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Hanzo.W/1934年德国全民公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有竞选口号“支持元首!”的横幅。

1934年8月19日[1],在前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去世后的第17天,德国举行了合并总统总理的全民公投。德国领导层试图给予阿道夫希特勒他所追求的强权。这次全民公投的选民收到了大范围、大规模的恐吓,而希特勒则以公投中大量的赞成票作为民众支持他成为德国元首的证据。实际上,希特勒在冯·兴登堡去世后立刻获得了这些职位和权利,并利用全民公投来使他的行为合法化。因此他也获得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元首和总理)的头衔

背景[编辑]

8月1日,随着兴登堡的死亡逐渐逼近,帝国议会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国家元首法。该法律合并了国家元首(总统)和政府首脑(总理)这两个职位。在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武装部队总司令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命令所有威瑪防衛軍部队宣读希特勒誓词来向元首起誓。

当兴登堡总统在五月口述他的遗嘱时,他声明他的“临终遗愿”是希望希特勒能够恢复霍亨索伦王朝君主制。兴登堡的儿子奧斯卡·馮·興登堡将这封遗嘱交给了副总理弗朗茨·馮·帕彭,后者在8月14日转交给了希特勒。8月15日,希特勒将遗嘱公开,带没有提及兴登堡的“临终遗愿”。

全民公投的实施[编辑]

8月1日提出的德意志帝国国家元首法。

全民公投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帝国总统的职位将和总理大臣的职位合并。因此,所有帝国总统之前的职权都将移交给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他本人将指定他的接班人。那么身为德意志男性或女性的你会同意该法律带来的这些变革吗?

政府利用大规模的恐吓和作弊行为来获得大量的赞成票。这些措施包括在投票站驻扎冲锋队成员以及派遣帝国冲锋队强迫俱乐部和社团前往投票站并公开投票。某些地区的投票站被移除或在入口处悬挂印有“只有叛徒进入这里”的条幅来阻止不记名投票。此外,许多选票被预先填写为赞成票,废票也经常作为赞成票统计,而且很多反对票也被记为支持票。在这种程度的伪造下,某些地区的选票数量甚至大于该地区可以参加投票的选民数量。

另一方面,纳粹没有阻止在有大量犹太人、波兰人或其它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出现大量的反对票或废票的情况纳入统计。和1933年11月的情况相类似,纳粹领导层认为这些地区所产生的预料之中的不利结果将作为这些地区不忠于帝国的证据。这是在被纽伦堡法案剥夺公民权之前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被允许参加的最后一次全国性投票。

1933年汉堡相对微弱的支持使得希特勒宣布在1934年8月17日全国放假以便他能够直接向430万台已注册的收音机前的德国人民发表讲话。

结果[编辑]

对合并总统和总理的支持在東普魯士最为明显,根据官方统计有96%的人投出了支持票。城市地区的支持率最低,其中汉堡支持率尤其低,只有不到80%的人投出了支持票(20.4%的反对票)。在亚琛,有18.6%的反对票。在柏林,有18.5%的反对票而且每个区块的反对票比例都超过了10%。在威丁的前共产主义据点有19.7%的反对票。来自政府的恐吓影响了支持票的比例。对于政府的整体支持率低于1933年11月12日的全民公投。在1933年的全民公投有89.9%的支持票,而1934年的公投只有84.3%的支持票。但是地域差异却和1933年的公投类似。

部分纳粹领导层对公投的结果感到失望。比如说,約瑟夫·戈培爾认为这次公投是个失败,他在日记中写道:“最初的结果非常糟糕。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最终由超过3800万人支持元首。我本以为会有更多人。天主教徒辜负了罗森伯格!”然而历史学家伊恩·克肖不仅对公投过程中政府的操控做出了解释,他还评论这个结果“反映了希特勒受到了有着满腔热血的大部分德国人民的支持。”

选择 数量
%
支持票 38,394,848 88.1
反对票 4,300,370 9.9
无效票/空白票 873,668 2.0
总计 43,568,886 100
已注册选民/投票人数 45,552,059 95.7
来源: Nohlen & Stöver

参考文献[编辑]

  1. ^ D. Nohlen and P. Stöver (2010),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p. 762, ISBN 978-3-8329-5609-7.

[[Category:193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