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雄中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東南雄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南雄市的一所中學,前身為1765年創建的道南書院,1906年改為新式學堂;1912年,改為「廣東省立南雄中學」;1924年,改為「廣東省立第六中學」;1934年,改為「廣東省立南雄中學」;1951年定名為「廣東南雄中學」。2007年成為首批「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概述[编辑]

目前,学校占地148亩,学生逾5千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9多人,一级教师110多名;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学力33人,省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设施设备齐全,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室72间,实验楼、图书馆、综合大楼等功能大楼8栋,学生公寓4栋,400米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一个,塑胶篮球场6个,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在韶关市处于领先地位。 [1] 起源 据《南雄县教育志》载:“南雄直隶州知州沈之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道南书院改为南雄州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首任监督(相当校长)。南雄中学原校址在元宝塘,即今县政府招待所。 明清时为道南书院。”由此追溯,雄中渊源可前推至道南书院。道南书院,为天峰书院、凌江书院合并扩建而成。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南雄知州陈侁在小东门(今市政府、迎宾馆一带)划出地方,辟为“州学”,以教化民智,始开南雄政府办学先河。 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南雄知府江璞在“州学”之西创办大中书院(其后易名宏道书院、天峰书院)。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调任南雄知府的苏州长洲人宋淇源,积极倡议地方开明绅士捐钱捐物重修天峰、凌江两书院,并从州学划出地方给书院办学之用,使书院面积增至20多亩。 重修书院工程主要由陈清杨全权负责。此人任官资历长,工作认真负责,“勤襄厥事”,不到半年工程即全部完工。重修后的书院整合了天峰、凌江书院,建有元宝塘、培风亭、泮池和大观楼等,整个书院“规模宏敞,气象整肃”,受人称赞。宋淇源请时为朝廷大司空制府杨锡为新书院命名,杨锡便命之名为“道南书院”,并言“信足彰岭表之先声也”,而“道南”一词,即有把中原文化推及南方之意。 清代南雄人曹忄宾,,力学经史百家,热心地方教化,曾执掌于书院,任书院山长(院长),著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订正《古诗解》、《历代诗选随笔》、《柱峰制艺》和《天镜阁集》等。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乡后,主教道南书院,编纂《御篡通鉴纲目测义》,著有《双柏庐文集》。从北宋至清末,道南书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讲坛和书斋为阵地,以思想和文字为手段,在南雄传承中华文明、播洒儒家文化,并在弘扬南雄地方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道南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南雄州知州沈之乾将道南书院改名为南雄州立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监督(相当于校长),是为南雄现代教育制度肇始。书院改制后,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图画、中外舆地、外国文、博物、物理和化学等10多门,学制4年。其时南雄中学堂有教员5人,其中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1人;学生40人,文化素质较高,而一些中了秀才的人也来此读书深造。州立中学堂的首届毕业班有40人,他们毕业后,按《钦定学堂章程》均授予贡生出身。 民国二年(1913年),南雄州立中学堂奉命改为省立南雄中学,直属省教育厅,并取消中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首任校长为毕业于日本宏文书院的英德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年),军阀混战,南北交哄,北军由江西侵入南雄,南雄中学图书器具被焚毁一空,教员与学生各自奔逃,学校被迫停顿。 次年,南雄中学暂借城外水南的天后宫和兴隆庵续办,至民国十年(1921年)方迁回元宝塘原校舍复办。 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为当时全省十所省立中学之一。是时,广东高师毕业生、南雄人王鸿淮任校长,把中学阶段4年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实行新学制。但当时只办有初中而无高中。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陆傲霞出任校长,学校报请省政府拨款,开办高中师范一个班,增招初中一个班,学校班级增至5个班。翌年,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至此,省立南雄中学成为粤北地区两所省立学校之一(另一所为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是粤北的最高学府,更加无愧于百年名校的盛誉。 历程 省立南雄中学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陆傲霞(从化人、中山大学毕业生)出任校长后,走上了一条不断成长和壮大的曲折之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学校也多次受到战争烽火的侵袭,虽历经沧桑,仍如屹立城区的三影古塔一样岿然不倒。 陆傲霞在任省立南雄中学校长期间,努力筹措办学经费,聘请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并增设图书室、理化仪器室,购置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的标本、模型和图表,加强直观教学。陆傲霞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在其出任校长的第二年,每年4月25日皆举行校庆运动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东省西北区绥靖公署在韶关举行运动会,陆傲霞与时任南雄县长姚之荣率领南雄20多名运动员(多为省立南雄中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总分第二名。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便利初中毕业生升学,陆傲霞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一个班,并修建校舍。之后,陆傲霞校长参加抗日军队,清远人、中山大学毕业生梁劲继任校长。其时日寇飞机飞临南雄上空轰炸,不少飞弹落在学校附近,令师生惶惶不安,于是报请省政府迁校,获准后在承庆乡谷树塘附近的龙华寺建新校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迁往龙华寺新校上课,校长为黄培才(龙川人,中山大学毕业)。是时,省立南雄中学已有高中3个班,初中3个班,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南雄沦陷,日寇肆意横行,校内器具、图书皆被焚毁殆尽。时任校长的黄云蔚(顺德人,高师毕业)率师生百余人,连夜逃往江头墟,等待省教育厅安排去处,后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 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省立南雄中学从上莞乡迁回南雄。因原元宝塘校舍已给县立中学用去,只得在上关帝庙(今雄州街道八一路小学)上课。后经多方交涉,县立中学在下半年退出,学校才在9月得以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黄继植(梅州市梅县区人,北京大学毕业)任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黄继植出任校长的当年5月,省立南雄中学举行了4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 抗战胜利后,社会相对安定,学生来源扩大,省拨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省立南雄中学已有高中4个班,初中5个班,学生310人,教职员27人,其中大学毕业18人,并有一位清朝的秀才杨学缙担任语文教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上半年,学校增至10个班,学生432人。 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到建国前夕,23年来,省立南雄中学共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和师范毕业生1102人。在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社会杰出人物。如当年从师范班毕业的尹积昌,后来成为广东著名的雕塑家,广州市著名的五羊石雕和孙中山石雕就是出自他手的经典之作。 作为粤北最高学府的省立南雄中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为南雄,还为其他县(尤其是始兴县)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人才,也孕育了一批富有先进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为南雄革命斗争的摇篮,并使之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将在《百年雄中·革命篇》中详述)。

办学成果[编辑]

传承着道南百年文明精神,承载着百载岁月沧桑的南雄中学,南雄中学现已成为粤北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闪耀在岭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有20多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3人获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8人摘取韶关市高考总分桂冠。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被评为“韶关市高考优胜学校”;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成绩斐然,其中,我校选送的马丽芸同学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荣获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小轮子自行车冠军,成为韶关市亚运冠军“第一人”。 因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全国体育锻炼先进单位、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等60多个国家、省、市级和20多个县市级先进荣誉称号

新生[编辑]

1949年9月24日,南雄解放。10月,南雄县人民政府派李树华、邓功琳、钟玉铫同志接管省立南雄中学和南雄县立中学,随后两校合并成立南雄县临时联合中学,1950年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当时第一校长由中共南雄市委县委书记、县长张尚琼兼任,第二校长由县委秘书邓事型兼任,学校日常工作由校务主任(副校长)李树华主持。当年10月,学校共招收学生288人,其中初中生219人,高中生69人;共有教师30人。高中部设在原省立南雄中学校舍(今南雄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初中部设在县立中学校舍(在今南雄市区繁荣路)。平时上课和住宿按高、初中分开,集会时则到初中部大礼堂举行。 据北江区专员公署1950年《四月份工作报告》称:“省立中学原有韶师、志锐中学、南雄中学、连州中学四间。解放后,志锐中学、韶师合并为北江临时联合中学(曲江中学在内);省立南雄中学、南雄县立中学合并为南雄临时联合中学;省立连州中学、县立连师、私立燕喜中学合并为连州临时联合中学,故现在得有省校三间,共44班,教职工113人,工友29人,学生1340人”。据此可知,建国后的南雄中学为省立中学。 另据1954年《粤北区各县年报表》称:“学校全称:广东南雄中学。主办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五十年代初,雄中教师较为缺乏,需到广州聘请教师,北江专署文教处和省教育厅也通过举办短期教师学习班,结业后再分派到雄中任教。当时中学的数、理、化教材采用苏联教科书的中译本,教学方面则以学习凯洛夫的教学法为主,提倡写教案和运用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1953年至1958年,“思想改造”、“整风”、“反右”等运动频繁,南雄中学部分教师无故受到批斗,有7人错划为右派。 1959年,该校搬迁对南雄县城东五里山办学。 1960年,为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该校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当年该校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教研组长王朝安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 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该校。是年,因地质问题,该校课室和宿舍的墙壁不断爆裂,加上缺乏水电,需要搬回原址,但原高中部校舍已作县招待所,只能搬回初中部办学,最后只好把部份课室和宿舍建在初中部植物园内,并堵塞了一段县背街,使校园面积有所扩大。 1964年南雄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该校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南雄中学也不能幸免。是年下半年该校开始停课,揪斗所谓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部分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9年,南雄县工人宣传队进驻该校,并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又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该校一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雄中搬迁后,原校址被工厂、机关等7个单位占用。 1974年9月,南雄县委决定城关镇一中从飞机场(位于全安镇)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南雄中学。其时共有8个教学班、18名教师和400名学生。 次年11月起,在“学习屯昌,大办农场”的口号下,该校师生停课办农场,大部分时间用在“学工”、“学农”上,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该校只有一名应届毕业生和一名往届毕业生被录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秋,南雄县委、县政府把该校定为重点中学,调县教育局局长李仕仁到该校任校长,调整了领导班子,调进一批优秀教师组成教学骨干,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购置一大批图书、仪器设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1978年高考,该校共有43名学生考上大专院校,因此被首次评为韶关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之后,教学质量逐年上升。 到1982年高考,该校考入大、中专院校人数达141人之多,为全韶关地区各县之冠,该校即被评为1982年广东省普通教育系统优秀集体,校长李仕仁代表学校出席了省普教系统先代会。 1980年后,该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建成两幢教学大楼,新建了3幢教师宿舍大楼,并拥有室外篮球场5个(其中两个是水泥球场),100米跑道一条,室内篮球场两个;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共有500多平方米,图书馆和阅览室共有200多平方米,藏书2万多册;校园总面积2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较充实,其中有电脑25台,教学演示开出率100%,分组开出率80%。据1981年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该校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

新时代[编辑]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战线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1984年,南雄中学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并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和总务处。当时的领导班子由正、副校长4人和处、室正副职主任10人组成,校长李仕仁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其他成员分管各项工作。 1985年至1987年,南雄中学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和推广“启、读、议、讲、练”五字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和导读法,同时学习和推广黎氏最优教学法,皆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1987年,全校143名教师中,达到本科学历者39人,专科学历者82人;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有高级教师14人(含特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50人,二级教师25人,三级教师2人;教职工156人中有中共党员43人,共青团员49人,民盟3人。 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至1987年,该校共有26个教学班,学生1700多人,其中高中12个班学生812人,初中14个班学生889人。 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高,从1977年至1987年10年间,该校高中毕业生被录取上大、中专达2018人(其中大学本科600人),仅1987年高考录取本科105人,专科68人,中专48人,高考平均分、录取数及升学率均居韶关市各县重点中学之首,是韶关地区(市)高考先进单位。 八十年代是南雄中学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有:1982年、1984年全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1984年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2年、1983年省长跑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86年市贯彻《体卫工作暂行条例》优秀学校等。 1988年后,南雄中学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该校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2002年12月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同年9月,该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初高中剥离办学,取消初一级,停招小学毕业生,高中扩招6个班。 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有专任教师16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6人,评为先进教师的有国家级2人,省级19人,韶关市级15人,其中2人为韶关市“名教师”,4人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93人,专科73人;共有教学班51个,学生2928人,其中高中40个班2251人。 1998年至2002年,南雄中学校共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3个,教师获各种奖励44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5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0人次,省级20人次,地级市27人次;教师撰写并发表在国家、省、地级市刊物上和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50多篇。5年间,该校共培养49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1034人,其中本科591人,专科443人。 期间,南雄中学校一手抓常规教学,一手抓教改教研,教学科研成绩显著。2000年至2002年,该校承担4个国家级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均取得良好效果。 1977年至2002年,李仕仁、曾灵飞、邓根松、康登生和朱兆财先后出任南雄中学校长,其中李仕仁在任时间最长。如今,南雄中学的校长为刘卫民。

大事记[编辑]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宋淇源任南雄知难而进府时,重修天峰书院,后与凌江书院合并称道南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道南书院改为州立南雄中学堂,学制四年,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曾淞。 ●民国元年(1912),南雄中学堂奉广东省教育厅命令,改为省立南雄中学,首任校长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军阀混战,北军侵入南雄,省立南雄中学图书器具焚毁一空,员生奔逃,学校停办。 ●民国八年(1919),省立南雄中学暂借永南天后宫和兴隆庵复办。 ●民国十年(1921),省立南雄中学迁回元宝塘。 ●民国十三年(1924),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学校实际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 ●民国十四年(1925)12月,代号叫“兰芝”,后改名为中共南雄特别支部在省立第六中学成立。 ●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第六中学学生会干部,在共产党南雄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配合农民自卫军诱杀反动头目、镇压国民党的改组委员,从而拉开了南雄农民暴动的序幕。 ●民国二十二年(1933),校长陆傲霞报请省拨款,开办高中师范班。 ●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学校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省立南雄中学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学校报请省政府迁往城郊龙华寺新校上课。 ●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寇沦陷南雄,校长黄云蔚率师生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 ●民国三十五年(1946)2月,学校迁回南雄;7月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争执校舍;9月,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广东省立南雄中学举行四十周年校庆。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广东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合并成立南雄临时联合中学,高中部设在元宝塘(原省立南雄中学),初中部设在繁荣路(原南雄立中学)。 ●1950年,南雄临时联合中学定名为广东南雄中学,主办机关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1951年2月,南雄中学师生演出歌剧《白毛女》,配合土改运动的宣传。 ●1959年9月,南雄中学搬到城东五里山办学,后因地质问题和缺乏水电,1962年又搬回原校址。 ●1960年,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南雄中学,1964年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南雄中学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卷入南雄中学,下半年开始停课,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南雄中学裁撤,学校教师及财产、图书、仪器等设备瓜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 ●1974年9月,县委决定城大镇一中从飞机场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南雄中学。 ●1977年7月,南雄中学恢复为县的重点中学。 ●1978年,南雄中学首次评为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 ●1981年,广东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南雄中学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 ●1982年,南雄中学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优秀集体。 ●1984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1989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深化改革成绩显著单位。 ●1994年,南雄中学成为首批“韶关市一级学校”。 ●1999年,南雄中学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 ●2001年11月3日,南雄中学举行建校九十五周年庆典。 ●2002年秋季,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开始裁撤初中部。 ●2002年10月,南雄市委、市政府利用城市经营的契机,将学校周边共22900多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拔给南雄中学,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48亩。 ●2003年1月,南雄中学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3年10月,南雄中学被授予“国家级科研教示范基地”。 ●2004年9月,学校南大门落成。 ●2005年9月,南雄市委、市政府成立“广东南雄中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2009年8月24日,南雄中学最后一幢老教学楼2号楼成功拆除,将于原址建设新教学楼。 ●2020年,雄州三甲入学,开创了雄中新篇章

革命篇[编辑]

作为粤北最高学府的省立南雄中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人才,也培育了一批富有先进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为南雄革命斗争的摇篮,并使之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民国十年(1921年)春,南雄中学学生曾昭秀、陈召南、彭显模、张功弼和周群标等人,因不满学校禁止阅读马列主义和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书籍,利用水南兴隆庵附近新建学生宿舍倒塌、压伤学生之机,联合该校学生100多人,在县城河边街(今市区青云路)的何家祠秘密开会,组织游行示威,罢课一个月,迫使省教育厅撤掉校长王道纯的职务。此次学生活动,为革命思想传入南雄拉开了序幕。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因组织罢课而被学校开除的曾昭秀、陈召南等人离开家乡到广州求学,曾昭秀(两年后考入中山大学预科)、陈召南、周群标和周序龙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广雅中学),彭显模考入广州中学。处于国共合作时期的广州,革命思想广为传播,曾昭秀等人受其影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昭秀、邱叔良、邓勋麟等人在广州市榨粉街雅荷塘成立“南雄留省学生会”,以“雄声书舍”作掩护,创办《雄声》刊物,进行革命宣传。“南雄留省学生会”的成员大部分为原南雄中学学生,他们回雄后成为策动南雄革命的骨干力量。尚未完成学业的曾昭秀,被党组织派回南雄工作,公开职务是国民党南雄县党部青年部长,同时在南雄中学兼职任教。任教期间,他秘密发展学生欧阳璋、尹梓秀和卢进关等人加入**。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中共南雄特别支部书记傅恕调离南雄后,由曾昭秀接任特支工作。 是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雄的国民党右派企图捕杀**人。12月25日,经精心策划后,曾昭秀密令中共地下党员、南雄中学学生会会长欧阳璋、学生会干事尹梓秀出面邀请南雄县团防局局长卢焜、改组委员黄逸品、黄仁山等人赴美香馆酒宴,由农民自卫军将他们枪杀。次日,学生会配合农民自卫军在该校镇压国民党改组委员麦显荣、彭求福,拉开了南雄农民暴动的序幕。 从1927年起,南雄中学一直有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在每届学生中秘密发展地下党员,直至南雄解放。早期入党的该校学生有建国后入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曾任中共粤赣边特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乐天,建国后首任南雄县委书记、县长的张尚琼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值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南雄中学校长陆傲霞辞去校长,弃其教职,投笔从戎,北上参加抗日部队。抗战时期,该校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空前活跃,在高中和师范班的高级学生中发展了大批党员。“抗敌后援会”、“抗日先锋队”等组织都是以该校学生为主,他们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民众中广泛宣传抗日。后来,这两支队伍的青年大部分走上了抗日前线。期间,南雄地下党组织了该校学生10多人秘密奔赴延安,就读陕北公学、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他们当中有建国后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张向明(1935年毕业,1938年赴延安就读陕北公学),曾昭秀的弟妹曾玉、曾昭慈(曾任毛泽东秘书)、曾华和建国后任四川省机械厅厅长的江学勤等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中国军队计划在缅甸发起大反攻,因兵员匮乏,国民政府便在全国大中学生中征召知识青年入伍,组建“青年军”。在“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召下,该校大批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青年军,他们许多人的鲜血洒在了缅甸战场。现定居台湾的校友刘开泰,便是当年血战缅甸的幸存者之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南雄革命进入高潮,南雄中学有20多名师生上山参加**员领导的部队。如时任教导处主任的云昌遇,公开身份是数学、历史教师,秘密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为雄(南雄)余(大余)信(信丰)中心县委的领导人,参加部队后任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第三支队政委;文弱瘦小的女学生麦秀琼,参加部队后转战各地,建国后供职于国家航空航天部并任大尉;八十年代曾任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张建勋,也是该校的学生和秘密党员。

人物篇[编辑]

从1906年南雄直隶州知州沈之乾将道南书院改为南雄州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首任监督(相当于校长)始,迄今100年。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共有近50人担任南雄中学校长(含清末时期的监督、主持校务的副校长等)。他们当中既有学识渊博、懂得管理的教育家,又有政府委任的官员(如清末时的监督),还有的身兼二职,既为地方政府领导,又是学校校长(如建国初期的县长等,同时也是南雄中学的校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他们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和聪明才智影响和管理这所粤北著名学校,在沧海横流中引领雄中扬帆前进。 曾淞,为清末时南雄州立中学堂首任监督(相当于校长),以分州身份(时为南雄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同时期担任过南雄州立中学堂继任监督的有郑光栋、韦启瑞、陈学海3人。 民国二年即1913年,南雄州立中学堂正式改名为广东省立南雄中学,首任校长为日本宏文书院毕业生、英德人陈泽东。民国时期,共有22人出任南雄中学校长一职,分别是陈泽东、官家瑶、黄道纯、林拔萃、邓怀汉、方新(时为南雄县长)、陈志云、郑廷选、何家恺、范兆祥、陈禹范、江耀春、王鸿焘、陆傲霞、梁劲、黄培才、关照祺、黄云蔚、黄继植。其中对学校发展较有影响的是王鸿淮、陆傲霞、黄继植等。王鸿淮是该校首届毕业生,南雄人。他在任期间,该校把中学阶段4年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实行新学制。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陆傲霞于1933年—1938年任校长期间,报请省政府拨款开办高中师范一个班,增招初中一个班,使学校班级增至5个;同时,他致力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聘请高水平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并十分重视体育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辞去校长职务,北上参加抗日部队。北京大学毕业生、梅州市梅县区人黄继植于1947年9月以广东省督学的身份出任民国时期最后一任校长。1948年5月,由他主持举行了44周年校庆庆典活动(从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学算起),是为该校第一次校庆。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南雄中学。因当时该校与南雄县立中学合并为南雄县临时联合中学,由时任县长的张尚琼出任第一校长,县委秘书邓事型出任第二校长,两人任职时间均是1949年10月—1950年8月。之后,南雄县临时联合中学恢复为广东南雄中学,校长由时任县委副书记的黄可夫担任。其后,该校继任者连续五届均为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他们是李树华(1950年8月—1953年5月)、李适存(1953年5月—1955年5月)、叶敬冉(支部书记)、林立(1955年6月—1957年7月)、高永清(1957年8月—1958年4月)。从1958年5月起,该校恢复校长主持工作,至文化大革命前,有三任校长和一任主持校务的副校长,他们分别是王仁顺(1958年5月—1959年7月)、周群伫(1959年8月—1962年5月)、梁国泰(1962年6月—1964年10月)、雷声(1964年10月—1966年5月,时为副校长主持校务)。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军宣队于1967年3月— 1968年7月接管学校,无校长主持工作;1968年8月—1970年3月,学校工作由时任南雄县革委会主任的杨龙负责。1970年后,该校一分为三,搬至主田、黎口和南亩农村分别办学,主田分校由李仕仁负责、黎口分校由朱鸿伟负责、南亩分校由曾灵飞负责,时间为1970年3月—1974年9月。学校搬回原址后,1974年9月—1977年8月由副校长肖昌源主持校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给南雄中学创造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期间,李仕仁(1977年9月—1990年7月)、曾灵飞(1990年8月—1994年7月)、邓根松(1994年8月—1998年7月)、康登生(1998年8月—2002年7月)、朱兆财(2002年8月—2004年12月)和胡钟超(2005年1月—现今)先后担任该校校长,其中李仕仁任职时间最长;康登生任校长期内,于2001年11月举办了95周年校庆,为该校第二次校庆。这一时期,国家恢复高考、深化教育改革,他们均引领雄中走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前列,该校多次荣获国家、省级等各种奖誉,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成为粤北地区乃至全省闻名的省一级重点学校。 自1906年由道南书院改为州立南雄中学堂后,有首批学生40人,至2006年下半年,已发展到拥有4000多名学生的省一级学校。100年间,该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万余人,仅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至2006年,该校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达到9612人,考入中专和师范学校的学生1667人,两项合计11279人。如今,该校校友遍及整个南粤大地,在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地区和海外均有雄中学子的身影,其中不少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人才。 从南雄中学大门走出来的历届学子,因处于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就成就了他们各领时代风骚的辉煌成绩。他们当中不乏在科技、文化、教育、艺术、卫生以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中做成非凡成就,成为行业佼佼者和社会精英。恢复高考后,该校几乎每年都有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学生,甚至有的学生还成为韶关市或全省的综合状元和单科状元。 早在大革命时期,南雄中学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影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学生,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有曾昭秀(曾任南雄苏维埃政府主席、南雄县委书记)、李乐天(曾任粤赣边特委书记)、陈召南(曾任南雄县委书记)、彭显模(曾任南雄县委书记兼油山游击大队政委)、周序龙(曾任南雄苏维埃政府委员)、周群标(曾任南雄苏维埃政府委员)、钟蛟蟠(曾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尚琼(曾任建国后南雄县第一任县长和南雄中学第一校长)、黄信明(曾任南雄县抗日先锋队队长、南雄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等。 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中,更多地活跃着该校校友的身影。他们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或成为经济领域的技术骨干,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具有深厚的造诣,成名成家,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精神财富。如1934届校友、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向明,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一生为党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40届校友、广东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其主要雕塑作品有广州市五羊石雕、孙中山雕像、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广州解放纪念碑等;建国后曾任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张建勋,1947年在雄中读书时秘密入党,就读高二时上山参加革命部队;1957届校友、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拥有多项发明,现任河北省开滦矿务局机电石总工程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8届校友、现任广东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江青粦,曾任南雄县县长、县委书记。此外,该校知名校友还有:1951届校友、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水利高级工程师江修恭;1955届校友、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徐乐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7届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祥金;1958届校友、现为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龚向明,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9届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步明,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3届校友、教师立法第一人朱源星,现任省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65届校友、现任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叶柏梁;1978届校友、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建文;1983届校友、现任广州市国家安全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刘芳;1984届校友、现为广州长策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朱定锋等等。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该校学生曾晓辉考入清华大学,轰动一时。此后,该校历届高考均有学生考入国内一流大学,有的考生甚至成为当年的省、韶关市高考综合状元或单科状元。该校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有黄少洲(1987年)、王虹(1995年)、陈华(1996年)、李家靖(1999年)、邹绪森(2003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有曾晓辉(1978年)、饶少华(1988年)、赖艺祯(2005年)。1987年后摘取省和韶关市高考状元的有黄少洲(1987年韶关市文史状元)、刘明荣(1989年韶关市数学科状元)、叶飞燕(2000年韶关市综合分状元)、陈正轩(2000年广东省物理科状元)、董秋娉(2002年韶关市英语科状元)、李微茜(2004年韶关市综合分状元)、林立婷(2005年广东省语文科状元)、李聪(2006年韶关市语文科状元)、赖志成(2006年韶关市地理科状元)。

成就篇[编辑]

百年岁月悠悠,百年弦歌不绝。南雄中学从1906年的新式教育——州立中学堂一路走来,几经辗转,数度曲折,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终长成粤北大地上的一株蓊蓊郁郁大树。二十一世纪后,该校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办学条件的大改善带来了办学水平的大提高,办学成就令人瞩目。 2003年,南雄中学提出“以人为本,建立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化校园,培养全面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办学新理念。依据这一理念,该校明确了“严、勤、细、爱、诚、信、美、健”的校训,制定了“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践行了“敬业爱生、德高艺精、求实创新”的教风,建设了“尊师爱校、品学兼优、砺志成才”的学风。多年来,该校秉承光荣的办学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并积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探索,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南雄中学依托“科研兴校”,强化教育科研,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先导工程,把彰显教师教学个性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主导价值取向,为广大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形成了“培养—使用—激励—提高”的良性循环,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该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的有123篇,申报韶关市级以上教改立项有9项。同时,该校找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结合点,下大力气培养高层次人才,藉此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一方面,该校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写、多练、多交流,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此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规律,促使文明校风的形成;重视体、卫、美、劳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近几年来,该校共有50多人被评为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学校也先后被评为“韶关市文明单位”、“韶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并成为韶关市首批“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南雄中学每年的高考成绩皆稳居整个粤北地区前列。建国后至今,该校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有9人,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有1200多人,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多达1.3万多人,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5万人。仅2003年以来,该校学生参加高考夺取全省单科状元1人、韶关市高考总分状元1人;考入北京大学2人、清华大学1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444人,考入本科1288人,考入高等院校3935人。 高考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信誉的标尺,质量是教育的第一诚信,是学校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三年多来,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质量,两手抓,两手硬,03、04、05年高考相继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2003年高考,入重点本科89人,比02年翻了一番;一般本科A线上线率为48%;总上线率达93%。2004年高考,入重点本科114人;一般本科A线上线率为60%,总上线率达95%,2005年高考,入重点120人,一般本科A线上线率为65%,总上线率达96.5%。尤其令人瞩目的是,03届邹绪森同学以总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04届李微茜同学以872总分高分摘取韶关市高考总分桂冠,同时以878分获韶关市语文单科第一名;05届林立婷同学夺得省语文高考状元,赖艺祯同学以全市总分第一名考取清华大学。 辉煌的办学成就为学校赢来了众多荣誉。八十年代期间,南雄中学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有近10个之多;1998年至2006年,该校共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6个,教师获各种奖励50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有57人次。同时,学校的办学层次也得到了同步提升。1994年,该校被评为首批“韶关市一级学校”,2002年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

校园篇[编辑]

历程 整整一个世纪,南雄中学从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又从学堂转制为省立中学,校址几经搬迁,几度轮回,学校规模由小到大,班级由少到多,师生由寡到众,条件由陋到美,力量由弱到强。至今日,该校已发展成为粤北地区乃至全省知名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至今,该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成就和办学效益一年上一个台阶,“大气雄中”实至名归。 2002年7月该校调整领导班子,以朱兆财(今为南雄市教育局局长)为校长的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在总结过去95年来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筹办“百年校庆”为切入口,分阶段创建“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该校跳跃式前进和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该校的规划和设想得到了南雄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同。从是年8月起,该校借助“城市经营”的东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政府无偿划拨土地3万平方米。几年来,该市采取政策支持、拨款、贴息贷款、划拨土地等多种形式,全力支持南雄中学的发展,累计折算支持的资金近2000万元。港澳同胞黎灿、王锦辉、陈经纶、陈明亮、梁广榕、雷为有、张冠荣、卢道平、蔡惠玲和钟立本等人,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支持南雄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资金、财物等方面给予了该校无私、大力的援助。 2005年以来,现任校长胡钟超等新一届领导班子承继前者的规划与办学思路,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在“软件”方面,加强教师资伍建设,加大教育科研力度,重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紧紧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师乐教、善教、安教,学生乐学、善好、好学,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在“硬件”方面,则是多管齐下,下大力气创优校园环境和育人环境。一是扩大了校园面积:校园分别向东、西、南向扩大,面积由4万多平方米扩大到9.8万平方米;二是改善了办学条件:兴建教学大楼2幢、改建教学大楼1幢,兴建学术交流中心大楼1幢和可同时容纳学生3000人住宿用餐的“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大楼,建成了校园信息网、信息教学平台,并添购了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三是重修了“南大门”和恢复校园古迹:校道路由仅有的6米小巷扩大到宽33米、长25米的校门广场;恢复了道南书院时期的古迹“培风亭”、“泮池”;兴建了反映雄中人文历史的“芳菲园”;在校园中安放了“青年毛泽东铜像”、“孔子圣像”等雕像,校园的历史文化氛围分外浓郁。四是加强了教育科研和百年校史的整理,如编纂了反映雄中百年办学历史轨迹的画册、展览,出版了教育科研论文集、系列校本课程教材等。 该校为迎接“百年校庆”及创建“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共筹资、引资5000多万元,大面积改造了校园,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办学效益日益凸显,办学成就日加显著。 该校已发展成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拥有69个教学班、教职工267人和学生4300多人的独立高中,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有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实验楼和各种教学辅助室、功能室以及标准的体育运动场。如今的雄中校园,树木成荫,花红草绿,环境幽雅,是芸芸学子上学求知的理想学校。 校歌 梅关下/ 浈水滨/ 学府聚精英/ 历史源流远/ 今朝气象新/ 莫负大好时光/ 切记在肩重任/ 博读深思求学问/ 龙腾虎跃练身心/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团结/ 诚实/ 勤学/ 向上/ 啊……雄中/ 我们在你的怀抱里茁壮成长/ 我们要做社会的栋梁/ 我们要当时代的尖兵/ 为了振兴中华/ 贡献力量/ 贡献青春/ 为了振兴中华/ 贡献力量贡献青春。 校训 严勤细爱 诚信美健 学风 尊师爱校 品学兼优 砺志成才 校风 团结 求实 勤奋 进取 教风 敬业爱业 德高艺精 求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