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地黑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人,是大多數海地居民的構成部分。在2013年佔海地人口95%,其餘則是白人、穆拉托人、阿拉伯人和亞洲人。他們的祖先多是被法國用來充當種植園勞力的西非黑奴。

起源[编辑]

海地人的祖先多是由塞內加爾剛果一帶的黑人,主要來自貝寧畿內亞塞拉利昂、塞內加爾、安哥拉尼日利亞喀麥隆加納,也有一些來自東南非和中非

人口[编辑]

海地人口是每平方公里250人,多居住在城鎮、海岸地區和山谷(黑人多住在鄉下)。在2008年聯合國估計海地約有9800000人,半數人20歲以下。海地第一次正式人口普查是在1950年,人口有3100000人。

文化[编辑]

海地文化是法國文化和西非傳統之間在海地融合過程的結果(主要是達荷美-尼日利亞人),海地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實踐是巫毒教。這可能起源於貝寧,在許多非洲國家也被信仰。一般被忽視但重要的因素是希斯帕尼奧拉島土著人民的泰諾人。泰诺人的宗教的一些被吸收入巫毒教內部。

在海地西非人的一夫多妻與天主教婚姻持續並存,舞蹈和一些形式的娛樂與非洲活動相結合。服裝往往是歐洲的,但婦女包頭巾則是西非的典型服裝。

海地有兩種語言。法語在學校教授,大約有42%的人口被認識,但只是在太子港和其他城市被穆拉托人和少數黑人使用。海地克里奧爾語源於法語和非洲語言,是法語的方言。它在全國各地使用,但廣泛應用於農村。

海地的音樂受到來自非洲的嚴重影響。打擊樂是最重要的表演形式,鼓是重要樂器。目前,在海地的“康帕斯”風格音樂是結合了剛果節奏與歐洲和加勒比的影響,比普通海地音樂稍微柔和一些。

參考[编辑]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ha.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