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新祿(1906年—1984年),臺灣嘉義人,1929年赴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是日治時期臺灣少數赴上海的美術學校留學者之一。[1]

生平[编辑]

早期經歷[编辑]

1906年4月2日生於嘉義廳打貓庄(今嘉義縣民雄鄉[2],父親劉庭輝乃當地士紳,曾任民雄區區長。[3]1926年臺南師範畢業後任教於打貓公學校(今民雄國小)擔任訓導期間認識陳澄波[4]1929入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受林風眠方幹民劉海粟等留歐畫家影響,畢業後繼續研讀研究所。[5] 1932年擔任上海藝專助教。[6]期間常與陳澄波相約至等地寫生,留下許多構圖近似的作品[7]。1934年遊歷日本與日本畫家高橋生三郎、上野山清貢、齊騰龍將切磋畫藝,[3]1935年以〈錢塘江潮音〉一作參加第1回臺陽美展獲優選,[2]並連續參展至第4屆,皆有良好的成績。

1940年返臺與翁崑德翁焜輝張義雄、林榮杰、安西勘市等創辦「青辰美術協會[3],其美術活動範圍橫跨中國、日本、臺灣之間。[7]1946年從返臺。[6]

二二八事件及之後[编辑]

1947年劉新祿因目睹好友陳澄波於228事件中被槍決,身心靈極度受創一度停止創作。[8]後劉新祿任職台南縣政府嘉義區署民政科長、嘉義縣教育科國民教育股長等職,並曾兼任嘉義師專美術教師、擔任嘉義縣立新港中學代理校長等,推動美術教育。

1966年,劉新祿因眼疾因素退休,退休後在民雄高中任客座美術教師,並開設「綠蔭畫室」、「民新書局」,同時培育蘭花,參加嘉義蘭展。1972年起多次旅居美國,1979年因眼疾復發返臺就醫,於1984年去世。[9]

風格[编辑]

劉新祿的作品以風景寫生及家人肖像的題材為多,[4]王金丁認為劉新祿的作品筆觸穩斂沉著,畫面透露溫厚情感,捕捉了早期庶民的生活,形趣自然有神[10]

參考資料[编辑]

  1. ^ 張育萱,《日治時期赴中國之台灣洋畫家—以劉錦堂、陳澄波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2. ^ 2.0 2.1 劉, 兆民. 先父劉新祿的繪畫創作理念及人生觀. 台灣早期畫家劉新祿畫集. 臺北: 東之畫廊. 1994. 
  3. ^ 3.0 3.1 3.2 人物志 藝文篇. 嘉義縣志. 嘉義: 嘉義縣政府. 2009. 
  4. ^ 4.0 4.1 林, 育淳.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94(2005). 台北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6. 
  5. ^ 作者資料.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網站.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6. ^ 6.0 6.1 李, 伯男; 戴, 明德. 台灣地方美術發展史全集 嘉義地區. 臺北: 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7. ^ 7.0 7.1 黃于玲. 一位遲來的台灣早期畫家──劉新祿. 南畫廊新聞. 2001-06-13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8. ^ 白, 適銘.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9. 
  9. ^ 洪, 嘉惠. 劉新祿先生事略. 民雄先賢小傳. 嘉義: 民雄文教基金會. 1998. 
  10. ^ 王, 金丁. 前輩畫家劉新祿 烽煙中的一道燦爛油彩. 新紀元. 2010-11-11, (197)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