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2002
索拉力星 Solaris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监制 | |
编剧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原著 | 《索拉里斯星》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克里夫·馬丁內茲 |
摄影 | 彼得·安德魯斯 |
剪辑 | 瑪莉·安·伯納德 |
制片商 | 光影風暴娛樂 |
片长 | 98分鐘[1]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二十世紀影業 |
预算 | 4700萬美元[3] |
票房 | 3000萬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飞向太空2002 |
香港 | 星球索拉羅斯 |
臺灣 | 索拉力星 |
《索拉力星》(英語:Solaris)是一部2002年美國科幻劇情片,由史蒂文·索德伯格自編自導,原著為史坦尼斯瓦夫·萊姆的1961年小說《索拉里斯星》。本片由佐治·古尼與娜塔莎·麥克洪主演,劇情講述一名太空人單獨前往索拉里斯星的太空站調查不明事件,發現太空站氣氛詭異,而且妻子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翻拍版權最初由詹姆斯·卡麥隆的公司光影風暴娛樂取得,索德伯格毛遂自薦,爭取到編劇和執導演筒的機會。本片於2002年5月開拍,太空船的場景於攝影棚內搭景拍攝。本片在美國上映後票房和觀眾口碑皆不佳,影評人給出的評價有褒有貶,不過大多認為本片耐人尋味。本片入圍第53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
劇情大綱
[编辑]凱文收到友人吉柏瑞恩自索拉里斯星傳來的緊急訊息,故前往對方所在的太空船艦「普羅米修斯號」,幫忙解決艦上的問題。到了船艦上後,凱文發現吉柏瑞恩已經自殺,且大廳處處是血跡。剩下兩名船員之一的史諾認為凱文無法理解發生的事,而什麼都沒有告訴他,另一名船員高登顯得焦慮。凱文還在艦上看到吉柏瑞恩的兒子,但他不該出現在這裡。
當天晚上,凱文睡著後夢見與愛人芮雅的回憶。醒來後,凱文驚覺芮雅就在身邊,因為太過驚恐而將其關入逃生艙並送入太空。隔天凱文與史諾談話後得知,他看到的芮雅是根據他的回憶產生的外星複製體,其他船員也有相同情形,這些複製體被稱為「訪客」。這段對話也揭露芮雅其實已經死了。隔天夜晚,訪客芮雅再次出現,沒有被送入太空的記憶。凱文和訪客芮雅互動後得知,訪客有感情且會思考,記得本尊生前發生的事,但沒有確實經歷過的感覺。
凱文和芮雅的過去隨著夢境逐漸揭露,兩人本來相愛甚深,卻因為芮雅沒將懷孕的事情告訴凱文就墮胎,導致關係產生裂痕。某天凱文怒而離去後,芮雅服藥自殺,令他深感愧疚。
高登決定要返回地球,主張必須先用特殊儀器來消滅索拉力星製造的訪客芮雅,但凱文不願再失去芮雅。高登將凱文在第一天做的事情告訴訪客芮雅,使訪客芮雅變得歇斯底里,嘗試飲用液態氮自殺。然而本該死去的訪客芮雅卻因為是索拉里斯星的產物而復活。最後訪客芮雅主動請高登協助,將自己消滅,並且沒有再出現。
之後,高登和凱文發現他們身邊的史諾其實是訪客,真正的史諾在攻擊訪客史諾時反而被殺。他們將訪客史諾綁在艦上,準備啟動逃生艙返回地球。之後的場景顯示凱文回到了地球,然而接下來的片段又表明凱文並沒有選擇登上逃生艙。凱文站在公寓裡,看見了芮雅,懷疑自己現在的狀態是生是死。芮雅告訴他不必再以生死定義,兩人的一切都已被原諒。最後一幕中,兩人深深相擁。
演員
[编辑]- 本片是克隆尼第三次與索德柏合作,前兩次分別是《戰略高手》和《瞞天過海》[5]。索德柏最初心目中的演員人選是丹尼爾·戴-劉易斯,但劉易斯當時在拍攝《纽约黑帮》[6]。索德柏沒有考慮克隆尼,但也有將劇本寄給他,一個月後,克隆尼寫信請求讓他來演[6]。克隆尼認為飾演這個角色是一次新的嘗試[4]。
- 索德柏打算找一名在美國知名度不高的演員來飾演該角,後來乌尔里奇將一支獨白的影片寄給索德柏,索德柏看過後受到吸引,於是選上了他[10]。
- 趙約翰飾演DBA使者#1:奉命傳訊給凱文。
製作
[编辑]發展
[编辑]《索拉里斯星》是由波蘭作家史坦尼斯瓦夫·萊姆創作的1961年小說,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將其改編成同名1972年電影[5]。1998年9月底,有報導稱二十世紀福斯正代表詹姆斯·卡麥隆的公司光影風暴娛樂,協商購買1972年電影版和原著小說的翻拍版權[11]。他們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協商約5年,最後光影風暴娛樂取得了小說改編版權[4]。卡麥隆將會擔任監製,但預期不會導演[11]。史蒂芬·索德柏在16歲時看了1972年電影版[6],並且為之著迷[12]。1999年秋天,一名友人問索德柏對科幻電影有沒有興趣,而索德柏便提到了1972年版的《索拉力星》[12]。數個月後,友人回電稱卡麥隆有意願將導演位置讓給他[12],索德柏於是向卡麥隆等人接洽[13]。
索德柏與卡麥隆會面及交流想法,兩人共同認為本片是心靈層面的故事,和一般好萊塢科幻電影並不相同[4]。索德柏提出條件,他不打算先簽約,而是要以待售劇本的形式來寫劇本[4]。2000年9月,據《好萊塢報導》,索德柏有意導演1972年電影版的英文翻拍版,正在與卡麥隆談判當中。報導也表示翻拍版將由將由光影風暴娛樂製作,東家是二十世紀福斯[14]。2001年2月,索德柏在訪談中透露他正在寫劇本[13]。索德柏稱他寫劇本時利用了1972年電影版和原著小說的內容,並加入自己的想法[15]。劇本與1972年電影版和原著小說最大的差別在於,索德柏詳細描述了主角夫婦的往事,他認為若要談到關係重演,就得先知道以前發生過什麼事[4]。索德柏覺得如果本片拍得好的話,會像《2001太空漫遊》加上《巴黎最後探戈》的結合體[13]。本片是索德柏首次涉足科幻片[4],索德柏個人則稱本片是愛情電影[16]。索德柏表示,他沒有興趣製作關於未來科技的電影,而本片之所以吸引他,就是因為這則故事和未來科技扯不著關係[16]。
2001年10月29日,《綜藝》報導,索德柏將執導演筒,福斯可能會擔任美國以外地區的發行商,而美國國內可能由USA Films負責。[17]11月19日,消息稱喬治·克隆尼正在洽談擔任主演的事宜,電影預計於隔年4月開拍。克隆尼和索德柏都還沒有簽下任何合約,索德柏也有可能不直接擔任導演,而是透過公司來私下參與。兩人先前一同成立的Section Eight Productions並不會擔任製作商。[5]2002年1月9日,據報導,福斯將負責美國以外地區的發行業務[18]。2月,福斯將本片的上映日期定於該年12月13日[19]。3月,娜塔莎·麥克洪與傑瑞米·戴維斯加入演員陣容,電影預計於4月29日開拍[20][21]。7月28日,本片的上映日期提前至11月27日(感恩節檔期),一部分原因是拍攝成功如期結束[22]。
拍攝與特效
[编辑]本片的主體拍攝於2002年5月5日星期日開始[23][24],地點位在洛杉磯市中心[25]。拍了一星期的外景後,劇組移師到華納兄弟片場,在19號和20號摄影棚搭景拍片[25]。本片的太空站布景為150英尺(46米)×200英尺(61米)[4],高兩層樓[26]。索德柏和劇組成員不希望本片感覺像是在很遙遠的未來[9],為了追求寫實感,索德柏和美術指導菲利浦·梅希納(Phil Messina)在設計布景的內外時參考了國際太空站[27][26]。布景所需的物件無法直接買到,必須由劇組自行製作[28]。布景製作期間一度同時有約175人在布景區工作[29]。凱文在列車上的場景是在摄影棚拍攝,劇組實際做了一節車廂,而窗外景色是以藍幕後製而成[30]。凱文和芮雅的親熱戲在一個對外封閉的布景裡拍攝,現場只有兩名演員和手持攝影機的導演索德柏[31]。索德柏也擔任本片的攝影指導和剪輯師,但他堅持他的名字在製作人員名單只能出現一次,所以他分別使用了假名:彼得·安德魯斯(Peter Andrews)和瑪莉·安·伯納德(Mary Ann Bernard)[32]。
全片共有超過100個數位特效鏡頭[33]。索拉力星出現在37個鏡頭當中,星球的樣貌不斷變化,反映角色的心情[33]。光影風暴娛樂僱用罗伯特·斯托姆伯格來與梅希納一同發想該星球的設計,節奏特效工作室和藝術家理察·貝利(Richard "Doc" Baily)再一同打造該星球的構成元素[33]。對於索拉力星上的大氣特效,貝利使用自家研發的粒子系统「胞子」(Spore)來製作超高密度的畫面,每一幀有十億多個粒子[33]。Cinesite為雅典娜號和普羅米修斯號進行3D建模,這兩者出現在20個鏡頭中[33]。劇組並沒有實際打造太空船的所有細節,而是在後期製作中加入用Studio Paint、Photoshop和Deep Paint製作的材質貼圖[33]。光線方面,劇組使用PhotoRealistic RenderMan來營造太空中的光線,Cinesite成員觀賞《2001太空漫遊》和《終極太空站》當作參考[33]。Cinesite還製作了芮雅奇蹟自癒的特效橋段,並負責在最後階段整合電影中的所有特效[33]。Cinesite負責的特效部分在2002年11月收尾[34]。
音樂
[编辑]本片的配樂由索德柏的長期合作夥伴克里夫·馬丁內茲操刀[35]。電影原聲帶於2002年12月10日由艾德爾唱片發行[35][36]。
曲目列表 | ||
---|---|---|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1. | Is That What Everybody Wants | 2:48 |
2. | First Sleep | 2:52 |
3. | Can I Sit Next To You | 1:44 |
4. | Will She Come Back | 5:00 |
5. |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 2:09 |
6. | Maybe You're My Puppet | 3:50 |
7. | Don't Blow It | 3:34 |
8. | Hi Energy Proton Accelerator | 10:51 |
9. | Wear Your Seat Belt | 3:10 |
10. | Wormhole | 4:33 |
11. | We Don't Have To Think Like That Anymore | 2:59 |
总时长: | 43:30 |
上映
[编辑]2002年8月,本片的一個片段於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播出[37]。11月19日,本片的首映禮在好萊塢運動俱樂部舉辦,導演索德柏、主演克隆尼等人皆有出席,另有許多嘉賓[38]。11月27日,本片於全美劇院上映[3]。電影分級方面,本片原本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分為R級,理據為性內容和裸露畫面[39],索德柏與福斯高層吉姆·賈諾普洛斯為此於2002年11月13日向MPAA提出申訴,最終本片在沒有任何刪減的情況下被重評為PG-13級[40]。
反響
[编辑]評價
[编辑]本片獲得多數影評人的讚美。影評匯總網站爛番茄收集210份評論文章,其中有139份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66%,平均得分6.60(最高10分),該網站的共識評價寫道:「《索拉力星》節奏緩慢、理智而且曖昧,並不是一部適合所有人的電影,但該片有著耐人尋味的問題引人思考。」[註 2][41]另一網站Metacritic上收集的42篇評論中則有25篇好評,2篇差評,11篇褒貶不一,綜合評分65(最高100),屬好評居多[42]。
《芝加哥太陽報》的罗杰·埃伯特給予本片3.5顆星(滿分4顆)的好評,稱塔尔科夫斯基導演的1972年電影版很迷人,而本片就像是從塔尔科夫斯基的莊嚴風格解放出的同一個故事,更加簡明易懂,同時也傾注全力於主題概念,並無妥協[43]。《滾石雜誌》的彼得·崔維斯打出3.5顆星(滿分4顆),指出索德柏不疾不徐地掌握了原著中關於幻覺和現實的想法,並表示:「《索拉力星》是燒腦的極致,它的魔咒在回家路上都一直揮之不去。」[註 3][44]
《旧金山纪事报》的影評人米克·拉薩爾(Mick LaSalle)給予本片差評,他在技術層面上稱讚本片,但表示:「《索拉力星》稱不上一部自發的真心之作,更像是面無表情地朝藝術之重要性捅了一刀。」[註 4][45]《娱乐周刊》的歐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打出「C」,認為索德柏意在透過本片來炫耀他的潮流聲望,並批評電影的心理描寫粗略抽象,無法引發觀眾的感情[46]。2002年12月8日,原著作者史坦尼斯瓦夫·萊姆發表了相關評論。萊姆當時還沒看過本片,僅是透過影評大致了解電影內容,他提到《紐約時報》稱該片為「愛情故事」,指出他筆下的原著小說著重於外星生命,絕非男女情愛[47]。
票房
[编辑]《索拉力星》被視為福斯當時預定推出的票房支柱(Tent-pole)之一[48],於2002年的感恩節檔期在美國上映,同期上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星銀島》和《驚奇八夜》[49]。發行商分析,這三部電影的觀眾群不同,重疊的影響比較小[49]。本片在首映當周共有2,406家電影院放映[50],星期三至星期日的五天票房共計950萬美元,排名第七[51]。福斯發行部門的布魯斯·史奈德(Bruce Snyder)承認對票房感到失望,指出:「本片評價良好,只是觀眾可能不想在這個節日假期看這種電影,他們遲早還是會買票。」[註 5][51]根據CinemaScore在剛上映時所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最差的「F」,在影史上相當罕見[52][53]。隔週末,本片的票房為230萬美元,較首週暴跌66%,被擠出票房前十[54]。
根據Box Office Mojo統計,本片的全球總票房為3000萬美元,其中北美收入占1497萬,其他地區占1502萬,不及預算的4700萬美元[3]。
獎項
[编辑]註:按頒獎日期排序。
獎名/影展名 | 頒獎日期 | 獎項 | 入圍者 | 結果 | 來源 |
---|---|---|---|---|---|
华盛顿特区影评人协会獎 | 2002年12月30日 | 最大失望 | 《索拉力星》 | 獲獎 | [55][56][57] |
愛爾蘭影劇獎 | 2003年 | 最佳電影女主角 | 娜塔莎·麥克洪 | 提名 | [58] |
卫星奖 | 2003年1月12日 | 最佳音效 | 賴瑞·布萊克(Larry Blake) | 獲獎 | [59][60][61] |
最佳男配角 | 傑瑞米·戴維斯 | 提名 |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3年2月 | 正式競賽 | 《索拉力星》 | 提名 | [62][63][64] |
黑膠捲獎 | 2003年3月2日 | 最佳女配角 | 维奥拉·戴维斯 | 提名 | [65] |
土星獎 | 2003年5月18日 | 最佳電影男主角 | 佐治·古尼 | 提名 | [66][67] |
最佳電影女主角 | 娜塔莎·麥克洪 | 提名 | |||
最佳科幻電影 | 《索拉力星》 | 提名 |
備註
[编辑]- ^ 原文:The theme of predestination is crucial. Kelvin and Rheya’s relationship had ended very badly. When she appears on the Prometheus, they both struggle with the idea of the relationship travelling the same path it did before. Those issues of memory, guilt, potential redemption and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thing again and maybe do it differently, appealed to me. As one character says at a certain point in the film, ‘There are no answers, only choices’. And it really does come down to that.
- ^ 原文:Slow-moving, cerebral, and ambiguous, Solaris is not a movie for everyone, but it offers intriguing issues to ponder.
- ^ 原文:Solaris is a mind-bender in the best sense of the word: The spell it casts follows you all the way home.
- ^ 原文:"Solaris" comes across as less than a spontaneous work of the heart and more like a grim-faced stab at artistic importance.
- ^ 原文:The picture was very well reviewed, so I’m thinking maybe the holiday just wasn’t the weekend for audiences to be challenged and they will still show up for the picture.
參考資料
[编辑]- ^ SOLARIS (12A).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03-01-06 [2016-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
- ^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電影年鑑》 2004,第85頁.
- ^ 3.0 3.1 3.2 3.3 Solaris (2002). Box Office Mojo. [201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英语).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SOLARIS: SCI-FI WITH A SODERBERGH DIFFERENCE. Urban Cinefile. 2003-02-27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美国英语).
- ^ 5.0 5.1 5.2 Dunkley, Cathy. Three-peat on team. Variety. 2001-11-20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6.0 6.1 6.2 Koltnow, Barry. 'Solaris'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George Clooney's naked butt. 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2002-12-01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通过The Seattle Times Archives (美国英语).
- ^ "Solaris"-Star Natascha McElhone: "Wie viele interessante Zwanzigjährige gibt es?". Der Spiegel. 2003-03-12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德语).
- ^ Soderbergh, Steven (Director); Cameron, James (Producer). Solaris DVD commentary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3分鐘處. 2003.
- ^ 9.0 9.1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1分鐘處. 2003.
- ^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0分鐘處. 2003.
- ^ 11.0 11.1 HOPING TO TAKE FLIGHT. The Atlanta Constitution. 1998-09-25: E2 [202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7)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12.0 12.1 12.2 Solaris, le nouveau long métrage de Steven Soderbergh. L'Express. 2002-02-01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法语).
- ^ 13.0 13.1 13.2 Gore, Chris. STEVEN SODERBERGH UNLEASHED: Part 2. Film Threat. 2001-02-18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美国英语).
- ^ Brake, Scott. Steven Soderbergh In Talks To Write Solaris Remake. IGN FilmForce. 2000-09-12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01) (英语).
- ^ Gore, Chris. STEVEN SODERBERGH UNLEASHED: Part 3. Film Threat. 2001-02-17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美国英语).
- ^ 16.0 16.1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6~17分鐘處. 2003.
- ^ Fleming, Michael. Soderbergh visits ‘Solaris’; ‘Core’ shores up. Variety. 2001-10-30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Fleming, Michael. Fox Searchlight crowns Kidman. Variety. 2002-01-10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Variety Staff. Weekend Box Office Preview Feb. 15, 2002. Variety. 2002-02-15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Feiwell, Jill; Fleming, Michael; McNary, Dave. Natascha McElhone. Variety. 2002-03-10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Fleming, Michael. Davies gets aboard 'Solaris'. Variety. 2002-03-14 [2022-09-21] (美国英语).[失效連結]
- ^ DiOrio, Carl. ‘Solaris’ gets early launch. Variety. 2002-07-29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dialogu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373 (20). 2002-05-10: 1, 12-13 (英语).ProQuest 2470958615
- ^ production cha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373 (28). 2002-05-21: 29-30, 32, 34, 36, 40-55 (英语).ProQuest 2467933798
- ^ 25.0 25.1 Solaris - The Movie - Production Notes. Contactmusic.com.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26.0 26.1 Hanson 2005,第97頁.
- ^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1~12分鐘處. 2003.
- ^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2分鐘處. 2003.
- ^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3分鐘處. 2003.
- ^ Crew. Solaris: Behind The Planet (《索拉力星》DVD特別收錄). 20th Century Fox. 事件发生在 15分鐘處. 2003.
- ^ Hiscock, John. INTERVIEW: BY GEORGE, SHE'S GOT IT; HOW NATASCHA McELHONE BECAME A HOLLYWOOD STAR.. The Mirror. 2003-02-28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通过The Free Library (英语).
- ^ Snyder, Gabriel. Why filmmakers like Steven Soderbergh use pseudonyms.. Slate. 2007-01-02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Doyle, Audrey. World of Emotion. Computer Graphics World. December 2002, 25 (12)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英语).
- ^ Graser. Rhythm & Hues dons ‘Hat’. Variety. 2002-11-15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美国英语).
- ^ 35.0 35.1 Jones, Chris. Cliff Martinez Solaris: Original Soundtrack Review. BBC.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英国英语).
- ^ Cliff Martinez - Solaris [Original Score] Album Reviews, Songs & More. AllMusic.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 ^ McLean, Thomas J. Comic-con animates H’w’d. Variety. 2002-08-05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Horwitch, Lauren. Clooney & Co. orbit Fox’s ‘Solaris’ bow. Variety. 2002-11-21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美国英语).
- ^ Welkos, Robert W. 'Solaris' gets R rating; appeal vowed. Los Angeles Times. 2002-11-05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Welkos, Robert W. Soderbergh’s ‘Solaris’ gets PG-13 rating. Los Angeles Times. 2002-11-15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SOLARIS. Rotten Tomatoes.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英语).
- ^ Solaris 2002. Metacritic.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英语).
- ^ Ebert, Roger. Solaris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2002). Rogerebert.com.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英语).
- ^ Travers, Peter. Solaris. Rolling Stone. 2002-11-27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美国英语).
- ^ LaSalle, Mick. Soderbergh's 'Solaris' is all surface and cold as Kubrick. SFGate. 2002-11-27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美国英语).
- ^ Gleiberman, Owen. Solari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英语).
- ^ Lem, Stanisław. The Solaris Station. Stanisław Lem's official website. 2002-12-08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8) (英语).
- ^ Bing, Jonathan; McNary, Dave. Crichton nabs a Foxy $5 mil. Variety. 2002-07-26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 ^ 49.0 49.1 DiOrio, Carl. Holiday weekends shape up with hellish skeds. Variety. 2002-09-29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美国英语).
- ^ Variety Staff. Weekend Box Office PreviewNovember 27, 2002. Variety. 2002-11-27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美国英语).
- ^ 51.0 51.1 DiOrio, Carl. Bond & wiz carve up turkeys. Variety. 2002-12-01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美国英语).
- ^ McClintock, Pamela. Why CinemaScore Matters for Box Offi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8-19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美国英语).
- ^ Zeitchik, Steven. Why do so many George Clooney fans love him but dislike his movies?. Los Angeles Times. 2010-09-07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美国英语).
- ^ DiOrio, Carl. Bond atop B.O. as ‘Potter’ totters. Variety. 2002-12-08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美国英语).
- ^ Washington DC Film Critics Name Nicholson and Moore as Best of 2002. PR Newswire. 2002-12-30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英语).
- ^ Scherzer, Barbara; Oei, Lily. Vegas, D.C. spread kudos wealth. Variety. 2003-01-03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美国英语).
- ^ 2002 WAFCA Awards. The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2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2) (美国英语).
- ^ WINNERS OF THE 1ST ANNUAL IRISH FILM & TELEVISION AWARDS. Irish Film & Television Academy.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英语).
- ^ Berkshire, Geoff. ‘Towers’ stands tall in Satellites. Variety. 2002-12-17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美国英语).
- ^ Martin, Denise. ‘Far’ wins Golden Satellite kudos. Variety. 2003-01-14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美国英语).
- ^ 2003 7th Annual SATELLITE™ Awards.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7) (英语).
- ^ Meza, Ed. Lee, Soderbergh vie for Golden Bear. Variety. 2003-01-10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美国英语).
- ^ PROGRAMME 2003. Berlinale.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英语).
- ^ PRIZES & HONOURS 2003. Berlinale.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英语).
- ^ Black Reel Awards - Past Nominees & Winners by Category. Black Reel Awards.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美国英语).
- ^ Phillips, Jevon. ‘Towers,’ ‘Report’ top Saturn nominees. Variety. 2003-03-07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6) (美国英语).
- ^ Minority Report &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win big at the 29th Annual Saturn Awards. Saturn Awards. [200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5-25) (英语).
引用作品
[编辑]- 書籍
- 中華民國電影年鑑編輯委員會 (编).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電影年鑑》 (pdf). 臺灣: 國家電影資料館. 2004 [2023-06-30]. ISBN 957-01-9854-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4) –通过國家電影資料館 (中文(臺灣)).
- Hanson, Matt. The Science Behind the Fiction. Waltham: Focal Press. 2005. ISBN 0-240-80772-3 (英语).
延伸閱讀
[编辑]- Zafiris, Anna. Remakes: "Solaris" by Andrei Tarkovsky (1972) and "Solaris" by Steven Soderbergh (2002). Grin. 2004 [2022-10-06]. ISBN 978-3-640-5260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英语).
- McFarland, Douglas. The philosophy of space and memory in Solaris. The Philosophy of Steven Soderbergh.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12-17: 267-280. JSTOR j.ctt2jct7c.19 (英语).
- Moses, Michael Valdez. Solaris, cinema, and Simulacra. The Philosophy of Steven Soderbergh.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12-17: 281-304. JSTOR j.ctt2jct7c.20 (英语).
- Zanardo, Andre. Love, loss, imagination and the 'other' in Soderbergh's Solaris. Jung & Film II : The Return : Further Post-Jungian Takes on the Moving Image. Hove: Routledge. 2011: 49-65. ISBN 978-0-415-48897-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