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之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营州之乱
日期696年 – 697年
地点
结果 被武周和突厥联合镇压
参战方
武周
突厥
契丹部大贺氏联盟
指挥官与领导者

武周

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
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
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
司农少卿麻仁节
清边道行军大总管武攸宜
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
夏官尚书王孝杰
左羽林将军苏宏晖
神兵道大总官武懿宗
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
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

突厥

默啜
李尽忠
孙万荣
何阿小
骆务整
李楷固

营州之乱696年-697年)是指契丹族的首领李尽忠以及其妻兄孙万荣的领导下,不满武周的统治,于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发动的叛乱,攻陷营州,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最终被武周联合突厥镇压。有学者认为,这种战争对武周和契丹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1]

起因[编辑]

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居住在附近的契丹居民大饥,赵文翙非但不予救济反而将酋长如同奴仆对待。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与妹夫松漠都督李尽忠对此抱怨,并于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十一日(696年6月)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2]

战争过程[编辑]

第一次讨伐[编辑]

武则天将发动叛乱的李尽忠和孙万荣改名为李尽灭和孙万斩。于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同年七月十一日,派遣梁王武三思榆关(今河北山海关)道安抚大使,用以防备契丹。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大将,十五日已拥兵数万,进逼檀州,被张九节击退。

之前,营州被俘囚于地牢的周军在被释放前,负责看守的契丹人骗他们:我们的家属无法在饥寒中生存,等周军到来便会投降。被俘的周军被释放后,向幽州报告相关的情况,士兵听到后争前恐后地进军,至黄麞谷。契丹人派老弱兵民前来投降,故意在道边丢弃老牛瘦马。曹仁师等便留下步兵,领骑兵前进。八月二十八月,与契丹黄麞谷大战,周军大败。契丹人设下埋伏从侧面攻击,李楷固利用绳索将麻仁节和张玄遇绊倒[3],二人被擒。并利用缴获的官碟印信,伪造文书让张玄遇等签名,通知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说官军获胜,催促他们前进。燕匪石等得到通知,昼夜兼程,士卒马匹都很疲劳,结果被契丹人在中途埋伏截击,全军覆没。叛军进攻平州,但未攻下。同年九月,武则天武攸宜以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陈子昂为其参谋,讨伐契丹。出发前,武则天亲自为武攸宜在洛阳白马寺践行,但出师而还没有功绩[4]。并向全国征发能够抵御契丹的囚犯和奴仆,陈子昂上书劝谏不可。孙万荣秘密夜袭檀州,张九节招募死士与之战斗,孙于是败逃。

突厥默啜自请为武后儿子为其女求婚,并率军队讨伐契丹,武则天任命其为左卫大将军。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李尽忠去世,孙万荣代领其众。默啜趁此时袭击松漠,俘虏李尽忠、孙万荣妻子和儿女而去。武则天闻讯晋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孙万荣重新收拾残部,派遣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杀州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陷瀛州(今河北河间),河北震动。武则天启用彭泽县令狄仁杰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杰改变了前任州刺史将百姓赶进内城修缮防御工事的方式,而是将百姓遣送回耕种,并说“契丹还在远处,不必劳师动众,一旦叛军到来,我自己就能抵挡”,百姓大悦。

第二次讨伐[编辑]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十二日,武则天启用被免官的王孝杰为兵部尚书与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十七万讨伐契丹,双方在东硖石谷战斗,道路狭窄,王孝杰率精兵为前锋力战,向前攻击契丹军。等退出山谷,王孝杰布阵,但苏宏晖畏惧契丹军队人多势众已先逃跑,契丹汇回兵,王孝杰坠崖而死,所领将士死亡殆尽。其节度管记张说告发事实,武则天派使者将苏宏晖斩首示众,但使者未到幽州,苏宏晖以戴罪立功并被免去死罪[5]。武攸宜驻军渔阳,听说王孝杰全军覆没,军队大震,不敢军进。契丹乘胜攻击幽州,在附近攻城掠民,武攸宜派兵进击,也未成功[6]

第三次讨伐[编辑]

武则天于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任命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共讨伐契丹,五月再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带兵二十万讨伐契丹。

武懿宗驻军赵州,听闻契丹将领骆务整数千骑兵将达到冀州,武懿宗感到害怕,想向南逃跑。有人说:“叛军没有辎重,只能靠抢劫得到,若按兵以逸待劳,攻击他的归途,可成大功。”懿宗不从,退守相州,丢弃很多的军用物资,契丹人攻下赵州。张元一曾做《嘲武懿宗》嘲讽武懿宗。

转檀州刺史、清边西道前军大总管阎虔福以偏军,抵挡住了契丹军南侵的势力并断契丹北归之路[7]

孙万荣兵锋正锐,向南劫掠瀛州及属县,恣意妄为。奚人背叛孙万荣,于是杨玄基前契丹军,奚军攻击其后,契丹军大败,抓获契丹的冀州三品大总管何阿小[8],收降李楷固、骆务整,收缴军械成堆。孙万荣败军而走被奚军四面攻击,于是大军大溃,孙万荣向东逃跑。张九节设下三路伏兵,孙万荣被穷追,跑到潞水东在林下休息,叹息道“我现在想投降,但罪过已经很大,投降突厥也是死,跑到新罗也是死,能去哪儿!”。六月二十九日,孙万荣奴仆将其斩首,张九节将其首级送往洛阳,孙万荣部下投奔突厥。

后续[编辑]

安抚河北[编辑]

六月二十六日,任命武懿宗、娄师德及狄仁杰分开安抚河北。武懿宗将从契丹军中逃回的被胁迫的百姓认定为反贼,生取其胆。之前,何阿小残忍嗜杀,河北人将河内郡王武懿宗与之相比:“唯此两何,杀人最多。”七月,武攸宜自幽州凯旋。武懿宗上书,河北百姓顺从契丹人都应该灭族,左拾遗王求礼当众嘲讽武懿宗拥数十万军队而不能抵御契丹,反而要把罪过加于为了活命而委曲求全的河北百姓,请求把武懿宗杀了谢罪。杜景俭也上奏:“河北百姓都是被胁从的,请都予以宽宥”武则天同意。

契丹降将[编辑]

何阿小等三百余名罪大恶极者被斩首[8]。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骆务整二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骆务整。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抗武周的契丹人。

影响[编辑]

对武周的影响[编辑]

孙万荣在包围幽州之时,曾发檄文给朝廷,要求立重新召回李显李旦吉顼游说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张昌宗相兄弟,使其在武则天面前多次劝说武氏诸王不孚众望,而李显则是众望所归以保全自己在武则天去世后的荣华富贵。武则天知道是吉顼的意图,吉顼据陈利害,武则天最终定李显为太子[9]。也有说法是,武则天看到檄文回想起狄仁杰解梦之语,遂立李显为太子,同时以李显为元帅。之前,募兵时没有应招之人,在得知李显一同前往时,北邙山头入伍的士兵全满,契丹军自退散[10]

对契丹的影响[编辑]

契丹经此一战,归附突厥。

参考文献[编辑]

  1. ^ 肖爱民、孟庆鑫. 略论契丹“营州之乱”对武周立嗣的影响. 2005 [2022-03-31] (中文). 
  2. ^ s:资治通鉴/卷205》: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副之,以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3. ^ s:朝野佥载/卷六》:天后时将军李楷固,契丹人也,善用糸索。李尽忠之败也,麻仁节、张玄遇等并被糸。将獐鹿狐兔走马遮截,放索糸之,百无一漏。
  4. ^ s:新唐书/卷206》:讨契丹,后亲饯白马寺,师无功还,拜左羽林大将军。景龙时,迁右羽林,卒。
  5. ^ s:旧唐书/卷93》: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兵士为贼所杀及奔践而死殆尽。
  6. ^ s:资治通鉴/卷206》 :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 孝杰遇契丹,帅精兵为前锋,力战。契丹引退,孝杰追之,行背悬崖,契丹回兵薄之,宏晖先遁,孝杰坠崖死,将士死亡殆尽。管记洛阳张说驰奏其事。太后赠孝杰官爵,遣使斩宏晖以徇;使者未至,宏晖以立功得免。武攸宜军渔阳,闻孝杰等败没,军中震恐,不敢进。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将击之,不克。
  7. ^ 《阎虔福墓志》:当是也,公以偏师,独当巨寇,挫其南侵之势,断其北归之迹。
  8. ^ 8.0 8.1 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
  9. ^ s:资治通鉴/卷206》: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吉顼与张易之、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易之兄弟亲狎之。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二人惧,涕泣问计。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
  10. ^ s:朝野佥载/卷3》:武承嗣、武三思连项皆赤。后契丹围幽州,檄朝廷曰「还我庐陵、相王来」,则天乃忆狄公之言,曰:「卿曾为我占梦,今乃应矣。朕欲立太子,何者为得?」仁杰曰:「陛下内有贤子,外有贤侄,取舍详择,断在圣衷。」则天曰:「我自有圣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癣!」承嗣等惧,掩耳而走。即降敕追庐陵,立为太子,充元帅。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行,北邙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贼自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