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鍾烈
戰國時代宋國大夫
國家宋國
時代戰國時代
主君宋康王
/
姓名鍾烈
封爵大夫
出身地彭城
初名子烈
別名鍾離烈
其他名號鍾邑大夫
出生前334年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逝世前250年
豫州
墓葬河南省長葛市石象鎮蔡寨村封升崗

鍾烈(前334年—前250年),姓,氏/鍾離氏,名中國戰國時代宋國人,宋微子後裔[1] [2]宋桓公禦說之后,宋辟公的四子,宋康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68年,在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受姓,受封“鍾邑大夫” [3]。宋亡后,避奔豫州鍾離山定居。為鍾氏烈系受姓太始祖。[4][5]

生平[编辑]

公元前286年,宋國亡,為避亡國之難從宋都商丘睢陽逃難至楚地豫州鍾離山(今河南省長葛市石象鎮蔡寨村封升崗)[6],改子姓復姓鍾離(另有一説為改子姓為單姓)。[7][8]

后代[9][10][编辑]

兒子,鍾復,妣:姬氏,生二子。

孫子,鍾葉(又名鍾大葉),妣:姜氏;鍾起

鍾烈之孫鍾葉在潁川郡時(公元前230年)改復姓鍾離為單姓鍾。

玄孫,鍾氣,生於秦始皇21年(前225年),妣呂氏,生二子:運亨、運豐。鍾姓自漢初而有族譜,故稱氣為一世祖。

來孫,鍾運豐,生於漢惠帝六年(前189年),在漢景帝時(前156年)為許州牧。妣姜氏,生三子:長文義、次文儀、三文佳。文儀妣李氏;文佳妣荀氏,生3子:長巽、次良、三洧。運亨、運豐兄弟暮年首立宗譜,以父鍾氣為1世、以始祖烈封地鍾為姓。 [11]

第22世孫,鍾賢,由於晉朝末年民不聊生,於公元420年渡江到南方,尋求安定的生活環境。 鍾賢過江後居留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後來鍾賢奉南朝宋武帝劉裕詔命,到福建平定叛亂,平叛之後被任為閩中都督,並攜妻兒入住福建寧化石壁村,成為鍾姓入始祖。後鍾賢奉詔入為官,則開啓了鍾姓入川的先河。

鍾烈第42世孫鍾山(1001-1064年)生3子:友文、友武、友勇,鍾山二弟鍾岱生1子友盛,兄弟4人先後中進士。友文生3子:毅、密、 察,友武生3子:剛、理、齊,友勇生5子:裕、溫、柔、中、正,除鍾柔外,其餘10人全部中進士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鍾友文兄弟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後被罷官。宋徽宗崇寧年間,由於受元祐黨事件的牽連,這一支鍾姓裔孫為避難進行了大遷徙。他們從福建武平走向全國,以及海外。

鍾友文系的播遷點為福建的岩前、 泉水塘、上杭廣東蕉嶺江西興國,一部分還流向了四川台灣康熙四十年(1701年),鍾毓秀攜妻帶子入,首先定居在重慶墊江縣澄溪盧家大灣,後來又陸續遷居到離此地不遠的鍾家大灣和高樓灣。這一支鍾姓已傳14代,人口發展到600多人,主要分布在重慶墊江長壽兩縣的11個鄉鎮。此外,重慶市,四川的成都內江自貢涪陵湖北荊州,廣東順德廣西柳州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亦有分支。

鍾友武。鍾友武次子鍾理原任廣州刺史。家庭發生變故後,鍾理棄官奔和鄉(今廣東梅縣)居住,其後裔又陸續從和鄉遷往興寧紫金東莞河源五華龍川惠州等地,其中有一支居住在興寧太平湖(今黄陂镇)。因這一支鍾姓居住地集中,佔崗背鎮(今黄陂镇)人口的80%,所以當地有「天上打雷公,地下崗背鍾」的說法。還有一支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安遠贛縣居龍灘,已傳承23代,人口達3萬多人。鍾友武三子鍾齊的裔孫主要分布在廣東的饒平揭陽興寧龍川河源雁洋,人口約數萬。[12]

鍾友勇和鍾友盛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潮安惠州紫金潮州饒平以及廣西各地。其中鍾友勇的第5子鍾正,先由福建武平遷到廣東鎮平,數代後遷廣東南雄珠璣巷。裔孫鍾普傳,從南雄又西遷廣西龍源,成為烈系入始祖。[13]

時事變遷,滄海桑田。 幾百年後,許多鍾姓裔孫又從福建廣東、等地往港澳地區及海外發展,現已遍布東南亞等地,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4][15][16]

注释[编辑]

  1. ^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鍾姓,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
  2. ^ 《古今万姓统谱》中有记载,鍾⋯⋯宋微子啓之後 。
  3. ^ 《赣南钟氏联修族谱》,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立为王,封其子烈为“钟邑大夫”
  4. ^ 席红霞. 钟姓烈系和接系播迁小考. 寻根. 2006, (06): 116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5. ^ 唐,林寶《元和姓纂》中有記載:“鍾,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健。又,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樓亦單姓鍾氏。”
  6. ^ 《广东兴宁钟氏族谱》,286年,宋國亡,烈奔豫州钟离山定居。
  7. ^ 鍾敬和. 钟史文选. 2012. 
  8. ^ 鍾玉鹏. 钟氏研讨资料(30)烈公和接公之谜. 新浪博客.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9. ^ 陈瑞松. 鍾姓通谱.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10. ^ 不详. 廣東省河源市锺氏文化研究会编辑组 , 编. 中华.锺姓源流史分布. 
  11. ^ 永兴. 钟烈派系. 中华钟氏网. [202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12. ^ 赵自天. 客家钟氏源自颍川. 寻根. 2019, (05): 68–73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13. ^ 席红霞; 化长河. 钟姓源流考.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68–170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14. ^ 歐陽修為《鍾姓合修族譜》寫序時說:“今閱鍾姓之祖,肇績河南,次分於江西、福建、廣東,子孫蕃盛,兄弟高科,上不遺世系之遙,下克篤宗盟之固,非克忠克孝者而能然乎?”
  15. ^ 谢文学. 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 许昌学院学报. 1991, (02): 100–106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4). 
  16. ^ 任崇岳. 钟姓的源流与迁徙. 寻根. 2005, (03): 118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