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童思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童思立
童思立

童思立画像


籍貫 江浙行省台州府寧海縣
族裔 汉族
字號 伯礼、谨节
出生 至正十七年七月初五日(1337年8月1日)
浙江寧海
逝世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395年9月10日)
南京高邮卫
墓葬 山头葛
配偶 石林周氏
親屬 童尚孙(父)
罗氏(母)
童思忠(弟)
童思德(弟)
童思恭(弟)
童士斌(子)
童士宝(子)

童思立(1337—1395),字伯礼,号谨节,元末明初江浙行省台州路(此为元时区划,明时改为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宁海县塔山(今属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人。

人物简介[编辑]

童思立(1337—1395),字伯礼,号谨节,塔山童氏第七代世祖。他身长目秀,从小爱好读书,有明识特操、质性敦厚、侠义孝廉气质,立志让童氏子弟耕读传家,继承祖先诗礼名宗品德,弘扬前童优良传统,置六经群书数千卷,在石镜精舍创办了读书书院,曾两次邀请大名鼎鼎的方孝孺先生莅临前童讲学授教。

童思立虽年长方孝孺二十余岁,但他勤于精舍聆听求学,治心修身。这种精神感动了方先生,于是童思立与方孝孺交情深厚,成了知心挚友。童思立十分崇敬方孝孺博学多才、学术醇正、品格严谨的学者风范。方孝孺把思立比作凤凰:“谁知枳棘间,尚有莺凤鸣。”后来,童思立因方国珍兵稍案,遂戍充南京高邮卫,卒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廿六日,年仅五十有九。方孝孺特写了《祭童伯礼》的祭文:“云林有庐,其下流水。谓将与子,黄发燕喜。”称邑士伯礼是童氏房族诗礼名宗、耕读传家的楷模。[1]

家族成员[编辑]

父亲童尚孙(1314—1368),字释卿,处士
母亲罗氏(1314—1391),即童贤母,方孝孺为之作《童贤母传》。

弟弟童思忠(1343—1390),字伯言;童思德(1346—1388),字伯诚;童思恭(1351—1414),字伯谦。
作为方孝孺的十族门生而受到他“灭十族”的牵连,童思恭充军河北卢龙卫。这就是“沾亲案”。[2]
妻子:石林周氏(1334—1406)。
儿子童士斌(1358—1409),字景哲;童士宝(1366—?),字景彝。
与叔父一样受到牵连,士斌原被安排充军河北兴州卫,然而最后是士宝替兄充军。
侄子童士林(1360—1434)、童士穆(1370—1449)、童士懋(1370—1438)、童士弘(1374—1425)、童士毅(生卒年不详)等。
童士林,字景纯,塔山人。方逊志门人。行履端谨,晦迹终身。著有文集。(《光绪宁海县志》[3]
注:景纯,《宁海塔山童氏谱志》作“景淳”。 家族成员信息皆来自《宁海塔山童氏谱志》。[4]

县志记载[编辑]

光绪年间的《宁海县志》记载童思立事迹如下:
童思立,字伯礼,塔山人。性孝友,悦读书,乐施与。建石镜精舍,聚六经群书数百卷,俾子侄讲习其中,三代不分异。弟伯谦皆与方逊志交游甚契。逊志寓京时,每以书来,欲举为孝廉,伯礼辄以母老为书辞之。后以寿终,逊志为文,往祭哭奠,甚哀。及逊志罹难,伯谦以方党谪戍卢龙万历乙酉,赦其孙归。[5]

遗训[编辑]

童思立给后人的遗训如下,今被刻于童氏宗祠里的石碑上。

敦一太祖遗训曰:诸子若孙,咸听吾言:自宋季衰乱,先世卜居于此,披荆斩棘,播迁辛苦,以至于吾。吾兄弟幼失怙,吾母延正学先生,诲吾兄弟。吾兄弟至今凛守不敢忘,皆汝曹所亲见者也。夫水必有源,源远故流长;木必有本,本深则叶茂。彼夫前悬石镜,后枕平冈,两峰夹于东西,双溪绕于南北。居孰贻之安邪?桑麻土田,颇无旱涝之虑;山木溪鱼,堪给岁时之羞。业孰贻之厚耶?四书六经,子史百家,圣贤垂训,开卷有益。孰聚之使之积案盈笥,以便弦诵耶?汝曹能念造家之艰,则知守家之不易也。囊者,方先生入禁林,为书征召,吾辞谢再三。岂诚不乐仕进哉?顾念母老,是以坚辞。今详列规条,为后人训:

  • 祖祠祭器,一禀先型,毋得违越。兄弟同居,日久则分,当念祖宗,毋或相侵暴。
  • 读书耕田,奉公完课,毋或作奸慝以自取辱。
  • 塔山以给采樵,毋伤萌蘖。鹿山作镇兹土,毋得削掘,以损来龙。
  • 坟茔生灵所栖,毋得附葬,以蹈不孝。
  • 两溪树木,皆吾手植,寒洪源蔽田宅,毋得剪伐。
  • 婢仆与有勤劳,毋得凌虐。

昔万石君家,子孙皆孝行醇谨,光于汉史,吾常慕之,每念不忘。汝曹当思先世积累之德,子孙绵远之基,勉率吾语。

相关诗文[编辑]

方孝孺在其《逊志斋集》中留下了多篇与童思立(伯礼)有关的诗文。

与童伯礼书[编辑]

足下奋不溺于流俗,眇然深思,欲以礼义振其家声。收既析之昆弟,合爨而食,为制成法,以淑后人,此世之所仅有者。仆虽庸陋,固愿观德于左右,以佐末议,相其不及,导扬盛美,为闾里光荣。况足下有意乎振之,其何说之敢辞。然不幸为祖母所弃,虽逾时越月,以岁事之不易,柩犹在堂,未获襄举。方从父兄之后,抒晨夕之哀。徒奉教命,冒以衰服请见,则人谓我何!以吉服请见,则葬尚未举,释哀凌礼,谅亦非足下所以招之之意。是以仰德虽深,而未敢承命者,此也。抑足下见招者,岂以于圣贤君子之道不有闻乎?仆学甚陋,言甚讷,使胸中果有所蓄,造次未能发明,而况真无有邪。终日与人居,未尝一启口,或稍启口,辄触人而共哗之,坐是自惩创,弥不乐言语,纵欲时出片言,料无明其旨者,复断舌中止。足下虽雅好士,将焉取于此乎?虽然,于足下则不敢隐。
盖自古非言之难,能知言者难也。知言固难,而能行之者尤难也。足下所欲则者,金华郑氏。郑氏之师太史公尝为仆言,郑氏初合食甚久,而元之中世有曰某卿者,勇于适义,于人言无不立行,其心所向,万夫莫能回之。以故其所为事,多数百年士大夫家所未能行者,卒能大合其宗,暴其声光,赫然揭于天下,闻于后世。国史之法,王公之贵,苟无足称,皆摈而不录。而郑氏以布衣参名其籍,于今三朝,果何以致此哉?勇于为善,而知轻重之分故耳。其所为法,足下既已得之矣。能师其勇而力于行,虽无待于法,可也。人孰不乐告以善?苟信之未笃,执之未坚,一以为可焉,一以为否焉,则虽仆亦何能为?
然仆观世之人,不肯为善者,诚不达耳。吾乡虽小邑,富且贵者亦间见于时。未涉数十年,人已不知其姓名者多矣。此真贾竖之智,乌足道哉?足下独能知其非是,为子孙垂久远之业,自兹以往,苟能益行所闻,俾义声光于四方,则仆也为足下之里人,亦预有耀矣。当可为之时,愿加勉旃。仆他日获至于终丧,敢不承足下之命,尚当诵其所学,与足下讲之。[6]

祭童伯礼[编辑]

呜呼!我伤时人,以利胜恩。珍贵锱铢,芥视天伦。孰如吾子,爱友弟昆。同炀合藏,矢死靡分。众皆蚩蚩,适己志物。既充厥家,他人遑恤。孰如吾子,克广仁术。惠于艰茕,掊取则弗。人厚于躬,薄于奉先。贵为公卿,寝荐豆笾。孰如吾子,祠庙是虔。岁时烝尝,其仪秩然。鄙夫蓄财,吝啬自封。三牲私室,宾庖靡供。孰如吾子,待士敬恭。冠盖盈门,曾无怠容。彼氓寡知,谓学无益。骋私角慧,诋慢耆德。吾子惩之,闻善必式。宝爱训言,如金如璧。惟笃孝弟,以弘惠仁。虚心屈体,于贤于宾。观于其庭,长幼振振。嗟我乡闾,畴与为邻?
予昔卧病,杜门避咎。子招我游,欣然为起。云林有庐,其下流水。谓将与子,黄发燕喜。宦学于秦,不见七年。每以书来,慰我忧悁。祝子寿考,以迟我旋。云胡不留,永闭九泉。荒荒我里,士习日陋。谁能易之,力不能救。松柏之萎,荆棘之茂。追尔之亡,我心孔疚。秀目长身,玉雪其颜。梦寝见之,俨乎其存。驰觞往奠,不接笑言。序德告哀,以慰子孙。[7]

寄童伯礼二首[编辑]

其一
俗薄吾深厌,家肥子孰过。孝慈诸弟共,才俊一门多。处世难同众,居乡本贵和。古来修礼让,盗贼尚投戈。
其二
黍肉屡来馈,存心殊自怜。伤廉增我过,尚德贵君贤。握臂知身瘦,捐书待病痊。每怀徐孺子,衰世道能全。[8]

参考资料[编辑]

  1. ^ 王兴满.走进前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8-129
  2. ^ 虽难犹荣“沾亲案”.宁海新闻网.2014-09-01. [2016-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3. ^ 王瑞成.宁海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02年:1123
  4. ^ [塔山童氏谱志编纂委员会.宁海塔山童氏谱志:塔山童氏谱志编纂委员会,1995年],附加文本。
  5. ^ 王瑞成.宁海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02年:976-977
  6. ^ 方孝孺.逊志斋集:宁波出版社,2000年:339-340
  7. ^ 方孝孺.逊志斋集:宁波出版社,2000年:667-668
  8. ^ 方孝孺.逊志斋集:宁波出版社,2000年:8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