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黃英男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您好,黃英男!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裡。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须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并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布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问题?請到互助客栈询问,或在我的对话页提出。别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小火車留言2018年2月3日 (六) 05:37 (UTC)[回复]

有關塗葛堀條目[编辑]

您好:您最近有關「河川改道」章節的修改仍有如下不妥之處:

  • 無故使用大字 (big標籤)。
  • 誤將「參考文獻」當成主角,例如一開始寫「依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是不當的,應該直接寫出您想表達的「內容」,該等參考文獻應以 ref 及 /ref 標籤框起來,擺在內容的後面。
  • 第一段沒頭沒尾,完全無法體會要表達什麼?例如為什麼要焚毀村莊?結果又是如何?(事實上那是戴潮春事件中的一段情節)
  • 第二段感覺不出重要性
  • 第三段是來自龍井國小校史,但該校現址並不在昔日塗葛堀境內,只有最早建校那一小段時間似乎是在塗葛堀。

建議不要看到「塗葛堀」三字,就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抄一大段進來,那樣會與條目內容、風格不搭調,因而降低條目品質。--Kolyma留言2020年5月4日 (一) 15:29 (UTC)[回复]

戴潮春事件若要寫入,請另開一個章節。--Kolyma留言2020年5月4日 (一) 15:50 (UTC)[回复]

關於,塗葛堀!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有完整的記錄,包含人口、面積、官員派任、顧問、業務範圍。林松範的內容指出塗葛堀崩史來自《龍井鄉志》,實則是來自林美容教授(彰化媽祖的信仰圈)。
塗葛堀若在民國元年被沖毀,會造成大肚區農會被破受理承辦匯款給祖先業務,會造成臺中市龍井區的區長可由亡者擔任(龍井鄉張瑞昌為塗葛堀顧問)。塗葛堀若真的在民國元年被洪水沖毀,會造成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中研院人社中心《日治時期戶口調查》,國史館臺灣文獻《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館《臺灣總督府報》,龍井國民小學與大肚區農會的歷史沿革都要進行修正。
不是我故意要盧,是真的維基百科的塗葛堀資料是不對的! 黃英男留言2020年5月4日 (一) 22:36 (UTC)[回复]
《臺灣文獻》季刊71卷第1期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源自於傳承百年的大肚西堡(亦稱大肚下堡)迎媽祖遶境文化中,「消失的塗葛堀四庄」與「塗葛堀港」卻在部份文獻上消失。不過在日治時期的《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及戶政資料有政府官員派任、人口居住的事實。《臺灣文獻》季刊71卷第1期
縣市層級以上的文獻資料檔案名稱,檔案內容又是寫什麼?
如果你認為你所引用的塗葛堀資料是正確的
請向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反應資料有誤。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以後的資料要歸零,不能有紀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反應資料有誤。塗葛堀已於民國元年被洪水沖毀,不應該有人口統計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大肚區農會 反應資料有誤。塗葛堀已於民國元年被洪水沖毀,業務範圍不應該包含塗葛堀大肚區農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反應資料有誤。塗葛堀已於民國元年被洪水沖毀,民國元年以後的資料都不是正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黃英男對話貢獻)於2020年5月5日 (二) 05:57‎加入。
由於您的發言格式不符維基常規,分段方式與標點符號運用方式亦頗不尋常,導致閱讀不易。現已依維基慣例在不顯響內容的原則下代為調整格式如上,若有冒犯之處,敬請包涵。
看起來您是對林氏《塗葛堀與大肚山》一文的最後一句話「塗葛堀地名從此成為歷史名詞」有異議,事實上本人也認為該句不妥,故未在條目中沿用。
在歷史上「塗葛堀」這個地名曾經是港口、聚落、庄(大字)、區、支廳的名稱,如果沒有講清楚,很容易產生誤解。經比對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及1921年出版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以得知這其間大肚溪下游河道北移,原本「塗葛堀庄(大字)」所屬的下塗葛堀(塗葛堀港在此處)、塗葛堀(即頂塗葛堀)、福州厝等南側三聚落已經消失而成為河床,而北側的水裡港聚落仍在,但被標示為「塗葛堀」,其意應指大字名。因此,林文最後一句話的「塗葛堀」對港口名、聚落名而言是正確的;但對庄(大字)名、區名、支廳名而言,顯然是錯誤的。(此處僅考慮各級地名的範圍,不考慮其政治上的時效性)--Kolyma留言2020年5月5日 (二) 18:44 (UTC)[回复]

八 税関長岩政憲三ノ稟申ニヨリ塗葛堀庄ハ台中庁管下大肚渓ノ河口ニ在ル一漁村ナルモ当地方唯一ノ貨物集散地タル梧樓街ヲ距ル二里ニシテ船舶碇泊地ニ近キヲ以テ領台後特別輸出入港ハ梧樓ナルモ便宜上税関ヲ此ノ地ニ設置シ一時ハ盛況ヲ呈シタルモ爾来本島縦貫鉄道ノ全通ト貿易状態ノ変遷ニ伴ヒ漸次衰運ニ傾キタル処明治四四年二回ノ暴風雨ニ遇ヒ大肚渓ノ水漲溢、河岸崩壊、同庄ノ地域及ヒ家屋ノ幾分カ流失シ庄ノ多クカ他ニ転住セシニヨリ愈々衰頽ノ極ニ達シタルガ剰サヘ本年本月一八・一九日ノ濠雨ニヨリ再ビ大肚渓ノ氾濫ニ因リ同庄ノ殆ンドガ全滅ノ悲境ニ陥リ庄民挙テ他ニ転住シ既ニ警察官吏派出所モ附近ノ水裡港庄ニ移転シ税関支署モ梧樓街ニ移転セザルヲ得ザル状況トナリタル更ニ塗葛堀ハ今後到底復旧ノ見込ナキヲ以テ此際税関支署ノ名称及位置ヲ変更シ以テ名実共ニ之ヲ梧樓ト為スベキニ依リ現行規定中ノ「台湾総督府税関塗葛堀支署」ヲ「台湾総督府税関梧樓支署」ニ、「台中庁管下塗葛堀」ヲ「台中庁管下梧樓」ニ改ムルトシ明治四三年府令第七一号税関支署ノ名称位置及管轄区域中改正ノ件(府令第七八号)

以上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臺灣總督府檔案》歷史原文,檔案原文明確指出被沖毀的稅務機關塗葛堀支署。龍井國小校史是經由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確認的歷史,是經由國史館臺灣文獻的老師群審核通過而刊登在《臺灣文獻》季刊。龍井國小的校史部份,您認為不重要,實則塗葛堀於民國元年(大正元年)被洪水沖毀史都是講龍井國小這段歷史,縣市層級以上單位所典藏的大正元年塗葛堀災害史,只有龍井國小這段史,包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在內的文獻單位都沒這份資料。《龍井鄉志》引用林美容教授(彰化媽祖的信仰圈)內容,《臺灣文獻》季刊審核已承認錯誤 黃英男留言2020年5月5日 (二) 22:59 (UTC)[回复]

您好:依據WP:討論頁指引#排版,「建議使用縮排符號(:)來發表您的回應」。不過您上面的發言似乎不是針對本人的5月5日發言作回應,故不代為添加縮排符號。由於您此回發言並沒有明確的訴求點,本人無從回應,僅能針對您的發言內容略表意見。
有關稅關塗葛堀支署移轉(變更)一事,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2150008中共有兩處,其一是小圖00610062的理由書,並未提及年份,亦無署名;其二為小圖00640065的稟申文,文末有明確的日期及署名「大正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税関長岩政憲三」。兩篇文章內容雖然相近,但筆跡明顯不同,而且前者的書法較後者優美許多,應該是文書人員所為。您抄錄的「歷史原文」以「税関長岩政憲三ノ稟申ニヨリ」開頭,接下來的卻是理由書內容,感覺怪怪的!
兩篇文章雖皆提及「同庄(殆ど)全滅」,但描述成「明確指出被沖毀的稅務機關塗葛堀支署」,感覺仍然怪異。因為沒看到原文中有「明確指出」稅關塗葛堀支署的遭遇,若有敬請告知。
文章中所述的「庄」,指的應該是「聚落」,而不是行政區劃「庄(大字)」。理由是文中提及派出所移至附近的水裡港庄,而當時的水裡港是隸屬於塗葛堀庄(大字)。
不知「龍井國小的校史部份,您認為不重要」所指為何?本人前面發言中唯一提及重要性的是「第二段感覺不出重要性」,第二段指的是「(二)」開頭的內容;然而在當時的版本中,「龍井國民小學校史」是「(三)」開頭。
本人前面的發言已經表明林文的最後一句話不妥;也以比對1904年及1921年地圖的方式說明該次水患沖毀的是「塗葛堀庄(大字)」所屬的下塗葛堀(塗葛堀港在此處)、塗葛堀、福州厝等聚落,但仍留下水裡港聚落;不知您為何還有意見?您所引用的文獻中所述的派出所移至附近的水裡港,不是也恰好印證此事嗎?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述文獻看起來,該次水患應該是發生在大正二年七月,而不是林文所寫的大正元年七月,這倒是意外的收獲。--Kolyma留言2020年5月7日 (四) 17:28 (UTC)[回复]

塗葛堀 頁面上大致上已經符合文獻資料中所紀錄,所以不在頁面上做編輯 現在只是做歷史還原與進一步說明 壹、淡水稅關長代理中村是公報告塗葛窟稅關支署移轉ノ件,「淡水稅關長代理中村是公報告塗葛窟稅關支署移轉ノ件」(1903-06-01),〈明治三十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五卷官規官職〉,《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725005。 貳、明治四十三年府令第七十一號稅關支署ノ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府令第七十八號),「明治四十三年府令第七十一號稅關支署ノ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府令第七十八號)」(1913-08-01),〈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十六卷財務〉,《臺灣總督府檔案 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150008。 参、 臺灣總督府海關塗葛堀支署之遷移公告,臺灣總督府海關塗葛堀支署之遷移公告 肆、龍井國小校史,[https://www.tc.edu.tw/school/list/detail/id/491 龍井國小 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臺灣總督府檔案》與《臺灣總督府府報》資料顯示:明治36年(西元1903年)稅務機關塗葛堀支署被沖毀,大正2年7月28日記載明治43年(西元1910年)稅務機關塗葛堀支署被沖毀,塗葛堀支署被沖毀後支署遷移至梧棲。 總督府檔案:明治36年6月27日塗葛堀稅關支署被沖毀,明治四十三年府令第七十一號稅關支署(紀錄年份為大正2年);總督府府報:大正2年07月29日(19130729):海關塗葛堀支署之遷移 大正元年的災害,經由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確認出自龍井國小,也是目前縣市以上層級文獻單位中所典藏的原文檔案。

補上塗葛堀人口數,《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1906年)第553頁。

點閱您這回列出的幾個連結網頁後,似乎也都沒有「明確指出」「稅關塗葛堀支署被沖毀」(若有請指出在哪篇文章的第幾行)。建議您不用再找了,因為既然都滅庄(聚落)了,稅關塗葛堀支署(建築物)有沒有被沖毀實在沒那麼重要。本人上面發言的用意只是要建議您用語「嚴謹」一些為宜而已,而不是真的要深究該建築物有沒有被沖毀?您再糾結於此處,並不值得。--Kolyma留言2020年5月8日 (五) 12:48 (UTC)[回复]
如果塗葛堀庄真的已被沖毀,那為何西元1915年(民國4年)有人口統計呢?這沒有連結網址,只有實體書本。完整的內容都記錄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 黃英男留言2020年5月8日 (五) 15:16 (UTC)`[回复]
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庄」,先後有三種意義:日治初期延續清制,「庄」相當於聚落或自然村;1898年1905年實施土地調查時,除了釐訂村落土地範圍外,也陸續整併街、庄、社,1905年整併完成後的「庄」是一個有明確範圍的行政區,絕大多數與後來的「大字」相同;1920年實施州、郡、街、庄制以後,「庄」改指範圍更大的行政區,絕大多數與後來的鄉、鎮、(縣轄)市、(直轄市/省轄市轄)區相同。以上所述請參閱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條目。塗葛堀「庄」曾經有前兩種意義,在解讀上必須謹慎,否則極易弄混。
前面已經提過:「該次水患沖毀的是「塗葛堀庄(大字)」所屬的下塗葛堀(塗葛堀港在此處)、塗葛堀、福州厝等聚落,但仍留下水裡港聚落;」既然水裡港聚落仍存在,當然就有人口統計。
建議您到《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查閱前述兩份地圖,就會明白。--Kolyma留言2020年5月9日 (六) 12:13 (UTC)[回复]

壹、您所謂的塗葛堀範圍-大致為麗水里的水裡港聚落及大肚溪河床-,這雖然是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資料顯示,但卻也說明你沒到現場查看,所以不知道現場實際範圍。

貳、當你沒到現場查看,所以不知道當地公共場合有塗葛堀記號,甚至也不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已修正塗葛堀資料。

参、塗葛堀的人口統計,當你無法提出來,當然也無法進行判讀。

肆、塗葛堀的演變,學者在西元1996年提出港口演變過程,並由中央研究院發佈。當你不知道塗葛堀演變過程時,說再多也沒用

伍、可以完整解讀塗葛堀的有四大文獻資料,當你提不出來時,代表你無法完整的解說塗葛堀演變過程。

陸、結論:你沒到現場查看,又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時,你高興就好。因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已經發佈最新資料了。

(:)回應壹、塗葛堀條目與本人創建的其餘數千個類似的台灣傳統地名條目,為求範圍明確,均以日治後期的大字轄區為基準。也因為如此,所以會寫成「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以免讀者有所誤解。以塗葛堀條目而言,經比對《臺灣堡圖》及2005年12月發行的《臺中縣龍井鄉行政區域圖》,寫成「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麗水里的水裡港聚落及大肚溪河床。」並無不妥。您如果有找到新的塗葛堀範圍定義,可以寫在後面補強,並不衝突;但提醒您添加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不清楚您所謂的「現場實際範圍」的資料是否符合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若符合,寫入自然沒問題,也可以該條目內容更豐富;若不符合,建議先用 Google Map 上傳街景照片網址,亦或自行拍照上傳,再討論看看如何處理。至目前為止,本人是否到過現場查看都還不是重點。若真有必要到現場,那也不難。
貳、有關「當地公共場合有塗葛堀記號」,如上所述,請提供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亦可用 Google Map 上傳街景照片網址,亦或自行拍照上傳。有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已修正塗葛堀資料」,剛才用「修正」作為關鍵字搜尋本頁面及塗葛堀條目您編輯的幾個歷史版本與編輯摘要,皆無所獲,因此不知您所指為何?如果指的是您的大作《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目前網路上仍找不到全文內容(若有請告知),尚無法回應;如果不是,亦請告知在哪裡?
参、本人撰寫的這批數千個台灣傳統地名條目,幾乎都沒有提到人口,何來「無法提出來」之說?您要添加人口資料,並無不妥,但建議儘可能寫得完整一些,例如龍井區#人口便是。若只是寫出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人口數,閱讀價值不大;而且也很唐突。
肆、以"塗葛堀"為關鍵字在 Google 學術搜尋只找到39項結果,其中並無1996年的學術論文。您如果覺得參閱該文有助於改善條目內容,歡迎提出來討論。有用沒用,看了才知道。
伍、感覺上您可能對維基百科運作方式仍不瞭解。維基百科:可供查證#舉證的責任有寫:「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輯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若有必要,本人自然會儘可能的去查閱相關文獻。
陸、本人就事論事,所以沒什麼好高興或不高興的。有關「到現場」,前面已經回覆。有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已經發佈最新資料」,如果是指您的大作,前面已經回覆;如果不是,歡迎提出討論。--Kolyma留言2020年5月11日 (一) 08:20 (UTC)[回复]

壹、你所操作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這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第71卷第1期第216頁與217頁有完整的說明。 因為你是操作中研院人社中心GIS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所以不清楚現場標的物為何。 《臺灣文獻》第71卷第1期第213頁運用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標示與對照實際位置。

貳、有關「當地公共場合有塗葛堀記號,在《臺灣文獻》第71卷第1期第212頁與背面封面

参、人口統計,《臺灣文獻》第71卷第1期第214頁與215頁。這兩頁有完整說明人口統計年與相對的解讀。你無法提出,代表你資料蒐集能力有問題

肆、這更是凸顯出你資料蒐集能力真的出問題。我有跟你說Googil塗葛堀 嗎?Google 中研院港口演變 後不就出現網頁搜尋結果林玉茹| 專任研究人員|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依照你給我的訊息而言,鐵定不知道資料在哪裡。請搜尋:清代臺灣港口分布圖 -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更正資料,不是西元1996年出版,是西元1997年出版。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

伍、我已經提出《臺灣文獻》第71卷第1期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臺灣文獻第71卷第01期 (2020/3) pp.211-227 此內容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都有公開部分內容 你自己找不到,是我的錯嗎?

(:)回應:壹、《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有多個圖層,其中包括 Google Map 及其衛星圖像,就比對當今「現場標的物」的功能而言,應該還算堪用。只是您沒講是什麼樣的現場標的物?他人自然無從得知。《臺灣文獻》第71卷第1期第216頁與217頁,好像就是您的大作《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前面已經提過,目前網路上仍找不到全文內容,尚無法回應。
貳、同上,該文目前網路上仍找不到全文內容,尚無法回應。
参、前面已經提過,本人撰寫同類條目均未涉及人口議題。這是興趣問題,而非能力問題。另外,提醒您「就事論事」,莫作人身批評。況且,網路上大家的身份不明,任意批評他人的能力,並不合宜。
肆、再次提醒您「就事論事」,莫作人身批評。再次提醒您:網路上大家的身份不明,任意批評他人的能力,並不合宜。再次提醒您維基百科:可供查證#举证的责任有寫:「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輯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您舉證資訊不完整,還要批評他人的搜尋方式,並不合宜;更何況您還提供錯誤的年份。林氏著作已經知道哪裡有,有空會去看看。
伍、不曉得您所指的「公開部分內容」是不是像這樣?如果是,那麼內容實在太少而無助於討論;如果不是,建議您明確提供網址以加速討論。其實您既然是該文作者,大可直接提供全文或比較完整的相關內容,多少有助於加速討論;如果不方便,那也就算了。本人與其他絕大多數的維基用戶一樣,是基於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哪天有時間、有興緻,也許會跑一趟附近的圖書館或您說的地點。不過這件事並沒急到什麼程度,況且看起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官網會在幾個月後公開全文,不排除屆時再說。--Kolyma留言2020年5月11日 (一) 16:07 (UTC)[回复]

壹、您使用的是《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我使用的是《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動App。現場勘查就是位於海巡署中部分署〘麗水安檢所〙與〘防潮門安檢所〙之間。

貳、龍井區麗水里舊地名在清朝時期為水裡港,日治時期為塗葛堀(港)。主張塗葛堀被洪水沖毀論者是不會去看廟方對聯。所以就算輸入寺廟名稱,也找不到這幅對聯。

參、由於龍井區麗水里是由水裡港與塗葛堀(港)演變,所以參考資料不應該以單一港口為搜尋目標。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林玉茹著作《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中研院臺史所參考此文與其他文獻資料而製作〘清代臺灣港口分布圖〙一文。此內容提及清代港口演變過程,間接提出清朝時期是〘水裡港〙開發較早,〘塗葛堀港〙為中後期開發。

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的公開資料文末提及:地方志以外的研究資料顯示合理的清乾隆53年水裡港汛駐地位在龍井區麗水里。這則文字公開訊息,您沒看到不就代表您的資料搜集有問題嗎?

伍、關於人口統計:有中研院台灣史所研究員林玉茹所著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與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黃秀政所著《臺中縣海線開發史》提出西元1895年塗葛堀本街14戶人家,其餘人口統計資料都在〘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管理文獻資料庫。

陸、西元1920年(民國9年)廢街庄改字,此過程不就代表塗葛堀庄到西元1920年還存在之事實嗎?此過程記載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第201頁與第224頁。

柒、《臺灣總督府檔案》與《臺灣總督府府報》從標題開始就提及政府機關遷移公告,你一直忽略這段文字,反而一直強調村莊被沖毀。問題是沒有明確文字提出頭湖庄與福州厝被沖毀,套你的話沒意義啦。

捌、給你明確資料,你自己不願看,而且還一直強調滅庄、滅庄。你的資料蒐集過程已經很明確出現問題,卻反過來說我的錯誤,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關於林朝松[ 塗葛堀與大肚山 ]資料來源引用自《龍井鄉志》,但實則《龍井鄉志》引用自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

這個錯誤《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在第218頁與219頁。但是,抱歉忘記您看不到內容。而且就算看到內容,也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其餘都不會。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黃英男對話貢獻)於2020年5月12日 (二) 03:43加入。

首先提醒您:在編輯模式中,要多空一行,才能有效顯示分段;現已依維基慣例在不顯響內容的原則下代為調整格式如上,以方便雙方閱讀。其次,為求聚焦,僅針對「塗葛堀」定義與範圍進行討論,其餘原則上儘量不予回應。以下逐項說明:
壹、有關所謂現場勘查的描述,經查閱《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一文,應該是位於第229頁第2段:「現場實際查看與對照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在海巡署中部分署麗水安檢所南側與防潮門安檢所北側之間的大肚溪溪流與沙灘地。」同文在第215頁第3段描述(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中研院GIS系統圖計算時,寫的是:「塗葛堀庄全部面積為3.940平方公里,在伸港鄉全興村的面積為1.8181平方公里,在龍井區麗水里的面積為1.34平方公里,在大肚溪河床面積為0.788平方公里。」後面2頁的4張附圖內容也與此一致。然而,為何前述文字僅寫出「麗水安檢所南側與防潮門安檢所北側之間的大肚溪溪流與沙灘地」,那麼在麗水安檢所北側至堡界的那塊(今屬)龍井區麗水里,面積為1.34平方公里的土地怎麼就消失不見了呢?這是非常明顯的矛盾。
貳、建議弄清楚「聚落」與「行政區劃」的區別。水裡港聚落並未改名,部分地圖上之所以標示「塗葛堀」,是指它所屬的行政區劃名稱,在日治初期至1920年叫做「塗葛堀庄」,1920年至1945年叫做「塗葛堀大字」。再者,水裡港、塗葛堀港是兩個不同的港口,請不要混為一談。塗葛堀庄被洪水沖毀的是其所屬的下塗葛堀(塗葛堀港在此處)、塗葛堀(即頂塗葛堀)、福州厝等南側三聚落;其所屬北側的水裡港聚落仍在。福順宮二樓聖母殿對聯的「水裡」指聚落名稱,「塗葛」指它所屬的行政區劃名稱,沒有什麼不妥,不理解為何被您一直拿來作文章?
參、沒意見。
肆、沒意見。此與雙方歧見無關,不理解為何會代表資料搜集有問題?
伍、沒意見。
陸、被洪水沖毀的是塗葛堀庄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還存在。
柒、標題是政府機關遷移的公告,內容描述塗葛堀稅關支署的移轉很合理,但不宜據此自行推論其他建築物沒被水災沖毀。「滅庄」一詞是參考您提出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2150008,其用語分別為「同庄全滅」、「同庄殆ど全滅」。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一文的第217頁,福州厝標示在圖14的「(今)伸港鄉全興村」範圍內,該區域今為大肚溪南岸河堤外高灘地,證明它是被水災沖毀的聚落;至於頭湖庄,依據同文第219頁:在1902年併入福州厝內。另外,林美容的《彰化媽祖的信仰圈》在「2.西保二十庄」一節也有提及:「日據時期有幾個靠海邊的村庄因水災毀庄,……包括頂塗葛堀、下塗葛堀、頭前厝、頭湖、福州厝、塗出厝、牛埔仔等。」
捌、「不願看」是您自己的推論。「滅庄」一詞如前所述,引用自您提供的參考文獻。每個人有各自的做事方法與步調,沒必要批評別人的資料蒐集方式。建議您只須探討條目與發言「內容」的對錯即可,沒必要追究是「誰」的對錯。
條目中林松範《塗葛堀與大肚山》的參考文獻已被您移除,目前暫不討論。也再次提醒您「就事論事」,莫作人身批評。--Kolyma留言) 2020年5月19日 (二) 09:14 (UTC)--Kolyma留言2020年5月20日 (三) 02:33 (UTC)[回复]

壹、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測量的是《塗葛堀庄》,不是《塗葛堀》;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動APP現場查看得是《塗葛堀》,不是《塗葛堀庄》。 這樣有問題嗎?抱歉,我忘記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其餘都不會。 貳、清道光20年《彰化縣志》,其內容記載:大肚上中下保各莊名 塗葛堀與水裡港屬於同一位階;日治時期塗葛堀位階在水裡港上層。 所以麗水福順宮二樓的對聯含意隱藏著龍井區麗水里的演變,這個論述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審核的認同, 這幅對聯刊登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第212頁與背面封面上。你無法認同,那是你自己的事,與我無關。 叁、西保二十庄」一節也有提及:「日據時期有幾個靠海邊的村庄因水災毀庄 這不就代表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其餘都不會嗎? 因為第218頁的大肚西堡20莊消失的塗葛堀,在第219頁提出各項論述指出這是錯誤的。 伍、給你資料,你只會看塗葛堀被沖毀資料、只想看塗葛堀被沖毀資料,對於塗葛堀庄存在之事實完全漠視。 最後,關於塗葛堀,有疑問請投稿學術單位,推翻論述。 奉勸:做人卡好心一點,不要只會塗葛堀被沖毀。

壹、《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第229頁第2段有關現場勘查的描述,係以「塗葛堀庄,……」作為段落的開頭。現將該段落較為完整地摘錄如下:「塗葛堀庄,……現場實際查看與對照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在海巡署中部分署麗水安檢所南側與防潮門安檢所北側之間的大肚溪溪流與沙灘地。」其與同文第215頁第3段描述(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中研院GIS系統圖計算所描述對象都是「塗葛堀庄」。兩者硬是差了麗水安檢所北側至堡界的那塊(今屬)龍井區麗水里、面積為1.34平方公里的土地。《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已經出版,白紙黑字就是如此。此一矛盾已成事實,如果您是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負責任一些,在該季刊下一期登出勘誤啟事,在此沒什麼好討論的。
如果您想將它改為「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動APP現場查看『的』是『塗葛堀』」,那也是徒然。其一、前面已經提過,在歷史上「塗葛堀」這個地名曾經是港口名、聚落名、土名/小字名(前面遺漏,在此補上)、庄名/大字名、區名、支廳名,如果沒有講清楚,很容易產生誤解。其二、不論是前述的那一種,其範圍從來就未曾是「在海巡署中部分署麗水安檢所南側與防潮門安檢所北側之間的大肚溪溪流與沙灘地」。
有問題的是那篇已經出版的文章,建議不用「過度」關心別人。
本人會什麼並不是您所能猜想得到的,建議不用多言。
貳、前半部沒意見。後半部有關水裡港福順宮二樓的對聯,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第212頁圖8的圖標寫的是:「……這幅對聯隱藏著清朝統治時期的水裡港,日本統治時期的塗葛堀。」語意並沒有很清楚,可以解讀為水裡港在日本統治時期隸屬於塗葛堀庄(前期)/塗葛堀大字(後期),這符合歷史記載。
感覺上您的意思似乎是「清朝統治時期的水裡港,日本統治時期改名為塗葛堀」,那麼建議您應該寫清楚。如果要寫入維基百科的話,請列舉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
有關《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一文的審查專家學者認同什麼「論述」?本人目前沒興趣。
因為原文語意並不清楚,本人沒有認不認同的問題。
叁、重申:本人會什麼並不是您所能猜想得到的,建議不用多言。有關大肚西保二十庄迎媽祖被水災沖毀的村庄,《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第219頁下方「此部分有兩項錯誤」後面的4行描述有錯:其一、腳註第83號記載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回函原文是「塗葛堀公學校……因大水沖毀」;內文卻寫為「1912年被沖毀的是塗葛堀公學校,不是村莊。」明顯扭曲參考來源。其二、1944年美軍地圖標示的「塗葛堀」是大字名,不能證明什麼。
伍(缺肆)、重申:本人會什麼並不是您所能猜想得到的,建議不用多言。再次提醒您:在歷史上「塗葛堀」這個地名曾經是港口名、聚落名、土名/小字名、庄名/大字名、區名、支廳名,講清楚,才不會混淆。重申:被洪水沖毀的是塗葛堀庄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本人只關心維基百科內容是否合理,其餘暫不處理。提醒您:《臺灣文獻》季刊第71卷第1期〈龍井區舊地名茄投、水師藔與塗葛堀探討〉一文不恰當及錯誤的內容還不只如上所述。
此議題與好心與否無關。--Kolyma留言2020年6月2日 (二) 09:59 (UTC)[回复]

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還會什麼? 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還會什麼? 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還會什麼? 歷史原文都已經出來了,你還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這不就證明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其餘都不會嗎?臺灣文獻季刊內容有誤,歡迎去推翻!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 黃英男留言2020年6月2日 (二) 11:12 (UTC) 壹、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資料若有誤,請向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反應資料有誤,要求修正。 貳、圖資有誤,請向中研院人社中心反應圖資有誤 参、臺灣文獻季刊 刊登內容有誤,請直接投稿臺灣文獻季刊 肆、請列舉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 說得好聽是要求資料來源,實則要人家資料奉上,翻成白話是你不知道資料在哪裡 資料到你手上,你也只會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其餘都不會。 伍、歷史原文檔案從頭到尾都是說政府機關被沖毀,你就是要硬ㄠ成村莊被沖毀。 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還會什麼?你只會硬ㄠ,還會什麼? 陸、你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卻無法舉出塗葛堀人口、官員派任,這不就證實了你資料搜集能力有問題 捌、說是維護維基百科內容,實則遮掩你不懂歷史之事實,間接拉低維基可參考知價值。 陸、歷史的悲哀就是由你這種不知道歷史者來寫,在你的眼中塗葛堀就是被沖毀,其餘免談。 簡單的說-你就是只會塗葛堀被洪水沖毀,什麼都不會啦[回复]

閣下並未針對「議題」提出任何新的「證據」或「說明」,故不予回應。--Kolyma留言2020年6月3日 (三) 17:4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