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典范条目/二二八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二八事件是指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間,臺灣各地發生軍警和民眾間的激烈衝突,致使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調派軍隊武力鎮壓。1945年10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以陳儀為首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臺灣。在政治上,政府施政偏頗、官紀敗壞,多數臺籍精英被排拒在外;在經濟上,計劃經濟政策造成通货膨胀與經濟危機,失業人口擴大、社會問題叢生;在文化上,臺灣文化中華文化亦存在著差異。種種因素導致臺灣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逐漸累積,官民矛盾與族群矛盾導致緊張情勢持續升高。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太平町天馬茶房附近查緝私菸,打傷菸販林江邁、誤殺市民陳文溪,激起群眾久積的憤怒。隔日,群眾罷市、罷課、罷工,遊行至專賣局抗議、前往長官公署請願,但遭到衛兵以機槍掃射,數人死傷。這導致抗爭與衝突全面蔓延,臺灣各大都市爆發暴力事件,軍隊開槍鎮壓,死傷多人。為了解決爭端、消除積怨,各縣市民意代表、紳士階級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希望藉由政治交涉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各地民間力量組成武裝部隊,收繳槍械、控制機關等,企圖以武力達成政治改革要求。陳儀表面上妥協讓步,接受處理委員會的意見;實際卻將這次事件視為「叛亂」,向中央政府請調援兵。3月5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派兵前往臺灣。3月6日,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先在高雄市展開鎮壓。3月8日,憲兵團自福建省抵達基隆市。其後劉雨卿所率國民革命軍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等部隊亦陸續登陸,各地展開大規模軍事鎮壓,未遭遇過多抵抗。3月10日,陳儀宣布全臺戒嚴,解散處理委員會等社會團體。期間出現大量群眾死傷、失蹤,基隆市、嘉義市、高雄市是受害程度最嚴重的地區。其後各地展開清鄉行動,也出現許多冤獄案件。5月16日,魏道明就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結束戒嚴與清鄉。二二八事件導致大量臺灣籍人士遭到逮捕、槍斃或失蹤,亦包括無關抗爭的菁英人士。這次事件影響地方政治生態,加深族群隔閡與對立。由於隨後臺灣實行長期戒嚴並進入白色恐怖時期,二二八事件牽涉到敏感的政治問題,成為禁止公開討論、研究的「歷史禁忌」。直到1980年代二二八平反運動的衝擊,臺灣社會才逐漸重新討論二二八事件。到了1990年代後,社會各界針對二二八事件展開調查研究、賠償受難者與家屬、建立紀念碑、回復名譽等。當前臺灣設有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各地亦設有二二八和平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