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Cravix/Artikel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意:关于强袭魔女条目中同人志段落一事已有新的回应[编辑]

请猛击此处以快速跳转至相关段落。 路人甲™_I.Y. (留言) 2011年10月10日 (一) 15:20 (UTC)[回复]

Hello[编辑]

I'm Cravix in zhwiki. I viewed 倪光炯, the article you created on zhwiki and want to help you improve it. I can't understand French, so I decide to translate eng version you created into Chinese, but still, there's some serious mistakes(spelling mistake doesn't matter, I'll try to correct them too=D) like conflict between "He teaches till 1958" "He teaches till 1960" in eng version, so I can't really get the meaning you want to express. I think you can(or ask somebody in enwiki or frwiki to) improve eng version and then I(others in zhwiki as well) will continue extending the article 倪光炯.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You can call me in my user-talk page in zhwiki(not frwiki, for I hardly come here). - Dr. Cravix ★Daydream Nation 20 octobre 2011 à 17:07 (CEST)

Hi Dr Cravix. How do you do? Thank you very mutch for your message. Articles about 倪光炯 (in 3 languages) are not perfect, of course. Sorry for that. 1960 is the year of the Phd. Ni's wedding with Prof. Su-qing Chen (they wrote lot of works together). Why Guang-Jiong Ni is important? Because 9 years before Opera Experiment, he exposed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favor the claim of neutrino being likely a superluminal particle" [1]. He is a great scientist and is also known for his works about antimater and it's incidence with metric expansion of space (on zhwiki an article " 宇宙加速膨脹" already exists). 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and i am not able to comunicate correctly in chinese (i am so sorry, and have to work this :) ).

So, i begin to write this article in french and would like to translate it (corectly :)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languages (Phd. Guang-Jiong Ni, actually, is a great chinese scientist).

The synopsis of the article on which I work in French language composes of the following chapters:

  • Guang-Jiong Ni and particle physics

The links : Bose Condensation of Su (2) higgs fiels and the electron mass in Weinberg-Salam Model The nonabelian bozonisation of ferion fields in (1+1) dimensionsby path integral method The quasi-particle model of quarks and the phase transition in meson state The Sea Qarks Pairing vibrational model of mesons and Ozi Rule On the electric charge of the Dirac dyonDirac quantization of Chern-Simons theories in (2+1) dimensions An example exhibiting fractional charges)

  • Guang-Jiong Ni and Cosmology

The links : 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 of the early Universe and some elementary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space-time properties, I. Lazanu. They quote Prof. Ni. A vector model for gravitation field in curvature space-time, Vo Van On. He quote Prof. Ni. Where is the antimatter? Guang-jiong NiA new insight into the negative-mass paradox of gravity and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Ni, Guang-JiongCosmic Ray Spectrum and Tachyonic Neutrino Guang-Jiong Ni

  • neutrinos faster-than-light

The links : Explanation on Negative Mass-Square of Neutrinos Guang Jiong Ni Is Neutrino a Superluminal Particle? Guang-jiong Ni, Tsao ChangSuperluminal Paradox and Neutrino Guang-jiong NiA minimal three-flavor model for neutrino oscillation based on superluminal property Guang-Jiong Ni There might be superluminal particles in nature Guang-jiong Ni Evidence for Neutrino being likely a superluminal particle Guang-jiong Ni Publication on the CERN website several papers of Prof. Ni

  • other Recognitions

The links : quoted by Larry McLerran (FermiLab) till 1984 quoted by some philosophers

I hope that presentation is appropriate to you. Of course, I have other links, other references and you can see a bibliography of this great professor (not enough famous) in the article. You can tell m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and you can be sure that I am very glad to speak with you on the net.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 !

Sincerely yours : Bastien Sens-Méyé (talk) 21 october 2011, 15:27 (CEST)

建议[编辑]

我今天浏览老陈的讨论页面,发现了您的咨询。由于我最近正在改善电子学的繁简转换,虽然对数学术语的繁简转换不太懂,还是向您推荐{{CGroup/Math}},它包括了很多内容,如果您还有其他需要转换的,可以手动添加到条目中去,或者直接加到数学转换组,方便其他条目使用;另外,这个条目似乎和计算机比较有关系,因此还推荐{{CGroup/Communication}}({{CGroup/IT}}似乎有点问题,一直没法使用,不过里面的词表尚在,可以供您参考)。祝编辑愉快! AlexHe34留言2012年5月18日 (五) 17:05 (UTC)[回复]

平方根倒數速演算法[编辑]

這篇文章翻譯的很順暢,內容也很豐富。但因為屬於電腦領域,與我現在專注的物理領域沒有甚麼交集,很抱歉,我不清楚電腦領域的術語,無法給予實質的幫助。假若,未來您有任何涉及物理方面的問題,可以與我聯絡,我必樂於參與。祝編安!--老陳留言2012年5月19日 (六) 04:22 (UTC)[回复]

Re:关于SEATO[编辑]

已經了解您在大約1至2個小時之前發表的意見,隨即撤銷我對上述條目的修訂,以確保上述條目的模板運作正常。

不過,請你少安毋躁,不文明的語言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有可能加深矛盾。祝編安。--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2年6月2日 (六) 09:31 (UTC)[回复]

cold open[编辑]

恰好看到阁下提到cold open的翻译,就顺便来讨论一下。个人觉得直译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我就是这么做的……)

纯翻译讨论,无意介入私人纠纷。祝好。--Kuailong 2012年9月13日 (四) 12:17 (UTC)[回复]

RE[编辑]

您好,感謝閣下的抬舉,目前條目已近完工,但要注意的是該條目跨語言連結的存在,不少用戶是會根據這點有怨言,或是投下反對票。另外人名盡可能加以翻譯,如Günther Fröhling,應可譯作君特·福洛林吧?中文界不太習慣一直看到外語人名,能翻譯盡可能翻譯……至於內文,我要花點時間對照下,後續就寫在同行了,祝您順利完成。—Ai6z83xl3g留言2012年12月23日 (日) 07:36 (UTC)[回复]

一杯咖啡送给您![编辑]

感谢您阅读、雅正電機工程學这个条目,现在很少有人能从头到尾阅读条目,以至于DYK中也出现了很多本不该残留的错误(很多人倒是热衷于无休止的社群讨论 囧rz……)。 AlexHe34留言2013年1月12日 (六) 10:03 (UTC)[回复]

此条目历史部分为User:老陳完成的,他的编辑可能带有浓厚的台湾风格。如果您觉得有什么地方阅读起来不顺畅的话,尽可修改。总的来说,本条目对于各个分支的介绍也属于概论性,我们编辑时尽量避免了太多术语,务求大多数具有普通水平的读者能够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发明”和“发展”我感觉可能是因为英文用了develop这个词,本来更多是“开发”出XX设备,老陈直接译为了“发展”,我觉得可以改为“发明”。 AlexHe34留言2013年1月12日 (六) 10:31 (UTC)[回复]

電機工程學‎[编辑]

感謝您參與修飾文句,共同提升這條目的品質。祝您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老陳留言2013年1月13日 (日) 05:24 (UTC)[回复]

RE[编辑]

您客氣了,依序回應:

  1. 其實我覺得「無絕對佔優譯名」和「不存在中文譯名」沒什麼差別……大可可以相對寬鬆隨便處理,舉凡您說有「全歐快運」、「泛歐特快號」、「環歐列車」等譯名,地位各個平等,擇任何一者來用都沒有問題,只是個人覺得用自創譯名算是比較次要的作法,畢竟缺乏參考的支撐,之前就有廚針對這來亂,拿條目人名移來移去,即便人名音譯用字沒什麼問題(加里波底移到加里波第,Gariboldi),只是和網路上流傳的大部分名字有差別,有此經驗我就改變我的看法了……回到格式上,如使用「環歐列車」,後面再加入其他中文譯名即可,也將其他譯名一網打盡:《環歐列車》(德語:Trans Europa Express,又有「全歐快運」、「泛歐特快號」等譯名)是德國電子樂團「發電站樂隊」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
  2. 第二個問題不好意思,我不明白您的意思,是指「『專輯構成』一節,兩種語言的專輯歌曲描述混雜的問題」還是「『媒體評價』一節偏重於英文版專輯的問題」?
  3. 個人是傾向改寫這個條目的段落,將「專輯音軌列表」與「專輯構成」放在同一章節說明,我認為這能解決部份問題,對照容易、英德版分辨容易、中文解釋容易(直接於曲名表格中加註意思,正文中不需要),這樣給人格式不齊(只有兩首歌用中文解釋)的違和感可降到最低。
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15日 (二) 17:04 (UTC)[回复]

  1. 直接套用沒問題,應該說,如果專輯原文名稱和主曲一樣,卻用不同譯名反而更奇怪吧 囧rz……
  2. 這確實是麻煩的問題,不過我認為這也沒辦法,這個條目的構成不可能將英文版內容撇的一乾二淨,說要分開,也無法從正文中精粹出來,說明是一定會夾雜在一起。想到一個方法是說不如就用中文翻譯的歌名就能避免此問題,畢竟英德曲名翻成中文都是一樣的,不過這又……您知道的。
  3. 我指的是把「專輯音軌列表」這段的內容轉成新表格,加入到「專輯構成」一節中,目前「專輯音軌列表」的表格,太大、太多空白處,可以將它整合一下,變成一個表格,左邊為德文版,右邊為英文版(英德版欄位差別不大,盡可能在同一表格內),下面再一個表格寫CD版,放成像這樣,上部份文字說明,下部份配合表格,不過我沒試過本條目重組表格後的效果(像是會不會超格什麼的),您可能要多試試。
另外告知一下,您條目中有不少括弧在台灣語系頁面顯示時會呈現相反的狀態,如「abb」變成」abb「,蠻混亂的,請檢查下,

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16日 (三) 04:47 (UTC)[回复]


您好,先說抱歉,我不是說有意折損您的辛苦,只是表格我覺得目前的版本不夠密實,所以自己剛才也試作了一下,也把專輯音軌列表、發行和專輯構成相合併(見此),因為我覺得它們作為分割段落來說太短,且既然說明英德兩版的「曲目」與「發行」有所重疊,不然就同加到一段,只是字句還要修改下就是,您看如何呢?—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16日 (三) 11:55 (UTC)[回复]


囧rz……,我沒什麼國文造詣,把這扔上大神也只有這種沒意境的翻譯,您同意了我稍後就把沙盒這個放到原版本中,您直接在那裡繼續編輯即可。—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16日 (三) 12:40 (UTC)[回复]


我覺得您該修改一下「專輯發行」一節裡描述歌曲的方式,舉例來說:

  1. 「「自傳式」歌曲(胡特與施奈德所稱[文 4])《Spiegelsaal》中樂隊成員以毫無感情的音調唱出對「星星如何看待鏡中映出的自己」的思考」這句不但過長(需斷句),唸起來感覺感覺也怪怪的,雖然我能看出這是在說什麼,但應能用更好的方式表達才是。
  2. 「第三首曲子《Schaufensterpuppen》(人體模型)的構想取自某篇將福勒與巴托斯譬喻為人體模型的英國音樂會評論」一句我認為也該做個修飾,像是改成「第三首曲子為《Schaufensterpuppen》,意為「人體模型」,其構想源自於英國音樂會曾將福勒與巴托斯比喻為其的評論。」
  3. 寫到專輯第二面時,可以空一段。

另外建議補上一些說明用詞,如「後還於《鄉村之聲》1977年度樂評人票選」→「後還於美國雜誌《鄉村之聲》1977年度樂評人票選」,下面有不少媒體,如Allmusic、Mojo雜誌、滾石雜誌與Slant雜誌也都應冠以書名號才是。

目前先這樣。—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16日 (三) 15:02 (UTC)[回复]

那個-{zh-hk:發; zh-tw: 發;zh-cn: 发}-是因為在台灣語系下,它會顯示成髮行的緣故……—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17日 (四) 07:49 (UTC)[回复]

沒注意到詞性我的錯 囧rz……,不過這段話「現實與影像間的反差」,照中文意境來說,應該是兩種性質相反的東西擺在一起的意思吧?畢竟都使用反差一詞了,而相對於現實,相反者應是虛幻或不存在的意思,我認為使用影像一詞,未能突顯其不存在、虛構的意境,而想像一詞不可,則使用「形象」可以嗎?另外,我自己解讀該描述,「現實」應是指的「環歐快車」,而「形象」應是這個樂團的電子樂風格吧?想賜教,感謝。—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22日 (二) 09:11 (UTC)[回复]


聽您詳細的解說我了解了,感謝哩。—Ai6z83xl3g留言2013年1月22日 (二) 11:22 (UTC)[回复]


不客氣,未來有條目相關問題,還希望閣下能鼎力相助,這段時間先謝指教啦XD—Ai6z83xl3g留言2013年2月7日 (四) 10:44 (UTC)[回复]

物理學[编辑]

謝謝幫助修飾語句,由於長期處於國外,中文不夠紮實,請多指教。祝編安!--老陳留言2013年1月29日 (二) 07:15 (UTC)[回复]

已將「學術」修改為「學科」。另外,理論的預測與理論的推論不同。「推論」仍舊是一種理論,只要假定前提正確,方法合理,推論就成立;「預測」也是一種理論,但預測表明了它本身的性質──必須經過檢驗證實的猜測。這是我的想法,不知您是否同意?--老陳留言2013年1月30日 (三) 01:56 (UTC)[回复]

我覺得「Empirical」 這個術語比較難翻譯,必需要依上下文而定。根據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辭典empirical定義為

  • originating in or based on observation or experience <empirical data>
  • relying on experience or observation alone often without due regard for system and theory <an empir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 capable of being verified or disproved by observation or experiment <empirical laws>
  • of or relating to empiricism


採用第一條與第三條定義,我認為「empirical evidence」 的意思為 「evidence based on observation, experience or experiment」,經驗證據時常可以用於社會學或人文學,但在科學裏比較不容易取信,因此,我認為應翻譯為「可觀察的證據」或「可實驗的證據」。這樣,整個英文句子 「To be termed scientific, a method of inquiry must be based on empirical and measurable evidence subject to specific principles of reasoning」

翻譯為

「為了合乎科學精神,這方法必須建立於收集可觀察、可實驗(empirical)、可量度的證據,並且合乎明確的推理原則」

不知您覺得如何?--老陳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06:46 (UTC)[回复]

Re:抱歉打扰一下[编辑]

感谢留言:)我对条目做了些copyedit,个别句子读起来不甚通顺,我也没有想好怎么改。此外我做了些格式上的编辑,一些书名号因为是系列名而不是游戏名(e.g. 没有叫“萨尔达传说系列”的游戏,这和英语书名斜体略有区别),所以我移除了。至于引言译文的问题,如果是换用中文汉化版翻译,就相当你是参照简中写的Plot section,而不是翻译的英语维基;当然如果翻译的意思没有出入,换掉也可以。--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2月5日 (二) 14:01 (UTC)[回复]


不是很重要的回复:大陆的数字使用规范(以及维基的格式手册)是要求数字用三位分节符隔开数字的,不过四位数的确是可以不用千分撇的,加上属于个人习惯而已。

然后是正题:

  1. 第一个问题我注意到了,所以文中两处我改的不一样:p。个人觉得把5年间往后移动一些或许好些,比如“天谷用了5年间的业余时间开发”。
  2. 直接照搬长句子的话,断句太困难了,比如我曾把句子断成“打动//我的杰作”,然后看了几遍才看懂。第二个句子我不清楚其它读者是否能直接看明白,第三个就很明晰了。至于个人的习惯是采用第三种推倒重来的方式,毕竟读者的理解是第一位的,如果读者看得很吃力甚至没看懂的话也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了。
  3. 剧情引文的问题我想是我没说清楚。因为是翻译的英文维基,所以实际的参考资料还是英文非官方版本。如果换成汉化版,就相当是你是自己写出的剧情概要,和英语维基无关。如果两个版本的翻译出来的文字没有意思差别(个别会有把主线对话翻译的不知所云的汉化版……),那么理论上可以写出相同的剧情概要,换成中文版也可以,意义改变表象相同而已。

以上。--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2月6日 (三) 08:53 (UTC)[回复]

关于洞窟物语的多处修改意见[编辑]

看到阁下的条目,唤起了我中学时玩《洞窟物语》的回忆,专程玩了一遍(实际上还没到天台,不过Bad Ending早就OK了)。很希望这个心爱的游戏评上FA,特此利用晚上睡不着觉,对原文进行精确校对,发现如下细节问题(如有在下考虑不周,直接修正即可):

有待商榷[编辑]

  1. (小)引文5前“打算利用之以在地面世界的战争中取得优势”没有来源支撑,可能使读者与引文13处引起误会。
  2. 背景倒数第一句“在这一切开始前不久”,指代不明——“这一切”到底是指机器人屠杀咪咪卡开始,还是玩家剧情开始?
  3. 故事,第三段,倒数第二句,“巴鲁罗格窃走了赤之花存储仓库的钥匙”,窃走还是抢走?

已修改[编辑]

  1. 导言倒数第二句,“进而以之征服世界”,恐怕不准确。改为游戏原文为“地面诸国”。
  1. 背景、引文4,“凶残狂暴”一词不能概括咪咪卡的攻击性增强,修改为“凶猛狂暴”。
  2. 背景,引文6,“来自地面的机器人士兵无差别地屠戮咪咪卡”,根据大农场中休息所中,在戴上咪咪卡面具之后与咪咪卡的对话,机器人当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沟通的。(“咪咪卡妈妈:确实这个岛曾经被机器人侵略国。同伴被杀害也是事实。可是在他们当中,有一部份还是可以沟通的。我相信他们也存在着心”简体中文版1.0.0.6)。故改为“大部分来自地面的机器人士兵无差别地屠戮咪咪卡”。这样也不会跟条目下文“库特和卡莉都非当初屠戮咪咪卡的杀手机器人军队的一员”有冲突嫌疑。
  3. 故事,第一段,第二句“走出洞窟后,他发现自己身处咪咪卡的村落之中”。实际上库特是从洞口掉下来的,这样不够准确。
  4. 故事,第三段,第二句,“布斯特博士将库特送到沙地”。在简体中文版中这个地区的名字叫“砂区”,下文“开发历程”中也是“砂区”,我不了解繁体中文版的游戏如何,妄自改成了“砂区”。
  5. 故事,第三段,第三句,“守护着赤之花的老迈女巫珍卡”不严谨,改为“保管着赤之花种子的老迈女巫珍卡”(或者改为“保管着赤之花仓库钥匙的老迈女巫珍卡”)
  6. 故事,第四段,倒数第三句,“但博士却紧随其后”,改为“但博士却立即出现”。
  7. 故事,第六段,“农场”修改为“大农场”——咪咪卡村左上角也有个农场。“而在库特苏醒前数就被带走了”,改为“并在库特苏醒前就把数带走了”,修正语病。“博士本只是坂本一家和布斯特博士所在的科考队的一员,但在得到恶魔王冠后他立即背叛了科考队。”参照原文,改为:“博士为了得到恶魔王冠,加入了坂本一家和布斯特博士所在的科考队,并在得到恶魔王冠后他立即背叛了他们。”在“库特乘上火箭前去对抗米莎莉和博士”中间加入“、穿越最后的洞穴,”
  8. 剩下的为修饰语句,使之更加通畅


Ps:要不要把注释中文对话内容替换为游戏的中文版原文?

Re:关于“Steals”,私以为最好是参考日文原版,要是有玩过日文原版的人帮忙就好了~ ——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3年2月12日 (二) 14:23 (UTC)[回复]

Re:感觉“得到”比“盗走”更准确些,已修改~ 您再作核对后若无疏漏,大概可以申请同行评审了吧?——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3年2月14日 (四) 16:29 (UTC)[回复]

恭喜再度荣登首页[编辑]

最近比较懒,一时忘记回复了……

参阅了其他游戏特色条目,感觉篇幅、详细性等应当可以成为特色;但逻辑连贯性仍有欠缺——比如,对于游戏的配乐,文中多次提到移植和版本升级的混音、天谷大辅的独立制作等,但在这之前并没有提及,愚以为应当在上文补充;其他元素的逻辑连贯性问题也应该检查一下~

另外,同行评审也许不是那么无用吧,兴许能征得一些更好的意见,使得更加“特色”呢?——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3年2月27日 (三) 13:08 (UTC)[回复]

恭喜FA[编辑]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3年3月27日 (三) 14:01 (UTC)[回复]

首页展示[编辑]

预计15周就要首页展示了,我去看了一下存档,感觉貌似那里缺了点什么,阁下也去看看调整一下好了~传送门——燃玉 留言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2013年3月30日 (六) 16:1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