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棟
惠棟 | |
---|---|
籍貫 | 江蘇吳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天牧,一字仲孺,晚號半農 |
出生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江蘇吳縣 |
逝世 |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江蘇吳縣 |
親屬 | (祖父)惠周惕 (父)惠士奇 |
出身 | |
|
惠棟(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字定宇,號松崖,時人稱小紅豆先生。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苏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生平
[编辑]惠棟的祖父惠周惕與父親惠士奇皆治《易经》,三世傳治,傳為一代佳話。惠棟早年隨其父至廣東提督學政任所,父親死後歸鄉里,教課寫書,終生不仕,“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无不肄业”[1]。乾隆十四年,惠棟著手總結父祖經說及己治《易》心得,始撰《周易述》[2]。後入卢见曾幕府,協助刊刻《雅雨堂丛书》等著作。[3]乾隆十九年月,又与沈大成等参與补刻朱彝尊著《经义考》校勘工作。[4]沈大成回忆當時说:“萍踪偶邂逅,握手申前欢。兄居屋东上,余止舍西偏。因得共晨夕,相与典坟。”王昶當時也常请教于惠栋。[5]
惠棟本人集“吳派”經學之大成,其室有楹联:“五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被誉为“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6]。王昶说:“吴江沈君彤,长洲余君仲霖、朱君楷、江君声等先后羽翼之,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惠栋)发之。”[7]江藩《宋学渊源记》说:“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二十二日在苏州家中病逝。
成就
[编辑]惠棟公開打出漢學旗幟,與“宋學”對壘[8],評《毛詩注疏》時說“宋儒之禍,甚於秦灰”,學沿顧炎武,主張治經學必須從古文字入手,重視古音訓詁,對漢儒易說搜輯鉤稽,不遺餘力,“凡古必真,凡漢必好”,正開一派學者求古而不問是非風氣,成為吳派經學的重要思想特徵,為考證而考證,致使其“餖飣煩瑣”,以致有“株守漢學”[9]、“嗜博泥古”[10]之譏。然详考其学术理路,则可知其本汉学有其理由。其言汉宋之争言曰:汉有经师,宋无经师,汉儒浅而有本,宋儒深而无本,有师与无师之异,浅者勿轻疑,深者勿轻信,此后学之责。(《九曜斋笔记》卷二),又有“汉人传《易》,各有源流,余尝撰《汉易学》七卷,其说略备。识得汉易源流,乃可用汉学解经。”(《九曜斋笔记》卷二),足见其尊汉在于认识到汉代学术源流不同,欲知其详,必全盘了解,不可以一种倾向为主。
著作有《古文尚書考》、《後漢書補註》、《九經古義》、《明堂大道錄》、《松文鈔》等。
注釋
[编辑]- ^ 王赦:《墓志铭》
- ^ 阮元说:“国朝之治《周易》者,未有过于徵士惠栋者也。而其校刊雅雨堂李鼎祚《周易集解》与自著《周易述》,其改字多有似是而非者。盖经典相沿已久之本,无庸突为檀易,况师说之不同,他书之引用,未便据以久沿之本也。但当录其说于考证而已。”(《研经室一集》卷十一《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
- ^ 《扬州画舫录》卷一○《虹桥录上·惠栋》记载:“惠栋……公重其品,延之为校《乾凿度》、《高氏战国策》、《郑氏易》、《郑司农集》、《尚书大传》、《李氏易传》、《匡谬正俗》、《封氏见闻记》、《唐摭言》、《文昌杂录》、《北梦琐言》、《感旧集》,辑《山左诗钞》诸书。”
- ^ 卢见曾《经义考》题记:“《经义考》全书告成,余既为之序,又编总目二卷……已刻一百六十七卷,其《宣讲》、《立学》、《家学》、《自序》三卷本缺,今补刻一百三十卷,卷帙浩繁,校对不易,从事诸君子各题名于每卷之后,而博征载籍,以正字画之讹者,钱塘陈授衣章、仪征江宾谷昱也。刻既成而核校之者,元和惠定宇栋、华亭沈学子大成也。其商略考订,兼综其事则祁门马嶰谷曰琯,半查曰璐云。乾隆乙亥七月望后三日德州卢见曾载识。”
- ^ 《春融堂集》卷三○《与惠定宇书》:“日者在广陵常侍履綦,得备闻绪论为幸。至所谕祢字当作祧字,窃按《公羊传》隐元年秋七月注,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疏祢示旁尔言虽可入庙,是神示,犹自最近于已故曰祢。又《诗》邶风‘饮饯于祢’,《毛传》云祢地名,《释文》云祢乃礼反,《韩诗》作坭音,同。《玉篇》云年礼反,父庙也。《广韵》云祖祢亦姓,出平原,魏有弥衡,亦作祢,奴礼切。又尧庙碑,祖祢所出,《隶释》云祢即祢字,历考诸书无谓作祧。读者惟《说文》无此字,仅见于徐铉新附字中,故《陈澔集》注云:读作祧字,然徐铉新附字注云祢,古文亦不作祧也。先生博学多闻,古训是式,必更有所据,惟幸垂示焉不宣。”
- ^ 《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惠先生栋传》
- ^ 《春融堂集》卷十五《惠定宇先生墓志铭》
- ^ 袁枚称“足下(惠栋)与吴门诸士厌宋儒空虚,故为汉学以矫之。”(《小仓山房文集》卷八《答惠定宇书》)
- ^ 王引之说:“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来书言之,足使株守汉学而不求是者,爽然自失。”(《王文简公文集》卷四,《与焦理堂先生书》)
- ^ 《四库提要》评惠栋,“其长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九,经部,春秋类。)
參考書目
[编辑]- 《惠氏宗谱》
- 李开:《惠栋评传》,1997年7月第1版,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