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梅
性别
出生1884年9月11日(大清光緒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大清江蘇省蘇州府长洲縣
逝世1939年3月17日
中華民國雲南省大姚
职业戏曲理论家、教育家

吳梅(1884年9月11日—1939年3月17日),字瞿安,号霜厓,別署癯安逋飛厓叟中國近代教育家作家,更以其戲曲理論而出名。他是最早把昆曲帶入中國大學成為正式科目者。[1][2][3]

生平[编辑]

棫樸樂英才,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台,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北大二十周年纪念歌》[4]
景山門啓鳣帏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數分科,有東西秘文。論同堂,盡南北儒珍。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鬓。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正宫锦缠道·示北雍诸生》

吳梅在光緒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84年9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府长洲縣(今苏州市)的一個破落仕宦之家。[3] 曾祖父吳鍾駿,字崧甫,道光十二年狀元及第,入翰林院,官至禮部侍郎。祖父吳清彥,字小舫,官至刑部員外郎。父親吳國榛,字聲孫,精通詩詞、文獻、戲曲,1887年去世之時年僅二十二歲,吳梅當時年僅三歲。八歲時,過繼給遠房叔祖吳長祥(字吉雲)爲嗣孫。十歲時,母親去世,開始跟隨吳長祥生活。[5]

十二歲時從潘霞客(字少霞)開始讀書考取功名,十八歲即以第一名補長洲縣學生員,然此後兩度鄉試落第,自此摒棄科舉之念。百日維新失敗後,曾寫《血飛花》悼念戊戌六君子[6]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前往上海的東文學社學習日語。光緒三十一年秋受聘於東吳大學,兩年後應柳亞子之約,加入文學團體神交社,宣統二年(1910年)開始先後在蘇州存古學堂、南京第四師範等中學擔任教師。1912年曾加入南社[1]

1917年蔡元培看到了吳梅所寫的在《顾曲麈谈》等文章後,聘請他到北京大学擔任教授、昆曲組導師,梅兰芳韩世昌等曾是他的學生,一度被當做北大校歌的《北大二十周年纪念歌》和《正宫锦缠道·示北雍诸生》也是由吳梅來譜曲作詞的。[4] 1922年秋應國立東南大学(後更名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国文系主任陈中凡之邀,举家搬到南京大石桥,擔任東大教授。在此期間與學生們成立研究戲曲的“潛社”。[6] 此外他也曾在广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上海光華大學任教,并曾兼课金陵大學[1]

七七事變發生之後,他在當年9月12日携家人离苏州,後輾轉於武漢[7] 湘潭桂林昆明等地,1939年1月11日與家人從昆明乘汽車兼步行前往雲南大姚李旗屯,同年3月17日在大姚因喉病复发而病逝。[6][1]

吳梅去世後,國民政府頒佈褒揚令,表彰他的貢獻。褒揚令全文爲:[8]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吳梅,持志耿介,志高行潔。早歲即精研音律,得其深奧。時以革命思想,寓於文字,播爲聲樂。嗣膺各大學教席,著述不輟,於倡聲之學,多所闡發。匪獨有功藝苑,抑且超軼前賢。茲聞溘逝,憚惜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並特給卹金三千元,以彰宿學,而勵來茲。此令。

成就[编辑]

吳梅以其在戲曲創作、研究與教學出名,被譽爲“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學大師”。其所作的傳奇有《風動山》、《綠窗怨記》、《東海記》、《血飛花》(未刊行)、《義士記》(未刊行)五部,雜劇有《軒亭秋》、《暖香樓》、《湘真閣》、《落茵記》、《雙淚碑》、《無價寶》、《惆悵爨》七部。此外還有《中國戲曲概論》等大量戲曲論著存世。[2]

吳梅在當時的文学界享有盛名,是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梅兰芳俞振飞等人的老師。1993年,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其故鄉苏州召舉辦了“吴梅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2]

著作[编辑]

  • 《詞餘講義》
  • 《南北詞簡譜》
  • 《元劇研究ABC》
  • 《曲学通论》
  • 《中国戏曲概论》
  • 《元剧研究》
  • 《南北词谱》
  • 《奢摩他室曲叢》
  • 《霜厓詩錄》
  • 《霜厓詞錄》
  • 《遼金元文學史》
  • 《文錄》(未刊行)
  • 《霜厓曲錄》
  • 《霜厓讀畫錄》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吳梅. 國學網.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6). 
  2. ^ 2.0 2.1 2.2 吴梅. 國學網.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 ^ 3.0 3.1 吴梅故居:藏书楼的曲韵年华. 中國江蘇網. 2013-11-15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4. ^ 4.0 4.1 吴梅崑曲写北大. 大公網. 2012-09-02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5. ^ 王衛民《吳梅評傳》.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 1, 2, 3. 
  6. ^ 6.0 6.1 6.2 曲学大师吴梅. 南京新風. 2014-05-12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孫康宜. 張充和與吳梅先生的曲緣. 明鏡月刊. 2009-12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8. ^ 王衛民《吳梅評傳》.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 31. 

擴展閱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