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联合国大会第ES-10/20号决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联合国大会
第ES-10/20号决议
日期2018年6月13日
会议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复会)
编号A/RES/ES-10/20(文件
主题“以色列在被佔領的東耶路撒冷和其餘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的非法行動”和“保護巴勒斯坦平民”
投票
120票赞成
8票反对
45票弃权
结果通过

聯合國大會第ES-10/20號決議》是在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即關於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和其他巴勒斯坦地區的緊急特別會議)期間聯合國大會於2018年6月13日作出的決議,批評以色列2018年加薩邊境抗議事件的镇压。[1][2][3]

背景[编辑]

2018年3月30日開始,在加沙地带靠近以色列邊境處進行。[4][5]進行示威的巴勒斯坦人要求原居於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後代可以享有返回故鄉定居的權利。[6][7]他們也抗議以色列對加沙的長期封鎖以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8]以色列士兵對示威的巴勒斯坦人發射催淚彈和實彈,[9]造成自2014年加沙戰爭以來最嚴重的以巴衝突傷亡。[10]

決議內容[编辑]

決議由阿爾及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國共同提案。决议全文如下:[11]

  1. 呼吁各方充分尊重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主义法,包括在保护平民人口方面的规定,并重申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平民的安全和福祉,确保平民得到保护,并确保对所有违法行为追究责任;
  2. 斥责以色列军队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尤其是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平民过度、不相称且不加区分地使用武力,包括对包括儿童在内的平民抗议者以及医务人员和记者使用实弹,对无辜生命的损失表示严重关切;
  3. 要求占领国以色列不要采取此类行动,充分遵守其根据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第四公约》 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4. 斥责任何可能引发暴力和危及平民生命的行动,呼吁所有行为体确保抗议活动保持和平;
  5. 又斥责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平民区发射火箭;
  6. 呼吁采取紧急步骤,确保立即、持久和充分地遵守停火;
  7. 又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和平静,并强调指出必须立即采取重大步骤,以稳定局势,扭转实地的不利趋势;
  8. 强调指出需要应对当前平民在武装冲突中成为攻击目标或向平民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遭到蓄意阻拦的情况,包括考虑根据《联合国宪章》可采取的适当措施;
  9. 呼吁考虑采取措施,保障包括加沙地带在内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平民的安全和保护;
  10. 又呼吁立即采取步骤,以结束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行动和出入实行的封锁和限制,尤其是依照国际法,包括在涉及合理安保规定时,持续开放加沙地带过境点,让人道主义援助、商品和人员通行;
  11. 要求各方与医务人员和人道主义人员合作,允许和协助他们不受阻碍地接触平民人口,并呼吁停止针对医务人员和人道主义人员的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恐吓;
  12. 敦促立即和不受阻碍地向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人口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铭记医疗、食品、水和燃料等关键需要,并敦促增加对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的支助,确认工程处与联合国其他机构和人道主义组织一道,在提供人道主义和紧急援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加沙地带;
  13. 鼓励为实现巴勒斯坦内部和解采取具体步骤,包括支持埃及的调解努力,并鼓励采取具体步骤,使加沙地带和西岸在合法的巴勒斯坦政府领导下实现统一,确保巴勒斯坦政府在加沙地带有效运作;
  14. 欢迎并敦促秘书长和联合国中东和平进程特别协调员兼秘书长派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个人代表进一步参与,与有关合作伙伴配合,协助努力立即使局势降级,并满足紧迫的基础设施、人道主义和经济发展需要,包括为此实施协调对巴勒斯坦人提供国际援助特设联络委员会核可的项目;
  15. 请秘书长审查目前局势,并尽快并在不迟于本决议通过后60天内提出书面报告,其中除其他外包括秘书长就如何确保以色列占领下巴勒斯坦平民人口的安全、保护和福祉提出的提议,特别是包括关于设立国际保护机制的建议;
  16. 呼吁继续并紧急作出努力,为启动关于所有最后地位问题的可信谈判创造必要条件,以按照安全理事会第2345(2017)号决议和其他相关决议的要求,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包括土地换和平原则的马德里框架、《阿拉伯和平倡议》 和四方路线图, 基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民主国家在安全和公认边界内和平毗邻相处的区域愿景,毫不拖延地结束1967年开始的以色列占领,并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
  17. 决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暂时休会,并授权大会最近一届会议的主席应会员国的要求复会。

表决结果[编辑]

聯合國大會關於ES-10/20號決議的投票结果,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決議以120票贊成、8票反對、45票棄權獲得通過。[1][2][3]

赞成国(120)
3个共同提案国
弃权国(45) 反对国(8) 缺席 (20)
 阿富汗
 阿尔及利亚
 安道尔
 安哥拉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白俄羅斯
 比利时
 伯利兹
 贝宁
 不丹
 玻利维亚
 波黑
 博茨瓦纳
 巴西
 文莱
 布吉納法索
 布隆迪
 佛得角
 柬埔寨
 乍得
 智利
 中國
 哥伦比亚
 科摩罗
 哥斯达黎加
 科特迪瓦
 古巴
 朝鲜
 吉布提
 厄瓜多尔
 埃及
 薩爾瓦多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國
 冈比亚
 格鲁吉亚
 希腊
 格瑞那達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冰島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愛爾蘭
 牙买加
 日本
 约旦
 哈萨克斯坦
 肯尼亚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賴索托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马里
 馬爾他
 毛里塔尼亚
 模里西斯
 蒙特內哥羅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泊尔
 新西蘭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奈及利亞
 挪威
 阿曼
 巴基斯坦
 秘魯
 葡萄牙
 卡塔尔
 俄羅斯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沙烏地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爾維亞
 塞拉利昂
 斯洛維尼亞
 索马里
 南非
 西班牙
 斯里蘭卡
 苏丹
 苏里南
 瑞典
 瑞士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泰國
 东帝汶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乌干达
 阿联酋
 坦桑尼亚
 乌拉圭
 乌兹别克斯坦
 委內瑞拉
 越南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阿尔巴尼亚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奥地利
 保加利亚
 喀麦隆
 加拿大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多米尼加
 衣索比亞
 斐济
 德国
 加纳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匈牙利
 義大利
 拉脫維亞
 利比里亚
 立陶宛
 马拉维
 墨西哥
 摩納哥
 荷蘭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菲律賓
 波蘭
 韩国
 羅馬尼亞
 卢旺达
 圣卢西亚
 萨摩亚
 圣马力诺
 新加坡
 斯洛伐克
 南蘇丹
 馬其頓
 图瓦卢
 英国
 瓦努阿圖
 澳大利亞
 以色列
 马绍尔群岛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瑙鲁
 所罗门群岛
 多哥
 美国
 中非
 刚果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多米尼克
 斯威士兰
 加彭
 海地
 基里巴斯
 利比亞
 马达加斯加
 蒙古
 緬甸
 帛琉
 摩尔多瓦
 圣基茨和尼维斯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舌尔
 汤加
 土库曼斯坦
 烏克蘭
联合国观察会员国: 聖座 巴勒斯坦國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UN General Assembly urges greater protection for Palestinians, deplores Israel’s ‘excessive’ use of force | UN News. news.un.org. 2018-06-13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4) (英语). 
  2. ^ 2.0 2.1 Gladstone, Rick. U.N. General Assembly Vote Castigates Israel Over Gaza Deaths.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6-13 [2024-06-2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4) (英语). 
  3. ^ 3.0 3.1 UN General Assembly condemns Israel for ‘excessive’ force at Gaza border. times of israel. 2018-06-14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英语). 
  4. ^ Alouf, Abu. 15 Palestinians reported killed by Israeli fire as Gaza border protest builds. Los Angeles Times. 2018-03-30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9) (英语). 
  5. ^ Halbfinger, David. 300 Meters in Gaza: Snipers, Burning Tires and a Contested Fence.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4-13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2) (英语). 
  6. ^ David M. Halbfinger, Iyad Abuheweila, One Dead Amid Violence in 3rd Week of Protests at Gaza-Israel F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4-13. ‘They are objecting to Israel's 11-year-old blockade of Gaza and seeking to revive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Palestinian claims of a right of return to the lands they were displaced from in 1948.’ [他们反对以色列对加沙长达11年的封锁,并寻求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人要求返回他们1948年流离失所的土地的支持](英文)
  7. ^ Khaled Abu Toameh, Hamas vows Gaza protests last until Palestinians return to all of Palest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imes of Israel 9 April 2018. ‘The protests are an uprising for "Jerusalem, Palestine, and the right of return," he said, referring to the demand that Palestinian refuge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be allowed to return to their former homes in Israel.’ [抗议活动是一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回归权”的起义,要求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代返回故土。](英文)
  8. ^ Khoury, Jack; Kubovich, Yaniv; Zikri, Almog Ben. Mass Gaza Border Clashes: 58 Palestinians Killed by Israeli Gunfire, 1,113 Wounded. Haaretz. 2018-05-15 [201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英语). 
  9. ^ Morris, Loveday; Balousha, Hazem. Israelis kill more than 50 Palestinians in Gaza protests, health officials say. The Washington Post. 2018-05-14 [2018-05-14].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英语). 
  10. ^ IDF uses tear gas, live fire as thousands protest at Gaza border. The Times of Israel. 2018-04-06 [201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6) (英语). 
  11. ^ 联合国大会第ES-10/20号决议. zh.wikisource.org. 维基文库. [2024-06-27] (中文(简体)).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