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
朱升(1299年—1370年),字允升,元末明初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寧縣(今安徽黃山市休寧縣)人,学者称枫林先生。元朝进士。
至正四年(1344年)江浙行省乡试第二名(中举人),至正八年(1348年)赴京参加省试,中进士,被授予池州学正,十二年(1352年)任满后辞官隐居石门,教授学生。他曾經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並被采纳[1]。朱元璋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打败陈友谅后翌年,才改称吴王。
1367年被授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1368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等礼,预修《女诫》[2]。1369年,辞官隐退。1370年卒,年七十二。朱升治学严谨,存世仅《前图》2卷、《枫林集》10卷,并为多部经典旁注[3]。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葬于今天的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北龙港镇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4]
子
[编辑]朱升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朱異。而朱升的孫子是朱祖文。
次子名為朱同。朱升在石門隱居時,在臨河程氏家中教書。學生程大不堪繼母虐待,自經而死。朱升妻子生子時,突然夢見程大來到家中,就將兒子起名為朱同,字大同,他善於卜筮,就起了一課,占卜兒子長大後必遭婦人之禍。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領軍路過石門,他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朱元璋親自為他的書樓賜寫「梅花初月樓」。臨行又為子朱同求全屍。
朱同自幼蒙朱升教授,善於詩詞文章,官至禮部侍郎,很是得朱元璋寵遇,皇宮中的畫壁上題有很多他的詩詞作品。朱同資敏,盡傳其家學,通群經,諸藝畢給。洪武十年(1377)舉明經,任本郡教授,修《新安志》,進之,十三年舉人材,授吏部司填充員外郎,尋升禮部右侍郎,後坐藍玉案,賜自縊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 《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卷136):“朱升,字允升,休寧人。元末舉鄉薦,為池州學正,講授有法。蘄、黃盜起,棄官隱石門。數避兵逋竄,卒未嘗一日廢學。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吳元年,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
- ^ 《明太祖实录》(卷38):“定翰林院官制承旨正三品学士从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直学士正五品典簿正七品属官待制从五品修撰正六品应奉正七品编修正八品典籍从八品以侍读学士朱升为翰林学士陈桱詹同为直学士”
- ^ 《明史》(卷136):“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尋命與諸儒修《女誡》,採古賢后妃事可法者編上之。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逾年,請老歸,卒年七十二。升自幼力學,至老不倦。尤邃經學。所作諸經旁注,辭約義精。學者稱楓林先生。子同官禮部侍郎,坐事死。”
- ^ 存档副本.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