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luedecklibrary/香港島專線小巴1號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elete|g5|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4/02/10}}

{{公共汽車路線資訊 |路線名稱=香港島專線小巴1號線 |外文名稱= |代表圖像= |圖像尺寸=280px |經營者=景益有限公司 |所屬車廠= |路線用車=豐田Coaster |路綫資訊= |起點站=中環香港站 |途經地點=馬己仙峽道 |終點站=山頂 |路線性質=雙向路線 |起點站服務時間=06:30-00:00 |終點站服務時間=06:45-00:25 |班次頻率=5-12分鐘一班 |全程收費=$10.2 |去程分段收費站點=詳見下面 |回程分段收費站點=詳見下面 |服務時間以外替代路線= |主要競爭交通=新巴15線 |備註= }}

香港島專線小巴1號線香港一條港島區專線小巴路線,由景益營運,來往中環香港站山頂,途經馬己仙峽道,部分班次分別會繞經僑福道加列山道(明德國際醫院),為香港境內首條專綫小巴路線。

此路線起訖點和新巴15線相若,但取道較直接往來山頂及中環的馬己仙峽道(該道路只准3噸以下車輛進入),因此巴士必須繞經灣仔區方可上下山,本路線因而顯得較巴士直接。

簡介及歷史[编辑]

1967年六七暴動期間,當時香港境內不少巴士路線被迫停駛或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市區交通陷於癱瘓,加上當時香港人口正在膨脹,有見及此政府容許原本只准於新界地區行走的9座位的士和由客貨車改成的非法白牌車進入市區提供服務,成為今日紅色小巴的雛型。

1969年,當時的港英政府交通處長曾提出於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以求令日常使用私家車往來者改乘小巴,以舒緩山頂區交通擠塞;其時除袁氏外另有Mr. John Wu參與競投該服務之經營權,並同樣獲批10個牌照,後來其因故退出,遂由袁獲得專營權。最終該豪華小巴路線於1972年5月1日10:00起投入服務,由袁照獨資經營的亞袁豪華小型巴士公司(Ah Yuen Super Light Bus Company)營辦,用車10輛,收費港幣1元。私營豪華小巴初時試辦1年,其後每年申請續辦。其後有關制度試驗成功,並於1974年改制為專綫小巴,本路線因而奠定今日專線小巴的基礎。

1978年11月24日,亞袁豪華小巴公司獲政府批出3年專營權,經營本路線、2號線及3號線,以取代原先以特別經營權試辦之安排。1981年10月23日政府收回亞袁的專營權,3線一併重新公開招標,同年12月1日起由蘇祺接辦,至1986年改由新聯接手。

1982年9月5日,假日增設特別班次,於07:30-19:30間由中環(添馬艦)循環來往麥當勞道,每15分鐘一班,收費港幣1元,該班次在1987年8月26日獲編為1A

2005年5月15日,中環的總站遷往香港站

服務時間及班次[编辑]

{{col}}

日期 服務時間
(往山頂)
服務時間
(往香港站)
班次
(分鐘)
星期一至星期六 06:30-23:59 06:45-00:25 5-12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07:00-24:00 07:25-00:25 5-12

收費[编辑]

  • 全程收費:$10.2
    • 僑福道往山頂:$4.8
    • 明德醫院往山頂:$1.2
    • 僑福道往中環:$4.8
    • 畢打街往中環:$1.2

行車路線[编辑]

1路線的走線圖
山頂方向

途經:金融街、民吉街、民祥街、民耀街、康樂廣場、干諾道中、夏慤道、紅棉路、花園道、馬己仙峽道、山頂道[、僑福道、文輝道、僑福道、山頂道][、賓吉道、加列山道及山頂道]

  • 07:00-09:30及18:00-20:00改經龍和道及愛丁堡廣場,不經桃紅色字街道
  • 藍字的道路表示有關道路在平日22:25前,星期日及公眾假期09:00-13:00途經,其餘時間因應乘客需求繞經
  • 橙字的道路表示有關道路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3:00-19:00因應乘客需求繞經
香港站方向

途經:山頂道[、僑福道、文輝道、僑福道、山頂道]、馬己仙峽道、花園道、下亞厘畢道、雪廠街、皇后大道中、畢打街、康樂廣場、民耀街及金融街。

  • 藍字的道路表示有關道路在平日22:25前,星期日及公眾假期09:00-13:00途經,其餘時間因應乘客需求繞經

主要客源[编辑]

  • 山頂地區及馬己仙峽道沿線居民
  • 到山頂遊覽的香港市民及外地遊客

外部連結[编辑]

{{香港中西區小巴路線列表}} 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