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79年太平洋颶風季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9年太平洋颶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1979年5月31日
末個系統消散1979年11月18日
最強風暴
名稱伊格納西奧
 • 最高風速145 mph(230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38 mbarhPa;27.7 inHg
氣旋季統計
風暴數10
颶風數6
大型颶風數
三級+
4
死亡人數共2人
財產損失$0(1979年美元
相關條目
太平洋颶風季
19771978197919801981

1979年太平洋颶風季(英語:1979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是一個不活躍的太平洋颶風季,一共形成了10場獲得命名的風暴、6場颶風,及4場大型颶風。是次颶風季沒有於中太平洋形成任何熱帶氣旋[註 1]為有記錄以來最近的一次(截至2021年)。該海盆一年平均出現4-5場熱帶氣旋。[1]

1979年的颶風季活動處於傳統颶風季的範圍之內,就東太平洋海盆而言,颶風季於5月15日開始,並於11月30日結束。[註 2]傳統上每年絕大多數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2]颶風季的首個系統安德烈斯於5月31日形成,而全年最後一個氣旋希梅納於11月18日消散。6月上旬,安德烈斯以「微颶風」的形式移向墨西哥內陸,而同年10月,伊格納西奧以熱帶低氣壓的形式吹襲海岸線。這些風暴的影響均為微乎其微,正如全季風暴優勢的影響一樣。風暴雖然沒有對陸上造成任何傷亡或損失,但2名漁民卻在海上被淹死。[3]

風暴

[编辑]
Saffir–Simpson scale

颶風安德烈斯

[编辑]
2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5月31日-6月4日
強度100 mph(155 km/h)(一分鐘) ≤
992 mbarhPa

5月31日清晨,一股熱帶擾動於特萬特佩克灣南部形成,並於同日下午6時發展成熱帶低氣壓。6月2日上午6時,該系統從西方轉往西北偏西移動,並增強為熱帶風暴安德烈斯(Andres)。它其後於6月3日下午6時左右強化成全季首股颶風。同日較後時分,氣象預報員於衛星圖片中留意到一個細小的風眼。此時之後,云云船隻之中只有一艘遭遇了風暴,錄得內核半徑為21英里(34公里)。該股氣旋其後於6月4日凌晨12時左右達到風速100英里每小時(160公里每小時),為2級颶風。其後安德烈斯轉往西北方向移動,並逐漸減弱,於下午1時左右以「微颶風」的形式,吹襲位於曼薩尼約東面約105英里(169公里)的一段海岸線。5小時後,系統轉變為溫帶氣旋[3]

6月3日,所有飛往格雷羅州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取消,後因安德烈斯遠離當地而於翌日恢復。暴雨引發的洪水淹沒當地的房屋,亦使街上的汽車於水上漂浮。強風亦吹倒了電線,導致許多居民缺乏電力供應。在海上,2名漁民因其小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翻覆而喪生。一艘貨船上的船員解救了4名在沉沒的豪華遊艇「佛羅里達二號」上的乘客。[4]

熱帶風暴布蘭卡

[编辑]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6月21日-6月25日
強度50 mph(85 km/h)(一分鐘) 

6月17日,一股向西移動的熱帶擾動穿過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並進入東太平洋。系統起初發展緩慢,但於6月21日上午6時強化成熱帶低氣壓。它其後進一步增強,並於6月22日凌晨12時左右增強成熱帶風暴布蘭卡(Blanca)。布蘭卡於溫暖水域上移動,並於6月22-23日達到50英里每小時(80公里每小時)的風速。該股氣旋及後轉往西北偏西移動並開始減弱,尤以其接觸較冷水域後為甚。6月25日中午12時後,系統在陸地遠處消散。[3]

熱帶風暴卡洛斯

[编辑]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7月14日-7月16日
強度50 mph(85 km/h)(一分鐘) 

7月11日,一股熱帶擾動於形成,並於7月14日下午6時左右發展成熱帶低氣壓。該股氣旋其後迅速向西移動,於6小時後增強成熱帶風暴卡洛斯(Carlos),並於7月15日錄得50英里每小時(80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風速。卡洛斯於索科羅島以南外20英里(32公里)掠過,並於不久後進入較冷的水域及較乾燥的空氣。該股氣旋於7月16日上午6時後,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面消散。[3]

颶風多洛雷斯

[编辑]
3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7月17日-7月23日
強度120 mph(195 km/h)(一分鐘) 

7月14日,一片擾動天氣區於危地马拉南面形成。[3]該片天氣區於7月17日上午6時左右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並於12小時後增強為熱帶風暴多洛雷斯(Dolores)。[5]該股氣旋沿一片上層高壓區的南面移動,經過溫暖的水域,促進其持續發展。[3]7月18日下午6時,它增強成颶風,並進入一段快速增强期,與在衛星圖片上清晰可見的風眼形成相吻合。[3]多洛雷斯於7月20日上午6時左右增強成全季首場大型颶風,於7月21日清晨達到120英里每小時(190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風速。[5]自東北方移向墨西哥北部的高氣壓令多洛雷斯轉往西北方向移動,進入較冷的水域和較乾燥的空氣。該系統於7月23日下午6時後,在下加利福尼亞州西面消散。[3]

颶風恩里克

[编辑]
4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8月17日-8月24日
強度145 mph(230 km/h)(一分鐘) 

熱帶氣旋活動在經歷接近一個月的沉寂後,[3]一股新的熱帶擾動於8月17日下午6時左右,在開闊的東太平洋上空形成。[5]該股擾動在非常溫暖的水域向西移動,[3]於6小時後增強為熱帶風暴恩里克(Enrique),並於8月19日凌晨12時左右強化成颶風。該股氣旋在維持此強度數天後,[5]便遇上乾燥的空氣和稍冷的水域,令其弱化成熱帶風暴。然而,恩里克不久便再一次移向更傳導的環境,並開始迅速增強。[3]在8月22日下午6時為止的過去24小時間,該股風暴的最高風速由70英里每小時(110公里每小時),提升至145英里每小時(233公里每小時)的頂峰,並被歸類為4級颶風。[5]恩里克其後往西北方向移動,而這段路徑使其再次移入較冷的水域,驅使其迅速減弱。[3]該系統於8月24日下午6時後消散。[5]

颶風費法

[编辑]
3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8月21日-8月25日
強度115 mph(185 km/h)(一分鐘) 

8月19日,一股熱帶擾動於阿卡普爾科東南偏南形成。該股位處於上層高壓脊南端的系統迅速朝西北偏西移動,並於8月21日凌晨12時左右發展成熱帶低氣壓。[3][5]於非常溫暖的水域上的持續發展使該股低氣壓於6小時成為熱帶風暴費法(Fefa),並於8月22日上午6時增強成颶風。同日較後時間,費法形成了一個清晰的風眼。[3]8月23日中午12時,它以3級颶風的強度達到頂峰,風速達115英里每小時(185公里每小時)。[5]一股持續而迅速的西北偏北路徑使費法移入越來越冷的水域,[3]促使其減弱。該系統於8月25日凌晨12時,於開闊的東太平洋上空消散。[5]

颶風吉列爾莫

[编辑]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8日-9月13日
強度75 mph(120 km/h)(一分鐘) ≤
994 mbarhPa

9月7日,一片擾動天氣區在特萬特佩克灣南部形成。[3]9月8日下午6時左右,該片天氣區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並於12小時後增強為熱帶風暴吉列爾莫(Guillermo)。[5]上層高壓脊西南側的氣流使風暴轉往西北方向移動,而系統在溫暖水域上移動亦使其增強。9月11日下午6時左右,它增強為颶風,最高風速達75英里每小時(121公里每小時)。吉列爾莫的移動速度在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較冷的水域中減弱,[3]最終於9月13日中午12時後消散。[5]

熱帶風暴希爾達

[编辑]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10月4日-10月6日
強度45 mph(75 km/h)(一分鐘) 

10月1日,一股擾動天氣區在瓜地馬拉南部形成。[3]它向西移動,並於10月4日凌晨12時左右發展成一股熱帶低氣壓。經過一段短時間的強化後,該股低氣壓於10月5日早上6時左右增強成熱帶風暴希爾達(Hilda),其時風速達45英里每小時(72公里每小時)。[5]一股向西移動的路徑使該氣旋經過較冷的水域,[3]並於10月6日下午6時後在開闊的東太平洋上空消散。[5]

颶風伊格納西奧

[编辑]
4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10月23日-10月30日
強度145 mph(230 km/h)(一分鐘) 
938 mbarhPa

希爾達消散後兩星期,一股新的熱帶擾動於10月22日,在瓜地馬拉西南方形成。該股擾動持續向西進,於10月23日下午6時左右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並於翌日中午12時增強成熱帶風暴伊格納西奧(Ignacio)。彎向西北方向的路徑使該股氣旋越過愈來愈暖的水域,[3]並於10月26日下午6時左右達到颶風程度。伊格納西奧其後進入一段快速增強期,於短短6小時內由2級颶風增強至4級颶風。[5]10月27日下午6時,一架美國空軍偵察飛機就該股強暴風進行調查,發現該系統的最高風速達145英里每小時(233公里每小時),追平恩里克成為全季風速最強的風暴;另亦發現直徑達25英里(40公里)、只被低空雲層覆蓋的風眼。

伊格納西奧轉向北上,並急速轉往東移,進入較冷的水域。隨後對風暴的偵察發現其內部結構出現多種變化,包括直徑達6英里(9.7公里)的針眼(最終該針眼變得模糊不清)。伊格納西奧朝墨西哥海岸線加速移動,並於10月30日中午12時左右於科利馬州曼萨尼约東南偏南約160英里(260公里)處登陸,其時風速已大幅減弱至35英里每小時(56公里每小時)。[3]該系統於6小時後轉變成溫帶氣旋,並於翌日在尤卡坦半島上空消散。[3][5]

熱帶風暴希梅納

[编辑]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11月15日-11月18日
強度65 mph(100 km/h)(一分鐘) 

全季最後一場風暴源於11月13日,在巴拿馬南部的一片熱帶擾動。系統其後逐漸向西移動,並於11月15日早上6時左右發展成熱帶低氣壓。[5]該區溫暖的水域助長了低氣壓的發展,[3]並於11月16日凌晨12時增強成熱帶風暴希梅納(Jimena)。同日下午6時左右,該股氣旋的最高風速達65英里每小時(105公里每小時)。其後,一股穿過特萬特佩克灣、寒冷而乾燥的北風開始影響希梅納,導致其減弱。系統中心於11月18日上午6時後消散,[5]但衛星圖片顯示,其殘餘仍於其後3天持續。[3]

其他風暴

[编辑]

除了上述獲得命名的氣旋外,1979年亦出現數股未有獲得命名的熱帶低氣壓。在安德烈斯形成前不久,一股熱帶低氣壓於5月31日,在曼薩尼約南面形成。它其後轉往西北方向移動,進入較冷的水域,並於6月1日消散。7月16日,另一股熱帶低氣壓在卡洛斯北面形成。然而,該股熱帶低氣壓幾乎立即在寒冷的水域上減弱,並於同日中午12時左右,在南下加利福尼亞離岸上空消散。全季記錄中最後一個熱帶低氣壓於9月4日,在特萬特佩克灣南面形成。同日下午6時,系統於阿卡普爾科東南偏東約165英里(266公里)處登陸,並於登陸後迅速消散。[3]

風暴名稱

[编辑]

下表顯示1979年用來給東太平洋風暴命名的名稱。[6]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命稱以灰色顯示。

  • Andres
  • Blanca
  • Carlos
  • Dolores
  • Enrique
  • Fefa
  • Guillermo
  • Hilda
  • Ignacio
  • Jimena
  • Kevin(未用)
  • Linda(未用)
  • Marty(未用)
  • Nora(未用)
  • Olaf(未用)
  • Pauline(未用)
  • Rick(未用)
  • Sandra(未用)
  • Terry(未用)
  • Vivian(未用)
  • Waldo(未用)

季節影響

[编辑]

下表列出了1979年太平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东风波低气压時期,而損失數額單位均為美元。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
TD TS C1 C2 C3 C4 C5
1979年太平洋颶風统计
风暴名称 持续日期 风暴最高强度 1分钟最大持续风速
英里/小时
(公里/小时)
最低气压
毫巴
影响地区 损失
美元
死亡人数 參考資料


安德烈斯 5月31日-6月4日 二级飓风 100 (155) ≤992 墨西哥 2 [3][4]
布蘭卡 6月21-25日 热带风暴 50 (85) 未知 [3]
卡洛斯 7月14-16日 热带风暴 50 (85) 未知 [3]
多洛雷斯 7月17-23日 三级飓风 120 (195) 未知 [3]
恩里克 8月17-24日 四级飓风 145 (230) 未知 [3]
費法 8月21-25日 三级飓风 115 (185) 未知 [3]
吉列爾莫 9月8-13日 一级飓风 75 (120) ≤994 [3]
希爾達 10月4-6日 热带风暴 45 (75) ≤994 [3]
伊格納西奧 10月23-30日 四级飓风 145 (230) 938 墨西哥 [3]
希梅納 11月15-18日 热带风暴 65 (100) 未知 [3]
季节总结
10个气旋 5月31日-11月18日   145 (230) 938 2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中太平洋海盆是指於西经140度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間的太平洋。[1]
  2. ^ 於中太平洋形成的任何系統,很有可能於6月1日-11月30日期間形成,亦為當地颶風季的慣常時期。[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John Bravender. 2021 Hurricane Season Summary for the Central Pacific Basin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2-0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04) (美国英语). 
  2. ^ Hurricane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美国英语).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Emil B. Gunther. Ea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of 1979. Monthly Weather Review (Eastern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1980, 108 (5): 631–641. Bibcode:1980MWRv..108..631G. doi:10.1175/1520-0493(1980)108<0631:ENPTCO>2.0.CO;2可免费查阅. 
  4. ^ 4.0 4.1 Hurricane Andrew. Tampa Times (Tampa, Florida). 1979-06-05: 8 [2022-01-05] –通过Newspapers.com (美国英语).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database 1949–2019.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20-10-01].  有關如何讀取數據庫的指南可於這裡找到。
  6. ^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22-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4) (美国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