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31年
编号4-233
认定时间1996年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峰。最初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以及紫金山天文台馆舍所在。1934年9月,紫金山天文台建筑基本完工[1]:23。占地3.1万平方米[2]:58

建筑历史

[编辑]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任所长。同年,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现代天文台,委托基泰工程公司设计。1929年,余青松接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继续筹建天文台。经过实地考察,余青松选定紫金山为天文台地址。由于资金缺乏和承包商要价高的原因,余青松亲自参与设计、绘图、监理[1]:23。根据当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的中式风格设计要求,余青松与建筑师杨廷宝经过协商和修改,形成一份“中式天文台”建筑图纸。同年12月,紫金山天文台开工建设。建筑规划包括一条盘山公路、一幢台本部、一幢子午仪室、一幢赤道仪室、一幢变星仪室、两幢宿舍[2]:57

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主要建筑基本完工[1]:23。9月1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由鼓楼城堡(今鼓楼公园内)迁至紫金山天文台办公[3]:83。1935年,原存放于北京古观象台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运至南京,安放于紫金山天文台内[1]:23

1996年11月,中国国务院以“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之名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

建筑相关

[编辑]

紫金山天文台于1934年建成时,主要建筑是四座天文观测室和办公楼[3]:78,另有大、小宿舍[1]:23、“天文台”牌坊[3]:83等。

主要建筑

[编辑]

四座天文建筑分别是大台本部(或称大台,大赤道仪测室和办公楼)、赤道仪室(或称小赤道仪观测室、小赤道仪室)、子午仪室(或称子午仪观测室)、变星仪室(或称变星仪观测室)[3]:79,81[1]:23

子午仪室于1931年10月开工,1933年5月15日完工。赤道仪室于1933年5月16日开工,1934年8月15日完工。大台本部于1933年9月4日开工,1934年8月完工。变星仪室于1933年12月开工,1935年春完工。“天文台”牌坊于1933年9月4日开工,完工时间不详。五座建筑的的奠基碑刻落款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有作者认为,奠基碑刻落款时间是为有天文含义而特意选择的[3]:83

子午仪室奠基碑由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题写,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21日夏至。赤道仪室奠基碑由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题写,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23日秋分。大台本部奠基碑由行政院院長汪精卫题写,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22日冬至。变星仪室奠基碑由監察院院長于右任题写,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21日春分。“天文台”牌坊匾额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1日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因政治原,戴季陶题写的碑文被磨去名字。汪精卫和于右任题写的碑文则被磨去全部文字,后由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和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重书[3]:82—83

四座天文建筑的建筑规制大体一致。外墙为山石砌成的虎皮墙。建筑下部呈规整的矩形,顶部有一方平台,平台四周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钩栏。其中,三个平台中央有银灰色天文圆顶,形成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被认为隐喻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3]:79。由杨廷宝设计的大台本部被认为是所有建筑中最别致的。该建筑坐北朝南,按轴线对称分布。杨廷宝利用地形高差,设计形成“底层两侧和二层中部北侧均有出入口与室外相通、底层与二层之间有楼梯相连的特殊结构”[2]:58

古天文仪器

[编辑]

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古仪器为五件,分别是:1.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制青铜铸浑天仪(浑仪);2.明朝正统七年制簡儀;3.明朝正统年间制铜铸圭表;4.清朝光绪年间(1903年)制天体仪(天球仪)[1]:23[2]:58—59;5.清朝光绪年间制地平经纬仪[1]:23

古天文仪器中的浑仪、简仪、圭表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抢劫和破坏。1905年,从法国索回简仪。1920年,从德国运回浑仪。1950年代,天文台曾请古铜制作老艺人修复浑仪的龙角、龙爪。1987年,委托南京博物院对古天文仪器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功能[1]:23

图集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吴含萍.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文史月刊》 (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2, (2002年第1期): 23. ISSN 1671-0746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2.3 文:记者嵇刊,图:刘成贺. 绘制中国人自己的银河画卷——探访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科学大众(中学生)》(现名:科学大众)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2021, (2002年第1期): 56—59. ISSN 1006-3315 (简体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刘炎. 紫金之巅的天文碑刻. 《中国国家天文》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013, (2013年05期): 78—85. ISSN 1673-6672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