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 (芜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街
西 CHANG JIE
道路長度1.783公里(1.108英里)
地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
附近主要建築物

长街,是中国安徽省芜湖市历史上的一条著名街道,位于市中心的镜湖区,介于中二街和沿江路之间,东起鱼市街,西至中江塔,长1783米。号称十里长街。

历史[编辑]

芜湖长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开始建筑芜湖县城墙之时,而成型于明朝中叶。在宋城毁于战乱后,到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重建县城,城墙的范围有所收缩,原西门大街被截断为城内的西内街和城外的长街两部分。太平府知府钱立曾“画长街于(弼赋门)城外”。由弼赋门(西门)向西,街道沿着青弋江延伸,一直到江口的中江塔(宝塔根),实测长1440米,连同西门内的西内街(鱼市街)343米,合计实测1783米,合3.65里,东接薪市街,号称“十里长街”。由于这条街拥有青弋江和长江水运之便,迅速成为繁荣的商业区。“百货咸集,殷实商铺,尽萃于此。”“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夜不休”[1]路面采用青灰色的条石长短条纵横镶砌,整齐美观。沿线有徽州码头、寺码头等众多码头,两侧则有众多支巷。

咸丰年间,芜湖城市毁于湘军与太平天国之争夺战,长街沦为废墟。光绪三年(1877年)芜湖开设通商口岸后,西门外紧邻青弋江边的长街商业区迅速恢复起来,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奏请将米市从镇江迁来芜湖,因而长街的市面比起旧时更趋繁盛,出现一批百年老店老字号。永春药店、胡开文墨庄、张恒春国药店、顾顺兴酱园。李鸿章家族先后来芜湖定居,大量投资房地产,兴建房屋,开辟新街道,包括二街、大马路(中山路),以及二马路(今新芜路),在长街也有大量店房属于“李府”修建。这些新式马路在抗战以后逐渐取代长街,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区[2]

晚清时,芜湖警察厅为便于编制户口,将长街自东而西分为上、中、下三段,东段自西门口至状元坊称为“上长街”,自状元坊至宁渊观(中山路)称为“中长街”,自宁渊观至宝塔根脚(寺码头)称为“下长街”。[3]

1950年代以后,长街市场日渐衰落,于1964年关闭。沿街门面多改为住宅,或小型生产企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旧名。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长街商业逐渐恢复。1985年,市政府仿效武汉汉正街,鼓励重新恢复长街市场。到1990年代,长街已成为皖南的小商品批发中心,经营者大多为来自浙江的商人。1992年,市政府新建长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将室外摊点移入室内,集中经营。1993年,市政府规划改造旧城,长街首先拆迁改造,将传统街区全部拆除,改为统一式样的商品楼。此后,长街失去原有的历史风貌,老字号店铺和文化古迹大量遭破坏,甚至芜湖张恒春药号、中长街20号芜湖科学图书社等均遭拆除。2005年,镜湖区政府又对长街道路进行改造整治,解决道路宽窄不一,以及占道经营的问题。路面拓宽后,路幅中间保留3.2米宽的石板路面。[4]。改造和拆除后,长街已不复从前热闹的景象,下长街则完全消失。

参考资料[编辑]

  1. ^ 芜湖县志
  2. ^ 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 395页. 
  3. ^ 十里长街:失落的清明上河图. 大江晚报. 2019-02-12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4. ^ 何党生. 芜湖长街改造纪实. 管理 价值中国网. 2006-11-21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