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19/沙盒/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聯合國會員國是聯合國的正式成員,至今共有193個會員國,全部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聯合國創立初期,其創始會員國並非全部皆為主權國家,如菲律賓和印度當時尚為殖民地;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加拿大與澳洲則仍被視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所有欲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須先在獲得安全理事會15名理事國中的9票,且常任理事國均未使用否決權的情況下,再取得聯合國大會三分之二成員贊成,故一部分按《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的標準可被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缺乏國際普遍承認或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而無法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觀察員在大會上擁有發言權,但無投票權。
“ | 一、凡其他爱好和平之国家,接受本宪章所载之义务,经本组织认为确能并愿意履行该项义务者,得为联合国会员国。 二、准许上述国家为联合国会员国,将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以决议行之。 |
” |
現任會員國
[编辑]在聯合國的193個會員國中,共有51個為於1945年加入的創始會員國,其中49個創始會員國或其後繼者至今仍是聯合國會員國[a],捷克斯洛伐克及南斯拉夫則在其後解體,其席位未被接替。最新加入的聯合國會員國是在2011年7月14日加入的南蘇丹共和國[1]。
創始會員國以天藍色背景標示。
成員國 | 席位名稱 | 加入日期 | 備註 |
---|---|---|---|
阿富汗 | Afghanistan | 1946年11月19日 | 由於並無會員國承認塔利班政權,目前仍由已倒台的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作為席位代表。 |
阿尔巴尼亚 | Albania | 1955年12月14日 | |
阿尔及利亚 | Algeria | 1962年10月8日 | |
安道尔 | Andorra | 1993年7月28日 | |
安哥拉 | Angola | 1976年12月1日 |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Antigua and Barbuda | 1981年11月11日 | |
阿根廷 | Argentina | 1945年10月24日 | |
亞美尼亞 | Armenia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 1945年11月1日 | |
奥地利 | Austria | 1955年12月14日 | |
阿塞拜疆 | Azerbaijan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巴哈马 | Bahamas | 1973年9月18日 | |
巴林 | Bahrain | 1971年9月21日 | |
孟加拉国 | Bangladesh | 1974年9月17日 | |
巴巴多斯 | Barbados | 1966年12月9日 | |
白俄羅斯 | Belarus | 1945年10月24日 | 以蘇聯加盟共和國身份入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8月25日獨立。 |
比利时 | Belgium | 1945年12月27日 | |
伯利兹 | Belize | 1981年9月25日 | |
贝宁[b] | Benin | 1960年9月20日 | |
不丹 | Bhutan | 1971年9月21日 | |
玻利维亚[c] | 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 | 1945年11月14日 | |
波黑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1992年5月22日 | 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南斯拉夫代表。 |
博茨瓦纳 | Botswana | 1966年10月17日 | |
巴西 | Brazil | 1945年10月24日 | |
文莱 | Brunei Darussalam | 1984年9月21日 | |
保加利亚 | Bulgaria | 1955年12月14日 | |
布吉納法索[d] | Burkina Faso | 1960年9月20日 | |
布隆迪 | Burundi | 1962年9月18日 | |
佛得角[e] | Cabo Verde | 1975年9月16日 | |
柬埔寨[f] | Cambodia | 1955年12月14日 | |
喀麦隆[2] | Cameroon | 1960年9月20日 | |
加拿大 | Canada | 1945年11月9日 | |
中非[3]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1960年9月20日 | |
乍得 | Chad | 1960年9月20日 | |
智利 | Chile | 1945年10月24日 | |
中国 | China | 1945年10月24日 1971年10月25日[g] |
1945年至1971年間由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席位,1971年後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 |
哥伦比亚 | Colombia | 1945年11月5日 | |
科摩罗 | Comoros | 1975年11月12日 | |
刚果共和国[4] | Congo | 1960年9月20日 | |
哥斯达黎加 | Costa Rica | 1945年11月2日 | |
科特迪瓦[5] | Côte d'Ivoire | 1960年9月20日 | |
克罗地亚 | Croatia | 1992年5月22日 | 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南斯拉夫代表。 |
古巴 | Cuba | 1945年10月24日 | |
賽普勒斯 | Cyprus | 1960年9月20日 | |
捷克 | Czech Republic | 1993年1月19日 | 曾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該國於1992年12月31日解體。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 1991年9月17日 | |
刚果民主共和国[6]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1960年9月20日 | |
丹麦 | Denmark | 1945年10月24日 | |
吉布提 | Djibouti | 1977年9月20日 | |
多米尼克 | Dominica | 1978年12月18日 | |
多米尼加 | Dominican Republic | 1945年10月24日 | |
厄瓜多尔 | Ecuador | 1945年12月21日 | |
埃及[7] | Egypt | 1945年10月24日 | |
薩爾瓦多 | El Salvador | 1945年10月24日 | |
赤道几内亚 | Equatorial Guinea | 1968年11月12日 | |
厄立特里亚 | Eritrea | 1993年5月28日 | |
爱沙尼亚 | Estonia | 1991年9月17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史瓦帝尼 | Eswatini | 1968年9月24日 | |
衣索比亞 | Ethiopia | 1945年11月13日 | |
斐济 | Fiji | 1970年10月13日 | |
芬兰 | Finland | 1955年12月14日 | |
法國 | France | 1945年10月24日 | |
加彭 | Gabon | 1960年9月20日 | |
冈比亚[8] | Gambia | 1965年9月21日 | |
格鲁吉亚 | Georgia | 1992年7月31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德国 | Germany | 1973年9月18日 | 東德及西德同時於1973年9月18日入聯。兩國於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席位合併 |
加纳 | Ghana | 1957年3月8日 | |
希腊 | Greece | 1945年10月25日 | |
格瑞那達 | Grenada | 1974年9月17日 | |
危地马拉 | Guatemala | 1945年11月21日 | |
几内亚 | Guinea | 1958年12月12日 | |
几内亚比绍 | Guinea-Bissau | 1974年9月17日 | |
圭亚那 | Guyana | 1966年9月20日 | |
海地 | Haiti | 1945年10月24日 | |
洪都拉斯 | Honduras | 1945年12月17日 | |
匈牙利 | Hungary | 1955年12月14日 | |
冰島 | Iceland | 1946年11月19日 | |
印度 | India | 1945年10月30日 | |
印度尼西亞 | Indonesia | 1950年9月28日 | 曾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重新加入[h]。 |
伊朗 |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 1945年10月24日 | |
伊拉克 | Iraq | 1945年12月21日 | |
爱尔兰 | Ireland | 1955年12月14日 | |
以色列 | Israel | 1949年5月11日 | |
義大利 | Italy | 1955年12月14日 | |
牙买加 | Jamaica | 1962年9月18日 | |
日本 | Japan | 1956年12月18日 | |
约旦 | Jordan | 1955年12月14日 | |
哈萨克斯坦[9] | Kazakhstan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肯尼亚 | Kenya | 1963年12月16日 | |
基里巴斯 | Kiribati | 1999年9月14日 | |
大韓民國 | Republic of Korea | 1991年9月17日 | |
科威特 | Kuwait | 1963年5月14日 | |
吉尔吉斯斯坦 | Kyrgyzstan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老挝 |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 1955年12月14日 | |
拉脫維亞 | Latvia | 1991年9月17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黎巴嫩 | Lebanon | 1945年10月24日 | |
賴索托 | Lesotho | 1966年10月17日 | |
利比里亚 | Liberia | 1945年11月2日 | |
利比亞[10] | Libya | 1955年12月14日 | |
列支敦斯登 | Liechtenstein | 1990年9月18日 | |
立陶宛 | Lithuania | 1991年9月17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盧森堡 | Luxembourg | 1945年10月24日 | |
马达加斯加[11] | Madagascar | 1960年9月20日 | |
马拉维 | Malawi | 1964年12月1日 | |
马来西亚[12] | Malaysia | 1957年9月17日 | |
馬爾地夫[13] | Maldives | 1965年9月21日 | |
马里 | Mali | 1960年9月28日 | |
馬爾他 | Malta | 1964年12月1日 | |
马绍尔群岛 | Marshall Islands | 1991年9月17日 | |
毛里塔尼亚 | Mauritania | 1961年10月27日 | |
模里西斯 | Mauritius | 1968年4月24日 | |
墨西哥 | Mexico | 1945年11月7日 |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Micronesia | 1991年9月17日 | |
摩尔多瓦 | Republic of Moldova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摩納哥 | Monaco | 1993年5月28日 | |
蒙古国 | Mongolia | 1961年10月27日 | |
蒙特內哥羅 | Montenegro | 2006年6月28日 | 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南斯拉夫代表。 |
摩洛哥 | Morocco | 1956年11月12日 | |
莫桑比克 | Mozambique | 1975年9月16日 | |
緬甸 | Myanmar | 1948年4月19日 | |
纳米比亚 | Namibia | 1990年4月23日 | |
瑙鲁 | Nauru | 1999年9月14日 | |
尼泊尔 | Nepal | 1955年12月14日 | |
荷兰 | Netherlands | 1945年12月10日 | |
新西兰 | New Zealand | 1945年10月24日 | |
尼加拉瓜 | Nicaragua | 1945年10月24日 | |
尼日尔 | Niger | 1960年9月20日 | |
奈及利亞 | Nigeria | 1960年10月7日 | |
北馬其頓[14] | North Macedonia | 1993年4月8日 | 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南斯拉夫代表。 |
挪威 | Norway | 1945年11月27日 | |
阿曼 | Oman | 1971年10月7日 | |
巴基斯坦 | Pakistan | 1947年9月30日 | |
帛琉 | Palau | 1994年12月15日 | |
巴拿马 | Panama | 1945年11月13日 |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Papua New Guinea | 1975年10月10日 | |
巴拉圭 | Paraguay | 1945年10月24日 | |
秘魯 | Peru | 1945年10月31日 | |
菲律賓 [15] | Philippines | 1945年10月24日 | |
波蘭 | Poland | 1945年10月24日 | |
葡萄牙 | Portugal | 1955年12月14日 | |
卡塔尔 | Qatar | 1971年9月21日 | |
羅馬尼亞 | Romania | 1955年12月14日 | |
俄羅斯 | Russian Federation | 1945年10月24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卢旺达 | Rwanda | 1962年9月18日 | |
圣基茨和尼维斯[16] | Saint Kitts and Nevis | 1983年9月23日 | |
圣卢西亚 | Saint Lucia | 1979年9月18日 |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1980年9月16日 | |
薩摩亞[17] | Samoa | 1976年12月15日 | |
圣马力诺 | San Marino | 1992年3月2日 |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Sao Tome and Principe | 1975年9月16日 | |
沙烏地阿拉伯 | Saudi Arabia | 1945年10月24日 | |
塞内加尔 | Senegal | 1960年9月28日 | |
塞爾維亞 | Serbia | 2000年11月1日 | 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南斯拉夫代表。 |
塞舌尔 | Seychelles | 1976年9月21日 | |
塞拉利昂 | Sierra Leone | 1961年9月27日 | |
新加坡 | Singapore | 1965年9月21日 | |
斯洛伐克 | Slovakia | 1993年1月19日 | 曾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該國於1992年12月31日解體。 |
斯洛維尼亞 | Slovenia | 1992年5月22日 | 曾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由南斯拉夫代表。 |
所罗门群岛 | Solomon Islands | 1978年9月19日 | |
索马里 | Somalia | 1960年9月20日 | |
南非 | South Africa | 1945年11月7日 | [18] |
南蘇丹 | South Sudan | 2011年7月14日 | |
西班牙 | Spain | 1955年12月14日 | |
斯里蘭卡 [19] | Sri Lanka | 1955年12月14日 | |
苏丹 | Sudan | 1956年11月12日 | |
苏里南[20] | Suriname | 1975年12月4日 | |
瑞典 | Sweden | 1946年11月19日 | |
瑞士 | Switzerland | 2002年9月10日 | |
叙利亚 | Syrian Arab Republic | 1945年10月24日 | [7] |
塔吉克斯坦 | Tajikistan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坦桑尼亚 |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 1961年12月14日 | [21] |
泰國 | Thailand | 1946年12月16日 | [22] |
东帝汶[23] | Timor-Leste | 2002年9月27日 | |
多哥 | Togo | 1960年9月20日 | |
汤加 | Tonga | 1999年9月14日 |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Trinidad and Tobago | 1962年9月18日 | |
突尼西亞 | Tunisia | 1956年11月12日 | |
土耳其 | Turkey | 1945年10月24日 | |
土库曼斯坦 | Turkmenistan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图瓦卢 | Tuvalu | 2000年9月5日 | |
乌干达 | Uganda | 1962年10月25日 | |
烏克蘭 | Ukraine | 1945年10月24日 | 以蘇聯加盟共和國身份入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8月24日獨立。 |
阿联酋 | United Arab Emirates | 1971年12月9日 | |
英国 |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 1945年10月24日 | |
美国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945年10月24日 | |
乌拉圭 | Uruguay | 1945年12月18日 | |
乌兹别克斯坦 | Uzbekistan | 1992年3月2日 | 曾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蘇聯代表。 |
瓦努阿圖 | Vanuatu | 1981年9月15日 | |
委內瑞拉[24] | 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 | 1945年11月15日 | |
越南 | Viet Nam | 1977年9月20日 | |
葉門 | Yemen | 1947年9月30日 | 北也門及南也門先後於1947年9月30日及1967年12月14日入聯。兩國於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席位合併。 |
尚比亞 | Zambia | 1964年12月1日 | |
辛巴威 | Zimbabwe | 1980年8月25日 |
觀察員和非會員
[编辑]观察员
[编辑]联合国还设有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制度,邀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政治实体参与联合国事务。观察员在联合国大会上可以发言,但没有参与会议投票的权利。联合国大会共有65个观察员。当中包含2个观察员国、5个观察员实体、和58个观察员组织。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瑞士聯邦在2002年9月10日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間,亦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國;梵蒂岡城國自1964年4月6日起成为聯合國觀察員國。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1974年11月22日根据聯合國大會的3237號決議得到觀察員席位。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稱擁有巴勒斯坦地區的主權之後,1988年12月15日大會依照A/RES/43/177號決議將其名稱改為「巴勒斯坦國」。2012年11月29日,根据联合国大会67/19号决议成为观察员国。許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諸如歐洲聯盟、馬耳他騎士團等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皆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
会员国席位变迁
[编辑]中國席位
[编辑]由中華民國代表的「中國」,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並於1945年10月24日成為會員,為創始會員國。因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中華民國政府被迫在1949年自南京市遷至台北市,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建立中央人民政府,但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數國家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依然維持中國席位,儘管相較於統治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實際管轄範圍已僅限於台澎金馬。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迫提前宣布退出聯合國[25],隨後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不再視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因此目前中華民國所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区,實際上被排除在聯合國以及聯合國系統機構之外。自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多次嘗試申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政府在申請書中表示在聯合國中將只代表臺灣地區的人民,而非全中國,並以「中華民國(臺灣)」、或僅「臺灣」等各種名義提出申請;但因聯合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所有申請要求皆被拒絕。除了會員外,中華民國同樣也被聯合國拒絕給予「觀察員國」資格(如梵蒂岡、巴勒斯坦國),或「觀察員實體」資格(如馬耳他騎士團)。目前,有14個聯合國成員國和梵蒂岡與中華民國之間有大使級外交關係[26]。
前南斯拉夫相关
[编辑]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联合国后解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共和国[註 1]、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与2003年改名为塞爾維亞和黑山,而黑山共和國则于2006年独立,从此塞爾維亞共和國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的席位和权利。目前存在领土争议的科索沃共和國未被联合国承认,联合国认定其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克羅地亞共和國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北馬其頓共和國由大会1993年4月8日A/RES/47/225号决议决定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在该国国名引起的争端解决之前,国号暂时称为“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2月席位名改称“北马其顿”(North Macedonia)。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会2000年11月1日A/RES/55/12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前蘇聯相关
[编辑]- 蘇聯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其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創始會員國。1991年12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葉利欽於蘇聯解體前夕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在獨立國家聯合體的11個會員國支持下,俄羅斯聯邦將會繼承蘇聯在聯合國大會和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 目前存在争议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被联合国认定为是烏克蘭的一部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为格魯吉亞的一部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为摩爾多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由于事实脱离烏克蘭后直接并入俄羅斯聯邦并未独立,所以其在联合国没有席位问题;但联合国不承认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为俄羅斯聯邦政府领土,也不承认俄罗斯聯邦吞并克里米亚,依旧认定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为烏克蘭的一部分。
其他前蘇聯成員國目前全部皆是聯合國成員國:
- 白俄羅斯共和國和烏克蘭共和國都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1991年兩國獨立后分别继承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联合国席位。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1991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
-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在1992年3月2日加入聯合國。
- 格魯吉亞在1992年7月31日加入聯合國。
参见
[编辑]注釋
[编辑]- ^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替中華民國的席位,俄羅斯則接替了蘇聯的席位。
- ^ 以「達荷美」一名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為現名。
- ^ 以「玻利維亞」一名申請加入聯合國,2009年2月7日改為現名至今。
- ^ 以「上伏塔」一名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為現名至今。
- ^ 以英文意譯國名「Cape Verde」申請加入聯合國,2013年10月24日改為葡萄牙文原名「Cabo Verde」至今。
- ^ 曾先後改名為「高棉共和國」及「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再次復用「柬埔寨」至今。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席位的日期。
- ^ 為抗議當時與其對抗的馬來西亞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參考文獻
[编辑]- ^ 聯合國各會員國. 聯合國. [2022-03-04] (中文(简体)).
- ^ 喀麥隆(Cameroon)在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Cameroun」申請加入聯合國。1974年1月4日改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c of Cameroon)。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 ^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在让-贝德尔·博卡萨统治后期,于1976年12月20日联合国席位更名为“中非帝國”(Central African Empire),1979年9月20日恢复原名。
- ^ 剛果共和国使用通称刚果(Congo)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布拉柴維爾)」(Congo (Brazza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 ^ 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Ivory Coast」)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请改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 ^ 民主剛果使用全称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Congo (Leopold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又于1971年10月27日改為「 扎伊尔」(Zaire),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 ^ 7.0 7.1 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 冈比亚,英语席位名称:「Gambia」,原初使用英语名称“The Gambia”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 ^ 哈萨克斯坦,英语名称:“Kazakhstan”,最初使用英语名称“Kazakstan”作为席位名称,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 ^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Libyan Arab Republic)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Libyan Arab Jamahiriya)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称「利比亞」(Libya)作為席位名稱。
- ^ 马达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称“马尔加什共和国”(Malagasy Republic)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 ^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沙捞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 ^ 马尔代夫(Maldives)最初使用“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 Islands)作为席位名称。
- ^ 北马其顿因原马其顿共和国独立后与希腊在国号名称上发生争议,1993年4月8日至2019年2月14日曾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作为该国联合国席位名称。
- ^ 菲律賓(Philippines)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Philippine Commonwealth)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 Kitts and Nevis”)最初使用“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作为席位名称,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 ^ 薩摩亞(Samoa)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West Samo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南非(South Africa)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斯里蘭卡(Sri Lanka)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Ceylon)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苏里南,英语名称:“Suriname”,最初使用英语名称“Surinam”作为席位名称,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 ^ 坦噶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桑给巴尔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 ^ 泰國在1949年12月22日改名前使用「暹羅」(Siam)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东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称使用葡萄牙文原文“Timor-Leste”而非英文名称“East Timor”。
- ^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称委内瑞拉(Venezuela)申请加入联合国,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 ^ 涂成吉著.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 一九七一年臺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一版. 秀威資訊科技. 2008-08-01: p.107 [2020-02-11]. ISBN 97898622105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 ^ 詳細請參考中華民國外交條目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