出来:
    1. 首句就是一个病句,简化一下就明白了“1794年华沙起义是一场由XX在XX时间发动,并得到XX支持。”显然是中间大量的描述把翻译者搞晕了,致使句子残缺;
      正好,把后一句与本句接一块就是完整的句子了。—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5日 (六) 08:54 (UTC)[回复]
      如果简单的改动一个标点,这个句子读起来太拗口了,还是拆成多个单句比较好。—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5日 (六) 12:21 (UTC)[回复]
    2. 俄罗斯军队发现他们身处交叉火网下,每一栋大楼都有对准他们的枪口,来自四面八方的子弹都冲着他们而来,“交叉火网”就很奇怪,而且这样从英文翻译过来很奇怪。建议调整为中文式的表达。实在不行,说他们“落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也不是不可以(笑~);
      这是个问题。—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5日 (六) 08:54 (UTC)[回复]
    3. 很多士兵在早期试图强行突围,早期是怎么回事;
      “战争前期”怎样?—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5日 (六) 08:54 (UTC)[回复]
    4. 本次的目击者是在法国出生的波兰画家扬·皮奥特尔·诺布林,本次后面是不是少了起义二字?而且翻译成目击者很怪,不如见证者;
      可能是在后来修改时误删了。—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5日 (六) 08:54 (UTC)[回复]
    5. 虽然外国势力通过俄罗斯使节尼古拉·莱普宁大力控制波兰宫殿的情况已有多年,Polish court怎么也不应该翻译成波兰宫殿,应该是波兰的皇室;
      好了,不过本句和后句是难点。—TBG To Be Great
    6. 在4月2日发布一则宣告,宣告译的太生硬了,声明更好;
      好了—TBG To Be Great
    7. 安全地等待紧张局势的松弛消散,局势说缓和更恰当;
    8. 只不过是让局势更为恶化而已,这个而已实在说的过于轻松,only 在这里可不是而已的意思,应该是说事与愿违,译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很好—TBG To Be Great
    9. 俄罗斯军队筹备了个方案以查封市内最重要的建筑,典型的英语表达;
      可以了—TBG To Be Great
    10. 协会的成员包括驻扎在华沙的波兰军队中的各种各样的高阶将领,这个我彻底无语了,各种各样……;
      已修改—TBG To Be Great
    11. 不过他亦设法说服俄罗斯人离开由波兰军队守卫的兵工厂、皇家城堡、以及弹药库。[8][12]齐霍夫斯基亦设法破坏俄罗斯人针对波兰军队的减员计画,这亦为稍后波兰方的成功增加了胜算,这里“亦”字泛滥了;
      我是不会用(或很少用)“亦”的,这可能是校对者User:Zanhsieh的常用字。—TBG To Be Great
以上是导语以及第一小节的修改意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不过稍微提醒一下TBG,我看到你说自己是初三的学生,这让我肃然起敬。且不说我初三时是否有这样的英语水准,单是有勇气翻译这么长的文章就很让人佩服。不过翻译的时候如果感觉不太对劲,建议还是多翻翻字典,看看有没有生僻的用法,上面举到的一些例子里有一些词不达意,很明显是翻译时采用了常用翻译。而且句式方面问题还是挺大的。—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5日 (六) 06:03 (UTC)[回复]
实际上很多词我还要依靠金山词霸。—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5日 (六) 08:54 (UTC)[回复]
这个很正常,不过建议用Google词典,给出来的义项更多一些,抓鸟也不错。—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5日 (六) 12:19 (UTC)[回复]
  • (!)意見继续找茬。从“交战双方”开始:
    1. 波兰一方部队的确切数字很难估计,改为“确切人数”更好,提供了颇为正确的数字,应该是“准确”;
    2. 不过因他们得将战马留在河的另一边,这个“留在另一边”让人费解,句子调整为“不过由于他们不能将战马带过河去”比较好;
    3. “交战双方”一节第三段的顿号使用不当,另外下文还有几处使用不当;
    4. 俄罗斯方开始真正施行预先设计的对兵工厂的攻击计划,“俄方”不就可以了,后面多处都可以如此修改,另外计划似乎应该说“预先制定”;
    5. 遭到意料之外的波兰军队击退,应该是说“不曾想,被守候的波军击退”吧,那个意料之外看起来真的很unexpected;
    6. 摧毁了波兰军队,前面都说了是一小股波军,怎么就摧毁了,而且军队也应该是被击退或打败;
    7. 在七点,混乱状况被部分清理,苗多瓦街的大战恢复为在兵工厂和伊格尔斯特罗姆的司令部附近的正常战斗,状况被清理,大战恢复为正常战斗,这样的表述很怪异;
    8. 三支中每支都有大约一支强营的俄罗斯进攻军团兵分三路进军兵工厂,这个不需要我说吧;
    9. 波兰开始从米奥多瓦、塞纳托日卡、莱什诺和波德瓦莱街反击俄罗斯,应该是波军反击俄军比较合适;
    10. 这是一支由米瓦谢维奇将军领导的少于600名士兵和5门大炮构成的军队从战略上讲,俄罗斯在街的两边、卡齐米日宫(现在的华沙大学)和圣十字教堂被搞得一头雾水,这两句子太不顺当了吧;
    11. 豪曼将军与俄罗斯指挥官开始进行漫长的谈判,叫指挥官让波兰军队放行,指挥官如果是指俄罗斯的,那为什么波兰的将军要叫俄罗斯的指挥官让波兰军队放行?
      连此次起义俄罗斯指挥官伊奥西弗·伊格尔斯特罗姆此前都sent some of units to deal with Kościuszko's main forces了,比他低好几层的将士还有什么不能做?这就是当时的战争。—TBG To Be Great
      啊?请阁下明言。我问为什么俄罗斯指挥官可以有能力让波兰军队放行。——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6日 (日) 12:49 (UTC)[回复]
      俄罗斯指挥官就是他所统领地区的王,可以这么干。而且让他放行是指在这个地方俄军不会阻拦波兰军队。(这个可以根据英文)—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6日 (日) 13:51 (UTC)[回复]
      哦,那阁下在条目中应该解释清楚啊。并不是所有读者都会去翻英文版帮助理解的。—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02:29 (UTC)[回复]
    12. 但依然要在交叉火力网和包围圈中寻找方向,这个问题我上面提到了,交叉火力线翻译成枪林弹雨是不是更好?
    13. 由扬·基灵斯基领导的一小部分名声仍然响亮的民兵,原文中的loud应该不是名声响亮,我猜应该是说战斗力强,这个仅供参考;
    14. 第十步兵团随后向城堡广场进发,在那里他们和比旧城小一些的俄军交战,拜托,smaller在这里明显不是小一些,应该是规模小,人数少。
      小一些的部队不就是规模小的部队吗。—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6日 (日) 13:52 (UTC)[回复]
      但一般似乎不说这支部队很小/很大。不太符合用语习惯。—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02:29 (UTC)[回复]
检查工作再次在这里中断,我得好好休息一下……—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5日 (六) 12:47 (UTC)[回复]
  • (!)意見
    1. 宫殿的花园留在了波兰军队的手里,这个……还是说由其控制吧;
      这个挺好啊,读起来很通顺的。。—TBG To Be Great
      感觉这种表达不是太舒服。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 聚集到这里的军队在整个华沙南部地区都被保护的很好,什么意思?
      就是说聚集到这里的军队没有被攻击(大概是这样),你有什么修改方法?。—TBG To Be Great
      我就没读懂中文版……这个句子问题挺大的。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3. 在几个小时的犹豫不绝后,诺维茨基最终组织由大约3000名士兵和10门加农炮构成的接替军队,应为犹豫不决,另外接替军队是不是太怪异了?——“后备军队”怎样?。
    4. 文中老用“不多于”,感觉很奇怪,是不是改成“不足”比较好; ——已修改
    5. 俄军军官殴打他们的普通士兵并占领了毫无防备的萨克森宫,这里我又不太理解了……——“迫使其”怎样?
    6. 俄军开始无组织地撤向耶路撒冷大街,将伊格尔斯特罗姆的生死置之度外,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般用在自己身上,而且是褒义词; ——丢下了伊格尔斯特罗姆怎样?
    7. 俄军的撤退也让波兰允许击退包括来自华沙新城的大约一千人向旧城城门发动的进攻之类的其他俄罗斯军队的军队,“允许”不太对吧,是说俄军的撤退给了波兰击退其他军队的条件,而且整个句子复杂难懂;——已修改
    8. 大于百分之五十的兵马,近半数是不是更地道;——已修改
    9. 他的军队的幸存者向波兰投降,残余部队更好吧; ——已修改
    10. 这些军队包括……其后的分号使用错误; ——已修改
    11. 俄军并没有对他们的混乱状态有过任何的改善,有点生硬; ——已修改
    12. 黄昏过后季托夫手下的一名小士兵脱离了他原来的指挥官,这里是严重的误译,应该是一队士兵,一个士兵怎么够; ——已修改
    13. 在那时很多士兵忙于掠夺,在起义中克拉辛斯基宫里的很多著名建筑遭到了士兵们的掠夺,前后有点重复,后句改为“克拉辛斯基宫里的很多著名建筑就被洗劫一空”。 ——已修改
好了,暂时收兵。—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02:50

(UTC) 多谢。—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7日 (一) 03:55 (UTC) 马上就要校订完了。—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04:10 (UTC)[回复]

  • (!)意見
    1. 莫克罗诺夫斯基决定专心于进攻城市中剩余的主要的俄军要塞,虽然“专心于”没太大问题,不过还是改成“集中兵力”比较好;
    2. 虽然俄军残忍地击退了波兰军队,但是他们照样遭受了重大损失,bloodily应该是指损失惨重,流血很多(很形象的词),残忍地击退显然不妥,另外“照样”最好改成“同样”;
    3. 自起义开始就不能控制其大多数部队的伊格尔斯特罗姆[3]请求让他投降,可以去掉“让他”,另外capitulate是不是译为撤退(有“让步”义)更好,因为下文说波兰军队攻击俄军,明显不是投降了;
    4. 在准许停战后,他撤到位于波瓦斯基,在华沙附近的普鲁士营地,这里是英文句法;
    5. 并另外配备了8门加农炮,这个很奇怪,应该是“外加8门加农炮”;
    6. 保卫大使馆、为伊格尔斯特罗姆的撤退作掩护的参战部队最后用完了弹药,“弹尽粮绝”如何?
    7. 并能将大多数的大使馆秘密文件拿到手,这个又很怪异,就说“得到了大部分大使馆的秘密文件”就好了;
    8. 最后剩余的俄军是在确定路线或是在撤退,确定路线不太对劲,不要问我怎么翻译,我不知道……
    9. 伊格尔斯特罗姆缩小了卫兵的限额,“缩编”如何?
    10. 还得说说我最看不惯的“交叉火力网”……
    11. 莫克罗诺夫斯基将军再次同时祈求国王和他的堂兄支持起义,是乞求;
    12. 在华沙的战斗被提及为华沙暴民对毫无武装的俄罗斯士兵的“大屠杀”,被称为;

对本条目的校订工作至此结束,共提出50点修改建议。—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05:03 (UTC)[回复]

Gosh!Fuck!Damn!我的努力全白费了!混蛋那!我所修改的东西,竟然没留下一个!!Kuailong,你是怎么建议的,你就怎么改,因为如果你的建议我不同意的话,我也会在建议下面提出来。一切随你,我不想再看见这个悲惨的结局!!!我不忍心看见我的心血被混蛋的服务器,混蛋的中国网通化为泡影!!!你是怎么建议的,你就怎么改吧!!因为在我那个被混蛋的服务器弄掉的心血中,我已经全数同意你的建议了!!!~~~~(>_<)~~~~—TBG To Be Great 2009年8月17日 (一) 09:02 (UTC)[回复]
怎么了,情绪失控了?我写《火线》时浏览器还崩溃过呢,结果2季的剧情概况又得重写……—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11:16 (UTC)[回复]
我给出的毕竟只是建议,接受与否还是看阁下意愿。—快龙到此一游 阁下有话请讲 2009年8月17日 (一) 11:18 (UTC)[回复]

格式与排版[编辑]

包括维基化、专题格式、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外文内容及排版等信息

参考与观点[编辑]

包括各类型的参考文献、中立观点、以及其他中文维基百科内的方针与指引等

以往记录[编辑]

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