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Father vice/test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伯大尼修院(Béthanie)位於香港薄扶林薄扶林道139號,由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於1875年建成,作為傳教士的休養之所。傳教士並於修院中的植物園中大量培育出世界首批的洋紫荊巴黎外方傳教會後來於1974年將伯大尼修院售予香港置地集團。置地集團再於1978年將伯大尼修院交由香港大學管理,用作出版社力放書籍之用。到了1997年,香港大學將伯大尼修院交由政府產業署管理。建築署2000年研究如何善用已有百多年歷史的伯大尼修院,在三年後(2003年)香港政府將伯大尼修院以及鄰近的牛奶公司牛棚批予香港演藝學院使用。在三年的修復工作後,伯大尼修院成為香港演藝學院轄下電視電影學院的新校舍,而修院的小聖堂則租予香港聖約翰座堂轄下的子堂——薄扶林以馬內利堂使用。

歷史[编辑]

背景[编辑]

早在1685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已展開了在亞洲地區的宣教工作,在1873年傳教會已到達每年差派30名傳教士往亞洲的程度[1]。當時,中國內地的天主教信徒數目已日漸增加,單是四川省的教徒人數已達57,000人之譜[2],而省內的法國傳教士已有44人,本地神職人員75人。在廣州方面,同年則有3845人受洗。而在全中國已有十所修院,而且在貴州省已有兩所修院正在運作,其中有51人接受神學訓練。[3]除了在中國的傳教工作外,羅馬教廷亦有要求巴黎外方傳教會負責亞洲地區的傳教工作,部份地區列舉如下﹕

地區 開始負責年份
日本朝鮮 1831年
滿州 1838年
馬來西亞 1841年
西藏 1846年
廣東廣西海南島 1848年
緬甸 1855年
老撾 1899年

[4]

在香港的傳教工作方面,在伯大尼修院建成之前,在香港亦早已有設有基址以支援附近一帶的傳教工作。來自法國的傳教士於士丹頓街的一所大樓中處理傳教的有關事務,而其中一位傳教士被稱為奧塞神父(Father Pierre-Marie Osouf),他在傳教會中的職務為司帳(Procurator),負責處理傳教會的物資所需,亦同時主理傳教會在中國日本的事務。奧塞神父是伯大尼修院的倡導者和建築師,但在修院未完成時他便於1876年5月被調往北日本宗座代牧區(北緯代牧区)。[5]


参考文献[编辑]

  1. ^ Le Pichon, Bethanie & Nazareth – French secrets from a British colony, p.10
  2. ^ MEP Archive, Rapports annuels des évêques, country: China: 1873
  3. ^ Le Pichon, Bethanie & Nazareth – French secrets from a British colony, p.9
  4. ^ p.10, Le Pichon, Bethanie & Nazareth – French secrets from a British colony
  5. ^ The Hierarch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Current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bout its bishops and dioceses,《Archbishop Pierre-Marie Osouf, M.E.P. †》, [1](2007年2月20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